良师小传:
林志超,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副校长,公开发表百余篇文章,出版《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等专著。
育人格言:
教育是走进心灵的艺术,是引领与唤醒的艺术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出自泰戈尔的《飞鸟集》)。我在教育探索中越来越洞明:最有力量的教育是柔软的心底触摸,是载歌载舞的心灵唤醒。
教育艺术化,源自柔软的初心
刚毕业时,我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好就行了。学生出了问题,我会经常轻声细语地分析利弊,希望唤起学生觉悟。有个男孩屡屡犯错、经常顶撞,我一脸错愕,不知该怎么办。在同事“指导”下,我第一次理直气壮地狠狠批评了孩子。然而,我还是于心不忍,坐下来跟他好好沟通,让他明白我为什么要批评他,他也深刻反省。
依仗威严,不是我的本真,用一味压制的方法待学生,也得不到学生的心。我期待用自己的真心去赢得学生的尊敬。
于是,我想到了开展“小创造、小发明”活动。动手创新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参与度很高,如果那些精力旺盛的学生想加入,就要用“良好表现”来表示诚意。很快,班级稳定下来,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同事们也纷纷向我们班投来赞许的目光。柔软的初心,激励我去求索艺术化的教育方式。不管是规行与心育并行,还是以“亲其师、信其道”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都是自己初为人师时想到的最朴实的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化,是呵护童心的爱心
创新活动带来的溢出效应,导致我对学生缺乏深入研究。真正开始研究教育,是从我兼任德育主任遭遇困境后开始的。
一次,一名因浪费粮食被公告批评的学生,把公告栏中自己的名字挖掉了。我强烈感觉到:这颗童心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伤害。批评,如何做到既呵护童心,又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呢?我非常纠结。
受到一个“艺术讨债”故事的启发,我对每周一校园“监督岗公告栏”中粘贴的“上周表现情况记录表”进行了创新:受到表扬的学生用真实姓名,而受到批评的学生都采用了三国里的人物名字。
一时间,校园里炸开了锅,都想知道“诸葛亮是谁”“张飞是谁”。我瞥见一个个“知情者”伸了伸舌头,不好意思地低头走了,脸上却挂满了笑。大家纷纷询问老师,却始终不能得到明确答案,大家开始关注同学的一举一动,而“诸葛亮”“周瑜”们都不敢大意,表现“完美无瑕”,没有半点儿破绽。
又是一个星期一,学生们的“期待”落空了。这次,公布名单里只有受表扬者,那些“三国人物”消失了。
此后一个月,公告栏里没再出现批评对象,除了表扬,还是表扬。“诸葛亮”和“刘备”也都做了好事,他们的真实姓名出现在表扬名单里。
改变,收获了惊喜!这让我深受触动: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多一些智慧、多一些仁爱、多一些艺术?
教育艺术化,是“做得好”的用心
教育艺术化的魅力,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为了积累心得,我给自己定下每天写1000字随笔的目标,而我遇到了最大的难题——没有内容可写。这让我非常痛苦,一个孩子的举动让我豁然。
这个叫浩然的孩子,大事不犯、“小错”不断,时而干点出格儿的事。令人烦恼的是,这浩然“软硬不吃”,犯错之后跟老师的开场白是:“没有啊!哪儿错了?”一副被人冤枉的神情。
百般无奈,我不得不费力气去收集他的犯错“证据”。见到“证据”,他会爽快承认:“啊,原来错在这儿呢!下次一定改,我写保证书。”可保证书一张又一张地写,错误照样一次又一次地犯,怎么办?
无奈之下,我让浩然把犯错经过写在日记本上。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日记内容变了,从“坏事连连”竟变成了“好事多多”。浩然告诉我:每次看到不良记录就感觉不舒服,为了让“日记”内容好一些,就想着做得好一点。
“写得好,做得好”!我震撼极了,当“必须做得好”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愿望时,将给人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写得好”,我思索如何去“做得好”!
一个孩子因个子矮自卑,我带他散步聊天,看铁树迟开花,通过“珍贵的东西长得慢”的比喻启迪他看到自己珍贵的一面。之后,我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获得成功、自信。
一名学生上课老走神,我利用“学会重复”法,让他上课时在心里重复老师和同学说过的话,通过对他微笑、点头、竖大拇指去激励他。慢慢地,他学会了倾听。
对于学生一些无知无畏的危险行为,我发现简单的制止和说教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创设一个个情境,让学生模拟现场、预演“未来”,让学生“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结果,启迪学生深刻感悟……
一个个幸福成长的瞬间,一则则快乐改变的记录,滋润着学生成长,也推着我在教育艺术化的路上不断前进。
教育艺术化,是洞悉问题因果的诚心
教育艺术化,是在面对一群急需帮助的孩子时,以一种圆融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超然的心态,走进学生心灵,柔软地触摸,让学生在笑中感悟,在自觉中改变。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并探寻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比如,学生打架,是言语不合、互不认输的冲动行为,关键是要分析错误原因并启迪学生学会克制。我以“冷一冷,说一说,理一理,道个歉,握个手”五个进程梳理、解决,让学生明了自己错在哪里,体会对方情感,学会控制言行。我还会利用班会,就学生情绪如何克制、如何避免纠纷、同伴义务等问题展开全班性的讨论,有时还让同伴“演一演”,看到自己在发生纠纷和吵架时“丑陋”的一面,让学生获得感悟。
我把零碎性问题及针对性应对方法,进行系统又创新的梳理,总结出了学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学习困难”“交往障碍”“成长困惑”“心理问题”“不良习惯”等六大问题,及抓住“责任点、潜能点、情感点、变化点、荣辱点、低潮点、矛盾点、求进点、渴望点、共鸣点”十个最佳教育契机点的应对策略,让教育更有效,更具借鉴性。
教育艺术化,是研究学生发展的潜心
教育学生的最理想状态,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艺术应对,而是艺术化引领学生成长,利用发展性教育防范于未然。
在不断学习探寻中,我发现,学生成长期的价值观引领及习惯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判断、行为能力及良好品质的形成。
我组织团队,进行发展性教育方案的设计,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创新“引入戏”“情境场”“模拟剧”“两难题”四个场景模式,引领学生在参与游戏中“看见”身边,经历模拟,思辨选择,抒发感悟,落实行动……从古到今,由远及近,慢慢展示,娓娓道来,让学生看看、说说、辩辩甚至笑笑,获得感悟,落实行动。
每个课例,我都亲自设计、实践、打磨,再设计、打磨,课上了一遍又一遍,形成一个又一个发展性教育的精品。就这样,我慢慢积累,抓住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和品质,形成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六大板块的教育系列,构建了一套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在艺术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以初心、爱心、用心、诚心去滋养一棵棵幼苗成长,让他们都如同金子闪闪发光。我也期待这艺术化教育的火焰,能在更多教育者的灵魂深处燃烧、发光、发热,给人带去温暖与能量。
作者:林志超
责任编辑: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