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喜欢读的书,做喜欢做的事,与自己对话,坦然面对孤独!
文|胡杨
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轰轰烈烈的恋爱,舍命的读书。”
这二者,也是我的最爱,却一样没弄精。恋爱的事,这辈子算是没有机会了,只剩下好好读书了。
以前读书,总是断断续续的,想起来读一读,想不起来就去胡吃海喝去了。
从十一月开始,强迫自己每日必须读书,从每日二十页开始,坚持到现在,日子不算多,读书受益不是很明显,但内心安定了许多,窝家的日子,一样不无聊。
记得当时选择的第一本书是莫言的《丰乳肥臀》,还零零碎碎写了一些读后感,得到不少网友鼓励,也被不少网友各种喷。
倔强如我,第二本书还是选择了莫言的《蛙》,他的书我买了一套,很多年了,现在才开始阅读,有点惭愧。
但看完《蛙》之后,我想歇歇了。莫言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我虽然无法企及他的高度,但我尽可能地去正向理解。
即使这样,我内心深处还是有种不好受的感觉。理解不了也好,接受不了也罢,我无需去纠结什么。
《蛙》描写的那个年代,那些事情,我基本都听说过,也偶尔接触过,毕竟,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关于农村计划生育的一些事情,多少听闻过。
有一个儿时的伙伴,据说还是当年乡里计划生育的负责人。他带领手下挨村挨户搬超生人员家里电视机的事例,被传的有声有色。
那些怀孕后到处躲藏的超生妇女,变着花样超生的有钱有权的人,一个又一个被迫引产的超生妇女,计划生育指导站医生护士都见怪不怪了。
这些情节,莫言在《蛙》中描绘得很真实。
不过,他的这两部作品,都从某一个角度让人读后有种沉重感。
《丰乳肥臀》中母亲的苦难,金童一生的遭遇,《蛙》中姑姑年老后的疯疯癫癫,当年姑姑嫁给村里的泥人匠郝大手时的玄幻片段,都给人一种人性扭曲的不适感。
也许这些作品是想要唤起人们的某些救赎之意,但太沉重了。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何况还那么夸张地加入了悲情色彩。
一半真实一半虚构的故事,体现出一个又一个扭曲的人性。这种直击人性的作品,不好领会。
但还是很佩服作者对故事的铺陈,也许就像他自己说的,长篇小说就应该足够长,所以,故事才那么多元那么长。
既然我内心不够强大,承受不了这些作品的悲惨度,那就换换口味,读读其他的书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于是试着去翻阅了《美国简史》,让自己开拓一下思路,别成天沉溺于情情爱爱之中。
可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读这类书的料。年代感,地域感,人名,历史事件,哪一样都没有感觉。别说二十页,五页都翻不了,翻过之后也是白翻。
还不如看看女儿订阅的《特别关注》《意林》之类的杂志,让那些小短文治愈治愈空洞的心灵。
那就这样吧,本身读书就是读自己,既然自己没有那么高大上,何必强求呢!
想读什么样的书就读什么样的书吧,想说什么样的话,就说给自己听吧,生活本来就是自己的,干嘛要想着去迎合别人呢!
用蒋勋老师的一句话结尾:不要因年龄而失去对生命的热情!
我是胡杨,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温婉的文字,将琐碎的生活描绘成一幅画。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往后余生,我们一起乐观度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