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辽宁高考作文2022专题之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众”的内涵复杂,由于不同的历史脉络,“大众”被赋予不同的面相,并且在多变的理论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精英主义的表述之中,“大众”不仅指称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仿佛带有某些默认的特征,如见识平庸、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躁动狂热、喜欢相互模仿等,一个烙印了贬损意味的称呼是“乌合之众”。许多时候,“大众文化”即是指流行于“乌合之众”的文化产品,主题浅显、内容通俗而生动。当然,那些游离于“乌合之众”的精英人物不允许其投靠如此简单甚至粗俗的品位。

但是,按照文化区隔与文化品位划定“大众”的视角逐渐被阶级分析所否决。在阶级话语造就的观念谱系之中,阶级与革命成为定义“大众”最为重要的历史脉络。这时,大众时常被冠以“无产阶级”的定语。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这个意义上的“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之中的进步力量。

“无产阶级大众”不仅拥有自己的阶级目标,同时还开拓出自己的美学风格。通俗显然是这种美学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意味着接受、吸收、重组和改造,继而以大众熟知的语言给予表述。短期之内,通俗有助于完成一套卓有成效的革命动员机制;在长远的意义上,通俗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大众文化,制定阶级的美学趣味。这时,阶级与美学、政治终于被纳入相同的轨道。

由于阶级身份的显现,相对于“大众”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表明自己的阶级归宿。但投身革命阵营的知识分子,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的阶级称号是“小资产阶级”,其美学趣味从未赢得肯定。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市场角色迅速成为“大众”的另一种定位:消费者。与大众相对的是企业家、商店或者厂方。商品社会对于大众需求的精心考虑,即是市场向消费者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从知识分子到市民、工人,种种社会身份可能轻而易举地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消费者“大众”隐含着另一种社会理念:消费行为将他们组合为一个共同体,传统社会身份之中的冲突意味减弱了,生产与消费的对立进一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消费者“大众”的现身同时意味着市场评价体系的崛起。从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到流量,这些概念在作品评价中的权重愈来愈大。在大众传媒发表的评论中,这些概念时常率先出场,情节、人物乃至悬念、结构犹如尾随的补充说明。市场宣布了自己的标准,一锤定音的因素无疑是利润。利润回报率正在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并且重构文化传播方式,电影院、电视台、网站出版机构无不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说书、地方戏、民歌、地域性传说这些艺术门类因面对面传播的效率低下而逐渐终结。因此,消费者“大众”背后不是村庄成者社区构成的“民间”,而是报刊销售率、卫星电视、互联网铺设的新型商业网点。消费者“大众”甚至享受免费节目,他们的费用已经由赞助节目的广告商支付。

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发出强大的号召,以至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效。只要看一看一些明星周围疯狂的粉丝文化和“饭圈”,人们就可以意识到市场隐藏的组织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溯“大众”的浮现、阶级身份与消费者身份的转换,可察觉当代文学的深刻转折。

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的深刻转折同时体现于符号体系的巨变。相对于文字构成的符号体系以及印刷文化,一些人提出了“影像时代”或者“读图时代”。影像或者图像的盛行不仅是表意方式的改造,而且波及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历史的考察表明,报刊杂志形成的公共空间与白话文的使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条件,二者已经内在地嵌入现代社会的文化肌理。时至今日,电子技术造就的符号体系与传播网络已经到来,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无不遭遇强大的对手。从电影、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到微博、微信或者短视频,新型的艺术门类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新型符号体系的意义正在溢出“文化”范畴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延伸。许多时候,“文化”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之间的传统界限恰恰由于新型符号体系的介入而失效。如果联系到人工智能带动的种种未来想象,人们可以充分意识到电子技术以及相应的符号体系将给历史带来什么。

(摘编自南帆《探索当代文学的未来可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英主义认为“大众”是见识平庸、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其文化品位也简单粗俗。

B. 当代文学用阶级分析法的视角来划分大众,认为无产阶级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中的进步力量。

C. 知识分子出于政治因素主动自愿地加入无产阶级,但其“小资产阶级”美学趣味被长期否定。

D. 市场经济以来,各种社会身份可能更容易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大众内部不再有冲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阶级、美学、政治并非一直处于相同轨道,因此前期的精英并不投靠于大众。

B. 无论短或长期,通俗的作用都说明无产阶级大众的美学风格服务于阶级目标。

C. 消费者“大众”现身,评价体系随之更新,说明评价作品需使用全新的概念。

D. 只要新型符号体系足够强大,便可能将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消灭。

3. 下列选项中,对于消费者“大众”相关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商品社会中“大众”的定位发生变化,与之相对的对立方也发生改变。

