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伙伴们会不会反复做类似这样的梦:
你回到高中或者大学校园,老师讲的啥不太清楚,转眼来到考试现场,你全程屏住呼吸紧张得不行,还发现自己好多题都不会,而就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来收卷子了……
高中和大学,是我们很多人都共同有过的青春时光,一生都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那段时光里,我们叛逆,我们阳光,我们满载着对未来人生的期许,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焦虑,每每午夜梦回,依然还会惊慌失措或者泛起笑意。
最近,有这样一部纪录片上线了,它跟踪拍摄了三位95后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8年,仅仅一集,就看得我感慨万千:
真实生长
该片拍摄于2012年到2020年,总共有着将近1000个小时的故事素材,400万的采访手记,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为什么要叫《真实生长》而非《真实成长》?
导演张琳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解释,大意是这样的:
用生长来作为人物故事的片名,是因为我们想强调他们在人生的这段旅途中,其实就像植物一样不断地生根发芽,寻找着长大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这部片子,她希望观众能够看到每个孩子内在的驱动力究竟在哪,而不是只当做一个过去与现在对比的故事。
《真实生长》成片目前播出了3集,每集大概35分钟左右。
第1集《扰乱那时光》刚一开场,那种没有校园偶像剧滤镜的真实感就扑面而来,满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青春气息。
比如,烈日下流着汗水的学生们在军训中略显笨拙的身影;
比如,教室里戴着眼镜长着青春痘的稚嫩脸庞。
这些学生是2012年的高一新生,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北京十一学校,顶级的重点中学。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正式发布后的2011年,该校还被确定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
所以,如果接下来看到哪些令你非常惊讶的教学情景,不必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所学校本身的师资和质量,确确实实是大多数学校所不能比的。
在众多的学生之中,摄制组选择了周子其、陈楚乔和李文婷三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拍摄。
他们的性格迥异,思维想法和行事作风都非常不同。
周子其,一个非典型的学霸,知识量丰富,有着理想主义情怀,在学校里是有名的“刺头”。
这头,军训动员大会上历史老师刚讲完军训期间的学生规则,那头,他就立马去找老师理论,从洛克到法国大革命,各种引经据典,质疑规则的合理性。
末了,他还和同学搞了两封万言书。
一封是关于军训改革的,里面设计了一整套他们认为正确的高一军训课程体系;
一封是关于男女恋爱的,说《学生管理手册》中的“交往不当影响不良”自由裁量度太大。
这番操作,把校长李希贵都搞乐了。
但别忘了,这里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可没有像很多人曾经的校长一样,把周子其叫过去批评一顿,人家还真就开会讨论研究了一上午。
最终,在周子其这种“刁民”的推动下,学校也真的对军训制度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初中军训,并将高中军训缩减了两天。
相比周子其,陈楚乔就明显没有那么“事儿妈”了。
在她看来,在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可幸福了”,因为在入学之前,她完全没有想到学校居然管得非常松,连个天天在教室小窗像容嬷嬷一样“暗中观察”的班主任都没有。
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校里学习,自由度是非常高的。
是不是想想都开心?
反正我设想了一下,内心里已经浮现出好把漫画、小说什么的都摆在桌子上的画面了。
事实上,越是自由,对一个学生而言越是考验,因为他/她必须有着足够的自律和规划,才能不让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
陈楚乔,算是自律性很强的那种学生。
她说,一旦学校管的松了,你就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无论你搞砸了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说服自己用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那么,成年人的态度是什么呢?
