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人心有“软肋”,别穿上厚厚盔甲 毕淑敏出新书谈心理治愈

影视剧《女心理师》热播后话题热度不减,原著作者毕淑敏新作《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也及时推出。关于心理题材写作,关于心理咨询师,关于社会心理问题,作家毕淑敏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每颗心都有软肋,请别穿上厚厚的盔甲”、“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原本就是泥沙俱下”、“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最为重要”,与《女心理师》以小说形式反映心理问题不同,毕淑敏新作《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分为《幸福课》《心灵课》《成长课》三本书,从幸福、心灵、成长三个角度深挖人生的真相。

■写《女心理师》帮助大家“治未病”

亲子关系、产后抑郁、讨好型人格、职场骚扰……根据毕淑敏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女心理师》,通过讲述青年女子贺顿学习、担任心理师的故事,反映了当代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种种问题。

记者:您如何看待《女心理师》的热播?

毕淑敏:这个剧,从剧本改编到拍摄过程,我基本没有深入参加。《女心理师》这部小说已经问世14年了。第一次转让版权,5年没有拍出来。第二次又转让了5年,还是没拍出来。现在已经是第三次了,终于拍出来,觉得很欣慰。

我个人觉得,以前有关心理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偏重于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表现,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等。但是对于大众而言,最重要的是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女心理师》原作者,我特别希望普通人也应有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知道人的心理也是会得病的,这不用大惊小怪,也不要觉得这是件羞辱的事情。面对心理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疗愈,这样心理才能更健康,更有内在的坚定、勇敢。

记者:当年创作小说《女心理师》有什么缘起吗?

毕淑敏:1998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花了4年时间学习硕士和博士课程,我觉得这门课程对人帮助挺大的,后来注册了心理诊所,做了3年心理咨询师。

当时诊所来的人很多,有患者说,“我预约的时候,树叶还没长出来呢,现在树叶全都掉光了,还没排到我。”这句话触动了我,我想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加班加点,变成机械化工作。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大,社会发展变化又非常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医生的数量是有限的,我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供需特别不平衡,后来我想,我去写书吧。

我写这本书,想仿效中医所讲的“治未病”理论。我觉得心理学也应该不治已病治未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内心变得更加稳定和坚强,那比出了问题去求助心理医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就关闭我的心理诊所,专心写了《女心理师》。

这本书写了五六十万字,当时出版分了上下两册,没过多长时间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册,至今已出过十几个版本。

■出《心灵治愈书》深挖人生真相

和热播剧《女心理师》原著一样,《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中的智慧都是生于现实,长于现实,又最终回归现实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有来自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案例,他们当中有抑郁症患者、不被家庭和学校接受的“异类”、无法感知幸福的年轻人等。

记者:与《女心理师》相比,《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有什么特点?

毕淑敏:《女心理师》是一部小说,小说就会有前因后果、人物塑造等,故事性比较强,会塑造多个心理咨询的典型案例。而这部新散文集更多一些片段性,不交代那么多前因后果,只是提出问题,然后把简略过程写出来,至于人物背景就不涉及了。散文集信息量更大,但深度没有小说那么专注,那么去挖掘。

记者:我注意到,《心灵课》是您工作中真实的心理咨询手记合集,书中案例的选取遵循什么原则?

毕淑敏:我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读者分析30多个贴近生活的心理咨询案例,以教人学会和自我、他人、世界好好相处。这些案例有些是我做心理咨询师经历过的,有些是心理咨询师朋友讲过的。至于选取原则,首先特别猎奇的不选。其次,不能把这个故事如实记录下来,不能让人们根据这个讲述在人群中找到他或她。比如,我咨询时遇到过一个小女孩,她说想毒死跟他爸爸谈恋爱的那个人,因为她想让爸妈复婚。在书中,我就把这个小女孩改成了小男孩,还有一些细节也进行了变形处理。此外,我选取的案例都有自己的初衷,比如小女孩这个案例,是想说不要觉得离婚复婚,都是大人的事情,和小孩子没有关系。父母在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时,还要充分顾忌孩子可能遭受的创伤。

■若书中一两句话有用就知足了

在毕淑敏看来,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父辈的具体经验对他们而言几乎失效,他们不断碰到新问题、新挑战。毕淑敏希望很好地利用心理学来帮助大家:“哪怕是我书中的一两句话对大家有用,我也就知足了。”

记者:抑郁症、夫妻离异、青少年厌学等,这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您对此能给出一些什么建议?

毕淑敏:多年前,人们看待抑郁症觉得是思想问题,话说到了,情况就有所好转。但现在公众观念变了很多,面对抑郁症第一是就诊,如果医生觉得要用药,就坚决用药,不再觉得自己能扛过去,或者要等一等,看一看。

再有说到夫妻关系不好,过去我们提倡“劝和不劝离”,“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是不对的。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是价值观的冲突,还是沟通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性格上的不合,都要心平气和地讨论。如果是价值观上的问题,我就会跟他们说,可以散伙了。

至于青少年厌学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讨论到底孩子是因为什么厌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要搞清楚到底厌弃的是什么。第二,感兴趣的是什么东西?第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要觉得按部就班地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这叫学习,其他的学习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要找到孩子兴奋点,因地制宜地讨论,看看孩子如何成为好学的人。

记者:对于读者而言,如何学习心理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毕淑敏:我觉得还是要看一些比较正规的心理学书籍,要读经典著作。现在有很多心理小测验,比如测试先碰见老虎还是先碰见兔子,由此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这类只是消遣,只是戏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路艳霞

流程编辑:u06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