B. 市场主要标准可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重构文化传播方式。

C. 市场潜藏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D. “大众”身份的转化与符号体系的变化可反映当代文学、文化转折的深刻性。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请根据文章观点,谈谈你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的看法。

某作家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因为粉丝的强烈要求改写了结尾;后因为点击量高,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影片方经过宣发、组织粉丝打榜等活动又吸引了大批路人观众;大火后,相关产品大卖,作家打算创作续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护林员

孙频

我骑着摩托车沿山路盘旋而上。

走着走着,路的前方猛地跳出一个半山坡,林中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现出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这是护林员住的房子。我一直骑到离木屋很近的地方才停住,熄灭油门,从摩托车上下来,顺便把挂在车把上的一个塑料饭盒摘下来。屋门口正蹲着的一个男人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我走过去,站在他身后,发现他正给一只小狗挠痒痒。另外两只大狗躺在旁边晒太阳,它们过于安静了,已经不再像狗,好像已经过渡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兽类。听到我的脚步声,它们没发出任何一点声音,其中一只微微睁开眼瞟了我一眼,便又闭上了。那只小狗大概刚出生不久,巴掌大,正张开细嫩的四肢,露着肚皮,任凭主人给它挠痒痒。我站在他身后,咳了一声,说,这小狗是刚抱来的吧?以前没见过。

他还是没有回头,只背对着我说话,声音听起来嗡嗡的装满回音,刚生下没两天,是它们生的。说着他指了指那两只晒太阳的大狗。那两只狗都纹丝不动地晒着太阳。

他继续摆弄那只小狗,我则继续站在他身后看他摆弄狗。深山里的光阴夹杂着虫鸣鸟叫和草木的清香,缓缓从我们身上踩过去,脚步迟缓犹疑,似乎只要我一伸手,就能抓住它。木屋前的一块菜地是他自己开垦出来的,主要种土豆,土豆是山民们的主要食物,几乎顿顿不离土豆。地头干裂的黄土里长出了一排像牙齿一样参差不齐的青菜,还有几棵剑拔弩张的大葱,各自在头顶举着一朵毛茸茸的大花,引来了一群蜜蜂。

此外便是无边无际的山林。这木屋和菜地像是从山林手里好不容易抢出来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夺回去。我看到木屋边上已经包了一圈瘦小的毛榛和栎树。山林是会自己走路的。有时候猛一回头,却发现它已经跟在你身后了。

四周山林如海,木屋如沉在井底。蹲在地上的护林员终于站了起来,矮个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迷彩服,表情呆滞地看了我一眼,又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目光缓缓驶到别处,说,过来了?因为一个人独自呆久了,经常要过半天才能找到下一句话,这使他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是残疾的。我说,一个人巡山怕不怕?他呆望着远处,极慢地眨了两下眼睛,谁说不怕?我问,一个月给你多少钱?他转过身去用慢动作喂狗,等狗都吃得差不多了,他才丢出一句,八百块。这时他慢慢扭头看了我一眼,磕磕绊绊地补充道,额也是挣过大钱的人,早几年,在山下的,厂子里,看门,一个月还给额,三千块……三千块呢。后来,厂子,不景气,关门啦,额上山也是图,图挣人家,两个钱。

这几年山民纷纷从山上搬下去,搬到平原的县城里,多半都是因为打工和孩子的上学问题。山民们大规模迁徙下山使得平原上人口剧增,一时房租上涨,有几个新小区的房子几乎都变成了山民聚居区。山民们下山之后把山上的土豆和伞头秧歌也带到了平原上,以至于晚上的广场舞里突然嫁接了好几条扭秧歌的伞队,花红柳绿的。大山里则更加空荡幽静了,鸟兽和树木纷纷住进了废弃的山村。但也有少数人会逆流而上,从平原回到山里。比如这护林员,比如我。

眼下这阳关山,全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古时候的人们大概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平原来到深山里。很多年后又因为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迁徙到平原。有的山村学校,原来有一百多个学生,后来到几十个,十几个,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学生。我已经分不太清楚,对于人们来说,这种迁徙是一个必然要到来的进化过程,还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衰败过程。对于我来说,前半生是跟着欲望走的,后半生,我只想跟着心走。

我把手里的饭盒递给护林员,刚炸的油糕,皮还脆着,给你送几个过来。他站在那里没动,只拿眼珠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半天才敢问一句,甜的咸的?我说,石榴形状的是咸的,半月亮形状的是甜的。他仍不肯接饭盒,笨重的目光碾压过黄土和大葱,不知道要落到哪里,嘴里却说,额自小,好吃甜的,就是,甜的吃多了,这不,牙也快掉没了。我硬把饭盒塞给他,他这才接住了,也并不急着打开,就那么用两只手抱在胸前,好像并不想要。嘴里还在向我拼命解释着,额不是,很爱吃,油糕,不太好消化,额不急着吃,等,等放到晚夕(傍晚)再吃。

