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读《范进中举》是在初中的时候,我本人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对范进可谓是满目鄙夷与不屑,心想不就考取个举人吗,这就高兴疯了,真高兴疯了。而对范进的岳丈胡屠户也满是讥笑。
文章开头便是“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报,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一上来就骂人现世报,女婿中了秀才这家伙居然恬不知耻地说是因为自己平日里广积善德,才让范进有此福报,而一联想到他屠户的职业,情不自禁地就笑出了声来。
现在有了一定阅历再回过头重看范进中举,才知范进的不易。范进二十来岁参加科举考试,童生考试三年两届,硬生生考了三十多年。
从一个大好青年熬到半百老叟,平日里还要忍受岳丈的谩骂和侮辱,忍受着乡邻的冷眼,却只能唯唯作喏。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却因读书耽误了青春,只能让妻子和老母亲在茅草棚里下榻,无法安养天年。
而初看范进的岳丈胡屠户时,对他只有满目的嘲讽与讥笑,笑他傻却也傻得可爱。
刚出场时他骂范进“现世宝”、“癞蛤蟆”、“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而范进中举后又成了“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想问胡屠户借钱去参加乡试时直接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而当范进中举后直接大方的拿出了几千钱打发报喜的差官。这相当于胡屠户一两年的收入
文章中之前范进问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会试时有提到“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由此可见胡屠户每年的收入也就几两银子,那时候一千钱大致相当于一两银子,而胡屠户帮范进打发报喜官差确实就把自自己一两年额收入送出去了。
之后范进喜极而疯时,围观乡邻让他打范进两巴掌打醒他,两巴掌下去,范进醒了,但是胡屠户却“倒了大霉”。
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卖肉的老客户张乡绅来范进家恭贺,胡屠户一见到他便躲在堂屋里不敢出来。因为他只是个屠户,而张乡绅在他心目中则好比天上的星宿一般,即便此时他的女婿已拥有了和张乡绅一样的功名地位,他也不敢直面张乡绅。
胡屠户就是这样一个庸俗势利、尖酸刻薄、粗鲁无礼、蛮横泼辣、迷信无知的负面形象。直到后来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才明白,胡屠户只是个长期在社会底层徘徊的普通市井之徒。
性格上虽有缺点,但也时常接济范进一家,范进中了秀才回来,胡屠户第一时间拿了副猪大肠和一壶酒来庆祝。范进中了秀才,虽然嘴上一直在损他,心里却还想着给范进寻早个差事,一年多少也寻摸几两银子。
而且胡屠户每天凌晨三五点就外出进猪了,赶回来后还得杀猪卖肉,可见胡屠户每天还是勤勤恳恳矜矜业业工作的。
他还能把张乡绅周顾好,张乡绅可是位大客户,原文中有提到“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胡屠户能把张乡绅周顾好也说明胡屠户非等闲之辈,有着自己的生意经。
那么范进中举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能让他喜极而疯呢。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法律、书法、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清朝科举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当地县衙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由知县主考,府试、院试由府院派遣特使下来主持,县试中试者称为童生,童生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考试,府试、院试中试后可称秀才,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第一名则称“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这里提一下,清代以前是没有院试的,清以前的考生通过府试后就是秀才了。
府试院试中排名靠前的秀才还可成为廪生,每月有廪米发放,这相当于吃上皇粮了,虽然不多,但至少不用为温饱发愁了。
之后的乡试要秀才们去往各地的州府,也就是当地的省会城市参加,中试之后便是举人了,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乡试第二名为亚元,三、四、五名为经魁,六名之后的为文魁。成为举人之后便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
这里有个误区,受影视剧的影响大家都以为是个读书人便可以进京赶考,其实不然,只有中了举人的举子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的。譬如此时的范进就可以“进京赶考”了
会试需要举子们进京参加,中试者称为贡生,而会试的第一名则称之为会元,贡生可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中试后称为进士,由于是皇帝亲自监督考试,结有师生之谊,所以进士们也形象地被人们称之为“天子门生”。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仅三名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乍一看举人只不过是中了个举人,上面还有贡生、进士、同进士等多个阶级,但为什么范进就高兴疯了呢?让我们再看看中举后有哪些特权。
