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立国之初,我们之前提起过,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矛盾,一个是世家大族把持下的朝堂已经日益腐败,另一个是五胡入华如何安置的民族问题。中国通史中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便交给雄才大略之主,都要谨慎处理,更何况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才德品性都如此普通。
司马炎也想过尝试处理这些问题,他想要整顿吏治,加强中央监察职权,提拔下层官员,让群臣推举有才能的寒门子弟等等。但司马炎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想想而已,今天想起来说一句,一回头,就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很多好的想法最终都没有付诸实践。
有一次,诏令河南尹杜预为黜陟之课,就是对官吏进行升降级考核的方案,杜预上奏的原文如下,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公平公正公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读一下,应该也会有所收获,不过这个事儿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古者黜陟,拟议于心,不泥于法;末世不能纪远而专求密微,疑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简书,简书愈繁,官方愈伪。魏氏考课,即京房之遗意,其文可谓至密;然失于苛细以违本体,故历代不能通也。岂若申唐尧之旧制,取大舍小,去密就简,俾之易从也!夫曲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则以文伤理。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岁第其人,言其优劣。如此六载,主者总集,采按其言,六优者超擢,六劣者废免,优多劣少者平叙,劣多优少者左迁。其间所对不钧,品有难易,主者固当准量轻重,微加降杀,不足曲以法尽也。其有优劣徇情,不叶公论者,当委监司随而弹之。若令上下公相容过,此为清议大颓,虽有考课之法,亦无益也。”
一次,司隶校尉、上党人李熹,揭发从前的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等都有霸占官府稻田的行为,请求免去山涛、司马射睦等人的官职,武陔已经死亡,请求将他的谥号降级。晋武帝下诏说:“刘友欺凌掠夺百姓,迷惑朝廷官吏,应对其拷问处死,以惩罚邪佞之人。山涛等人这次就这样吧,下次注意,别再出现这个情况了。李熹一心为公,对官员行使职责,称赞其为“邦国司直”,字面理解应该是国家的正直担当了。汉光武帝有言:‘贵戚尚且缩起手以躲避二鲍。’即指整肃百官群僚,使他们各自谨慎于自己的职责。而宽容的恩典是不应该经常使用的!”顺便提一句,司马睦是晋宣帝弟弟的儿子,应该算是皇帝的叔叔。
针对此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评价是:政治的根本在于刑与赏,刑赏不分明,政治如何能成就!晋武帝赦免山涛而褒奖李熹,在刑与赏两方面都丧失了。如果李熹所言是正确的,那么山涛就不可以赦免;所言为非,李熹就不值得褒奖。褒奖李熹让他说话,他说了却又不采用,结果在下属中结下怨恨,在上则使权威被轻慢,这样又将如何使用李熹?况且四位大臣罪行相同,但刘友被处死而对山涛等人却不问罪,避开权贵而施法于轻贱,这能说是治政之道吗?正处于创业之初却不能树立治理国家的根本,要想把基业传给后世,不是很难的事吗?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春正月,晋武帝立其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诏令原文是“近世每立太子必有赦。今世运将平,当示之以好恶,使百姓绝多幸之望。曲惠小人,朕无取焉!”司马炎在此还有点自己的小倔强,突发奇想地说不能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抱着侥幸心理,颇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
公元279年11月开始,西晋大举伐吴。280年3月,王浑、王浚以及琅邪王司马伦都进逼建业,孙皓遣使投降。这一天,王浚的八万士兵,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擂鼓呐喊进入石头城。西晋接收了吴的地图、户籍,尽收四个州,四十三个郡,百姓五十二万三千户,士兵二十三万名。
此前还在像模像样地勤政务国,想一想也是算的。孙吴一灭,司马炎不仅收了东吴的地,还在阳春三月,诏选孙吴宫人五千人入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规模万人,历史罕见。司马炎本人经常乘着羊车在后宫遨游,嫔妃们在门上插枝叶,地上撒盐水吸引拉车的羊,羊停在哪司马炎就在哪过夜。开国皇帝就这操作,哪还有功夫考虑千秋万代。在这一点上,司马炎跟孙皓的操作真算是同道中人了。
孙皓偏安东吴的时候,派遣宦官走遍了州郡,挑选将吏家中的女子;只要是二千石大臣家里的女儿,每年都要申报姓名年龄,到了十五六岁就要进行考察、检选,没有被选中的才可以出嫁。即使后宫女子已有上千人,吴主仍然不断地挑选新人入宫。
想来司马炎认识孙皓后,还有点同道中人,相见恨晚的感觉,封孙皓为归命侯。
平定孙吴之后,司马炎纵情音乐、酒色。国丈杨骏兄弟三人开始掌管朝政,势倾内外,时人谓之三杨,旧臣多被疏退。山涛多次规劝,皇帝只是说知道了,就没有下文了。
后来有人谏言徙戎,言辞恳切,“汉、魏以来,羌、胡、鲜卑等投降的部落,大乡居住在关塞之内的各个郡里。以后多次因为不满和怨恨,杀害了郡县的长官,逐渐成为百姓的祸患。侍御史、西河人郭钦上疏说:“戎狄强暴蛮横,自古以来就是祸患。魏初期,百姓人数少,西北各郡,都被戎人居住,内地一直到京兆、魏郡、弘农,也往往有戎人居住。现在虽然服从我们,但如果百后之后,发生了战乱的危机,胡人的骑兵从平阳、上党地区,用不了三天就能到孟津,那么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这些地区,就都成为狄人的占地了。应当趁平吴的威势,谋臣猛将的谋略,逐渐迁徒内地各郡居住的胡人到边境地区去,加强夷狄经常出入地区的防卫,以彰明先王所制定的使戎狄远离都城的制度,这是千年万代的长远的策略。”晋武帝不听。
纵观资治通鉴司马炎在位的描述,上面这一句“晋武帝不听“或者是”晋武帝不用“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开国皇帝如此,后世也就可以想见了。
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十一月,晋武帝沉湎于音乐和女色,以至于得了病。杨骏嫉妒汝南王司马亮,把他排挤得离开了朝廷。甲申(二十三日),任命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守许昌。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任命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任命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以上诸王,都持节去他们各自的封国。立皇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又封淮南王的儿子司马迪为汉王,楚王的儿子司马仪为毗陵王。迁扶风王司马畅为顺阳王,司马畅的弟弟司马歆为新野公。司马畅是司马骏的儿子。封琅邪王司马觐的弟弟司马澹为东武公,司马繇为东安公。司马觐是司马伦的儿子。
晋惠帝永熙元年(庚戌,公元290年)三月,晋武帝病重昏迷,皇后弘农杨氏,口述晋武帝诏书,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四月,己酉(二十日),晋武帝在含章殿去世,享年55岁。
晋武帝司马炎其人,是典型的官三代,少时,父祖尚在,能够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受禅于魏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然而,刑赏不明、沉迷酒色、不听劝进,执行力低下等等,都是他致命的弱点。若只是他一人之命门也还则罢了,但一国之君身系天下,两晋国家颓败和人民离散,都要让他这个最高统治者来买单。
晋武帝,司马炎,私以为,他担不起这一个“武”字。关于武这个谥号,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至于哪一个词和这位司马相匹配,我比较笨,没看出来,你觉得呢?可以评论区聊一聊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