对于他来说,吃一顿油糕就等于过节。我隔三差五来给他送点吃的,几乎每次都这样,他表示他不是很爱吃,也并不急着吃,要先放一放再吃,然后等我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就会把它们吃光。我再次骑上摩托车准备拧油门的时候,他双手紧紧抱着那只饭盒忽然大声对我说,夜来,有一只花豹,敲额的门,额用强光手电,一直照它,照它,它就在门口,蹲了一黑夜,天明才走掉,额一夜,没睡。我说,晚上记得把门从里面关好。然后拧了一把油门。他手捧饭盒小跑两步又追上来,有些绝望地对我喊道,你没见,好大,一只花豹,就在额门口,守着。

他张开的嘴里果然没几颗牙,看着有些荒凉,像个黢黑的山洞。我知道他不想让我走。但我还是拧了一把油门,骑着摩托车重新上了山路。

(节选自孙频《骑白马者》)

文本二:

山上的集体生活瓦解之后,不愿下山或者没有能力下山者,就变成了背对现实的象征。山上是一个安宁的归处,还是失败者转身的自我收留?小说写得苍劲飘逸,又不乏勃勃生机。寻找之动与躲藏之静,人世的芜闹与山上的枯寂,提问与解题,形成紧密咬合的平衡状态,展现了小说家孙频正在努力构建的小说美学。

(2020年第五届“收获文学榜”《骑白马者》上榜理由)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护林员摆弄着小狗“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既说明了他对“我”到来早已习惯,又说明了在单调封闭的生活中他的木讷寡言。

B. 作者多处用山林的广袤无际来衬托木屋的孤零狭小,一方面表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出自然村落的日渐式微。

C. 文中两次写护林员“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这一细节说明他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期待,细腻地揭示了他的矜持心理。

D. 小说结尾护林员一反常态追着“我”大声讲述花豹敲门一事,表现了他渴望有人陪伴的迫切心理,让人不免生发出一种酸楚之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护林员“继续摆弄那只小狗”与他“终于站了起来”之间,作者着意宕开笔墨抒写山间环境带来的惬意,以此缓解二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的尴尬。

B. 小说在刻画护林员这一人物形象时,有意突出了语言描写,失之流畅艰涩表达意味着他语言能力的退化,侧面反映了其长久以来生活环境的孤寂。

C. 小说以探访护林员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山民搬迁进城的相关内容,交代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同时为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深化了小说主题。

D. 作者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山林优美的景色、舒缓的生活节奏,也将与时代逆行的贫穷、闭塞、窘迫和焦虑呈现在读者面前,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8. 在小说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对“狗”进行细致的描写?

9. 文本二提到,这篇小说“寻找之动与躲藏之静……形成紧密咬合的平衡状态”,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 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 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办事的人。

D. 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 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 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 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14. 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①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擬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③多争向④倚门⑤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⑥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意为得到皇帝赏识。③病:失意之情。④争向:怎奈。⑤倚门: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⑥上苑:指皇家园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招”是邀请之意,从结尾看,诗人要邀请秀才到西湖好山水游玩。

B. 三、四句诗人希望秀才能在内心长存希望,不要过于伤感,否则无法面对双亲。

C. 五、六句劝解秀才离开京城不要伤感,因为上苑的杏花会一直开放,待他归来。

D. 整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哀景乐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秀才的安慰和鼓励。

16. 古诗中虚词委婉深刻,蕴含丰富,请简要分析“偶”“便”“且”三个虚词含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嘲多情善感,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

(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比喻人事变化或者寄托思想感情,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______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______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来自中国科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孩子们______,在这场特殊的“大地对话”中收获颇丰。太空课堂______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 )。他们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底气、志气、骨头播撒在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浩瀚太空的探索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展示 遥不可及 迫不及待 精彩纷呈

B 演示 遥不可及 如饥似渴 精彩纷呈

C. 展示 望尘莫及 如饥似渴 美妙绝伦

D. 演示 望尘莫及 迫不及待 美妙绝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国家坚持不懈地进取,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地跨步

B. 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也甚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脚步

C. 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跨步

D. 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底气、志气、骨气播撒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昂扬到心里

B. 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

C. 把底气、志气、骨气撤播到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

D. 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到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播撒到心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 ① ,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 ② ,这是何等苍茫寥落之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 ③ ,比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还要孤独。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雪意。