举人的第一项特权便是“免刑权”,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举人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无论是涉嫌犯罪还是真实犯罪,都不能对其动用刑具的,即便证据确凿,也只能先由知县发文到上级知府衙门,先将举人的功名革去先,才能对其动刑。
这一特权在动不动就屈打成招的我国古代还是很有用的,最起码不用担心被屈打成招了。
其次就是举人可以养雇奴婢,在我国古代,奴婢不是你想养就能养的,你得先有功名,没有功名哪怕你再有钱也是不能有佣人丫鬟的。
第三就是有了功名的举子们可以见官不跪,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也是一项凸显举地位重要依据之一。当然了,这里所指的见官不跪一般指县官,遇到封疆大吏或者知府总督一类的官,该跪的还是要跪一下的。
有了功名还可以免服徭役。古代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像什么修长城、修黄河,皇室修宫殿,只能向人民摊派劳动力。古时候除非你家里特别有钱,可以找人代替,否则谁都不能免服徭役,有功名的除外哈。而且举人除了能自己不用服徭役,还能连带免除家里另外两名男子的徭役,要知道,服徭役可是有可能回不来的呀。所以这项特权也是十分有用滴。
最后一条就是不用缴纳农业税了,平民百姓种几亩地,年景好的时候勉强能吃饱饭,赶上年景不好的时候就只能以薄粥度日了,这还得向国家缴纳一定的农业税,而有了功名无论家里种了多少亩地,都不用缴税,收成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一制度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的手段,一些没有功名的大地主,会把自己名下的田产土地转移到一些有功名的举人名下,以此来逃避税收。明朝就有位官员,会试中了进士,其亲族友邻纷纷来进献土地,不到一年时间,他家就有了万亩良田。所以文章最后才会有那么多人给范进送田产,送银子。
考取了举人还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管当知县的机会。明朝著名大臣海瑞、清末著名大臣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
其次就是读书的不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考取功名固然是美事儿,可这功名却不是那么好考取的。
我国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制造业并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笔墨纸砚和各类书籍的价格也远非现在可比,而且那时候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地。集齐一套四书五经可能都得省吃俭用一整年。
一个读书人的培养往往需要一大家子人的供给,譬如一对夫妇生育了五个儿子,那父母外加四个兄弟勉强可以供给一个人读书。时不时还得问亲戚朋友借钱度日。
科举府试虽三年两届,但录入比例小,考试难度大,有些人五十多岁了还在考秀才,而一个县城出了一名秀才往往能轰动一时,有些小县城,秀才的数量就那么几个。考取秀才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现在录入清华北大。至于更高级的乡试和会试,那就没有可以类比的了。
范进从一个人人都看不起,就连屠户岳丈都可以随意谩骂的社会底层,一跃成为“文曲星”,同时拥有了名誉、地位、和金钱,做官后还将拥有权利。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有志青年,为了梦想熬成一个中年老男人,因为要完成梦想,无法从事劳动,没办法工作赚钱。你看着昔日朋友一个个混的风生水起,自己却穷困潦倒。你小时候的跟班铁柱,娶了隔壁村的村花二丫为妻,你家庭不好只能娶个本该当奶奶的年纪的屠户家闺女。生活基本靠亲戚接济,虽饿不死,但也不吃不饱。还得忍受门前屋后乡邻的白眼与嘲讽,亲戚更是毫无尊重,对你肆意辱骂,你却只能唯唯作诺。母亲年事已高,也只能和你一起蜗居在茅草棚里而其他人家里则盖起了楼房。
而当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梦想,你成为了你们市里市委书记的行政顾问,前任市委书记来你家和你攀亲戚,你以后还有资格直接做官。你们市富豪榜前十名都来给你送跑车,送钱,还无条件给你他们公司的干股。乡亲们也对你格外的敬重,打心底里认为你是“文曲星”下凡,都以能请你到自己家里做客为荣,街里街坊有啥矛盾也都请你调解,并都信服你的处理方案。这还不包括之前提到的一些特权。
所以范进一时喜极而疯也就能理解了。范进中了举人后没多久,他母亲就逝世了,可怜老人家跟着儿子吃了一辈子苦,临了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却驾鹤而去。按照规定,父母去世,儿子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三年不能参加科举,范进这三年仍用功读书,没有荒废学业。时光荏苒,三年后进京参加会试,遇到了乡试时赏识他的贵人周进,此时的周进官拜国子监司业,在贵人的帮助下,范进又中了进士,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头发花白的范进当上了山东学道,是主管全省教育和选材的最高领导人,乃正三品高官相当于在现代的级教育厅厅长。
范进的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着是悲剧,毕竟被科举耽误了三十几年青春,受了几十年苦楚。有些人看着像喜剧,就像初中时的我,那是对问的的人物最多的就是嘲讽和讥笑。另一些人觉着是一部创业励志史。各位看官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