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历史。客观公正地记录发生的事件和存在的人物。本来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有好坏之分。
朝代的长短。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曾经写道:“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而已集》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历史,因为朝代的长短,而产生了好与坏之分,长一点的就好,短一点的就坏,委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作者的好恶。历史是由人写出来的,作者的好恶与取舍,也会决定历史的好与坏,即使是正史的编撰者,也不乏其人,这就让历史的本来面目打了折扣。
统治者。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达到言论的充分自由,况且是在实名制的古代,况且是在统治者领导和监管下的修史人,就更要受统治者的左右,弄不好把你的脑袋割下来当皮球,弄不好会株连九族一锅端,如此的形势之下,谁还会不“听话”呢?而统治者自然不愿意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历史也就有了好与坏之分。
民心。正史一般是由统治者把持的,但是野史似乎就野得有点可爱,野得有点不受约束,自然多是老百姓说了算,也就是民心为导向了。一般情况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得了天下的很多统治者往往会忘了民心这码事,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百姓口口相传下来的历史就与正史有很大的区别,正史粉饰为“好”,野史却偏传为“坏”。
文学创作。刻板教条的历史教科书往往让读者生厌,但浅显易懂、风趣通俗的文学作品却让读者喜闻乐见,而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左右就让历史有了好与坏的区别。比如曹操,历史说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甚至算得上是一个英雄,是个好领导。但是文学作品却说他是一个奸臣,要算也只能算作奸雄,而且奸得活灵活现,奸得刻骨铭心,奸得旷日持久。
正因了这种种原因,历史便有好与坏之分,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竟然有点莫衷一是,其实好也罢,坏也罢,都不算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了历史,收获了什么?顿悟了什么?为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和启发?这比吵吵闹闹地区分好与坏似乎更重要一些。
写于2012年1月14日
题图摄影:王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