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好读完莫言的《蛙》,再看一个月左右前,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前后几十年的人口政策变化,以及老百姓对于人口政策的反应变化,真让人唏嘘不已,以前是不让生偷着生,现在是鼓励生不愿意生,是哪些因素让全社会的观念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先来说说莫言这本《蛙》,先由与日本文人杉谷义人的信激发以姑姑为主题的话剧创造开始,姑姑是革命烈士之后,可能是这样的出身背景,塑造了姑姑坚韧不拔的性格,尤其在后期的计划生育工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全书由姑姑为主线,先是姑姑通过培训取得了妇科医生的工作技能,再通过前两个非顺产的接生,教训了之前农村的传统非正规接生婆“老娘婆”,取得了威信,在风调雨顺不愁衣食的日子里,中国农村孩子大量出生,姑姑被誉为送子娘娘;再到后来计划生育开始,姑姑作为忠实的政策捍卫与执行者,被人们所不理解,谩骂诅咒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但姑姑丝毫没有动摇,突出表现在,耿秀莲跳河泅水,最后大出血死了,故事主人公蝌蚪的第一任老婆王仁美偷偷取了环怀孕,被姑姑助理小狮子的爱慕者王肝举报,引产大出血而死,以及王胆趁着大家赶洪水卖桃子在木筏上强行早产而死的悲壮故事,表现了姑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捍卫与坚持。
在第三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事实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全人类作出贡献。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那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人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我认为计划生育的这段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的在特殊年代的无可奈何,一种在特殊年代意识与政策的脱轨,诸如出现通过毁坏邻居家的树木房屋财产等,派送超生家庭的银行存款等极端行为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等不人道的手段措施。
最后再由晚年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时期的忏悔慢慢将重心转移到第一人称“我”也就是蝌蚪身上来,蝌蚪通过姑姑的撮合,在痛失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后,和姑姑的助手也是姑姑忠实的拥护者,同时也是发小爱慕了十几年的小狮子走到了一起,一起去了北京,成为了一名剧作家,因为受不了本地人的欺辱,五十多岁回到了老家;老家也发生了大的变样,从环境到老同学周围的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新的妇产科医院,老同学的养蛙公司,实质是代孕公司,堂吉柯德饭店,年老的姑姑,成为泥塑匠人的郝大手与秦河,以及从新修建的庙宇等等,泥娃娃和养蛙公司可以说是给书名一个解释,而自己与小狮子也成为了代孕公司的顾客,并通过老同学陈鼻的不幸毁容的女儿陈眉代孕了一个儿子,有钱的人可以交罚款超生,没钱的人偷着跑着生,还有人通过代孕公司生,只要孩子过了“锅门”,就有了成为一个人的权利,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政策的执行已经完全不同了,人们变得变通,更加的圆润,主人公“蝌蚪”也通过对前妻与母亲的愧疚说服了自己接受了代孕的事实,甚至当年那么坚持拥护政策的姑姑也发生了转变,为蝌蚪的儿子接生。最后还有一些细节包括抢钱的小孩子,以及一群人追打蝌蚪到医院的遭遇,也暗喻了老家人性味道的慢慢流失,在外面的遭遇在老家也一样会有。
最后一部分看似是与前面风格不一的一段话剧,在我看来更像是对大家人性面的又一次剥茧抽丝,通过陈鼻不幸毁容的女儿陈眉找孩子的倾诉,揭露每个人的自私面。
书中自然还有很多细节不能一一说到,例如吃煤的细节描写,姑姑叛逃的初恋情人,文化大革命的遭遇,姑姑对青蛙的惧怕,以及蝌蚪本人身上的怯弱面等等。
回头再看三胎的放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男女平等意识的认识,以及教育生活成本的提高等等因素,对待计划生育的政策的认识与态度已经和几十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加人性化的社会环境再也不会发生几十年前那些悲壮的事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