陈楚乔给出的答案是:负责任+懂担当。
咱就说,这个道理,有多少成年人既不懂更做不到。
陈楚乔说这话时才15岁,我想,很多成年人在她面前,都会觉得自惭形秽吧。
与周子其和陈楚乔两人形成鲜明对比,李文婷是一个乍一看并没有什么主见和想法的学生。
在初三之前,她是在山西大同上的学,后来因为户口不在当地的原因无法参加中考,于是父母就把她带到了北京,进而有了她考入十一学校的事。
对于学校,她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卷了,仿佛每天都被很多人压着一样。
尤其是在听别人讲一些题,自己却完全不懂的时候,那种失落、焦虑和压抑,让她的心里特别痛苦。
这一点,不用我多说,我想每一个过来人,都能够感同身受。
尽管十一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也没有“衡水模式”的可怕操作,但面对那么多成绩优异的同学,李文婷没有办法,必须逼着自己努力学下去。
就像她所说的,在以前的学校,如果你成绩突然下降,班主任会立即找你长谈,把你说哭,以此来激发你提升成绩的决心。
可是,这里没有班主任,没人会去训你,你可不就只能靠自己么。
显然,这样的三个学生放在一起,最抢眼的一定是周子其。
在整个第一集里,他的“搞事”工作一个接一个,包括用教室电脑浏览游戏网站、看Dota游戏等等。
其中,最有趣的一项是,他和同学们搞了个学生内阁。
具体来说,学生内阁是一个致力于为学生争取权益的社团,比方说让老师同意学生使用手机、抗议食堂物价……
其口号“一切权力如果不经征询,那么它都是妄言”,正是出自于周子其的手笔。
讲真,看着这些学生意气风发地讨论问题,你恍惚之间,会有一种在看“觉醒年代”的感觉,而周子其在这些学生之中,就如同是“领袖”一般的幕后大神。
这时的他,已经不参与讨论、选题、调查问卷这些具体的事物,而是在最后上报的文件里加一些私货,用一些春秋笔法。
对于他来说,这是特别享受的一件事。
与他相反,陈楚乔对学生内阁这种事则选择远远避开。
这倒不是因为她觉得学生内阁不好,而是她深知这里面的责任有多重,她不想让自己陷入到这样的责任当中。
她比较享受的,是读书交流课。
根据她的理解,这门课要求学生有一颗对生活敏锐、对情绪和思绪敏感的心,需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当中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明白,摆几个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你们感受下:
为什么人需要有归属感?
什么是情感的东西通过物质来承载?
是不是很有趣?很想跟着参与讨论?
好了,说回到学生内阁这件事上来。
对于学生内阁,李文婷的反应,同样与周子其和陈楚乔都有着某种层面的不同。
平日里,她一心想的是学习,根本没在意过学生内阁,至于他们所争取的权益,她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适应就好。
在我看来,这样的三个学生,其实没有孰高孰低孰好孰坏之分,他们的差别,正如我们每个人。
从前,有家长或者老师教育孩子总会说:
他行,你为什么不行?别人都这样,为什么你就非得起幺蛾子?
通过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学生,《真实生长》让我们看到的,正是在群体概念之外,具体的每一个我。
尽管大家都是学生,但学习的动机、关注的事物、对事物的态度,却有着千差万别,“生长”的内在驱动力也迥然不同。
想想看,不正是这些不同,让每一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吗?
在第一集的结尾,面对镜头,周子其、陈楚乔和李文婷三人都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下和将来的理解。
这当中,有反思,有困惑,也有不知所措。
周子其有着一种书生意气的使命感,想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他看来,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是一件挺庸俗的事情,“使命感”正是他对抗这种庸俗的动力所在。
陈楚乔则还没有想清楚将来要选什么专业、读什么大学,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将来可以靠什么安身立命,希望能够早点定下来。
至于李文婷,她所想的没那么复杂:尽管现在不快乐,或许上完高中,一切就会好起来吧。
人生的际遇或许因人而异,但青春的迷茫与焦虑却是普遍的,不知道曾经的你,像他们三个中的哪一个?
算下来,距离2012年,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我特意去搜了下,现在的三人,是下面的这个样子——
那么,这些年里,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挣扎与蜕变,“生长”出了怎样的自己,又如何寻找着实现自我的路径呢?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部真实呈现95后青春的纪录片吧。
回想过去,10年前的我们,就像他们一样,也都有着自己的苦恼与梦想。不知道那时候的你,设想过什么样的未来,而如今又从事着什么职业,有着哪些变化。
点个赞和关注,顺便留言与大家分享下你这10年的感悟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