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较短的句子,请改写成一个较长的语句,分别强调不同的意思。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①强调边陲诗内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调边陲诗内涵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舒婷在《也许——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一诗中这样诉说,“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副标题,从诗人的角度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封信,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B.“当代文学用阶级分析法的视角来划分大众”错误,无产阶级大众并不是被当代文学定义、划分的。C.“主动自愿地加入无产阶级”错误,不是主动自愿。D.“大众内部不再有冲突”错误,是减弱,不是不再有冲突。

2. C “说明评价作品需使用全新的概念”错误。

3. D “‘大众’身份的转化”叙述不全面。

4. ①全文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不同背景下,大众的内涵、面目、功能不同。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大众”的三种内涵变迁。②在论述“消费者大众”部分为层进式结构,按照诞生背景、意义作用、促使文学发生转折的表现等角度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

5. ①某作家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属于文化新兴的创作、传播方式。②粉丝的强烈要求可以使作者改写情节,说明文化产品能让消费者称心如意才能有更好的市场。③资本在宣发、组织粉丝打榜过程中的力量不可小觑,其组织、调度能力非同一般。④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并出产相关产品,说明文学作品如今已经溢出“文化”范畴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延伸。⑤因为点击量高,被拍成影视剧,说明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流量等概念在作品评价中的权重非常大。⑥因为大火,作家准备创作续集,利润回报率正在重新规划文化生产。

6. B “一方面表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出自然村落的日渐式微”错。用山林的广袤无际来衬托木屋的孤零狭小,表现护林员的孤寂,引发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7. A “以此缓解二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的尴尬”错。描写山间环境带来的惬意,表现的是“我”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8. ①“狗”是护林员的生活伴侣,是其日常生活中唯一的交流对象和情感寄托,可以充分表现出护林员的孤寂之感;②“狗”是护林员的人生观照,警惕性非常强的“狗”如今却成为无动于衷的“陌生的兽类”,可以充分折射出护林员的生命异化的生存状态。

9. 护林员曾同众山民一样下山追求精彩生活,却因工厂倒闭无法立足而重归山林,然而不甘山中生活的孤寂恐惧又使其在潜意识中时时意欲逃离;“我”摒弃欲望逆流而上深入大山,却只能在短暂停留之后再次回到现实世界,但心中又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自然;“寻找之动”与“躲藏之静”同样存于二人心中无法剥离,何去何从难以定论,这种难分难解的矛盾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真实的生活与情感状态。

10. D

11. B “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12. D “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因果关系,“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13. (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

14. ①三人崇尚勇力。②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15. D “又有哀景乐情”错误,“危堤柳色”并非“哀景”,而是写高高的堤坝上柳色青青,面对美好春景不该产生离别的伤感。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典型的乐景。

16. ①“偶”,偶然,有意外之意;委婉地肯定了秀才的才华。
②“便”,于是,就;因为偶然失意,就要漂泊江湖,“便”字反映出遇到逆境不做抵抗的妥协,含有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之意。
③“且”,暂且,诗人告诉秀才在西湖游山玩水只是权宜之计,总有一天秀才会再入京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暗含诗人对秀才未来充满信心。

17.①.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②.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③.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B 演示,通过某种方式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向人展示;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此处是太空实验,应选“演示”;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望尘莫及,望得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此处修饰“距离”,应该用“遥不可及”;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如同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此处指孩子们迫切地学习知识,应选“如饥似渴”;精彩纷呈,出色的地方接连不断地表现出来;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此处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多而精彩,应选“精彩纷呈”。

19. D

20. B

21. ①渐渐被他诗中的气息打动
②所有的路覆于大雪之下
③何其孤单的诗/这是无比(多么的)的孤绝

22. ①因孤独而更加深厚的边陲诗的内涵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

②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的边陲诗的内涵因孤独而更加深厚。

23.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本题是以舒婷的诗歌《也许》中的诗句为命题材料,

诗人用“也许”表示选择的艰难,“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这里是说我们的奋斗可能得不到回报。接下又说我们的追求是崇高的,勉励读者勇敢担起责任:“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诗人用“也许”开篇,既表明了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情况,又抒发了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审任务:以跨文体改写为任务驱动,以诗歌咏叹的情感内涵为创作立意,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话语情境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材料的选取、跨文体的转换、角色的模拟替换等方面的结合都使其具有创新特点;同时,又紧扣当代青年个人发展中的苦闷彷徨、自我与社会界限定位的模糊不清、被困难打倒后的失意迷茫以及在时代召唤下的责无旁贷等人生主题,引导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要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行文思路:首先明确立意为“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接着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来论述,然后运用事实论证来证明,最后总结:坚持自己的信念,必能成功。

立意:

1.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我将无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