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北高考语文科目使用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襄阳网特邀襄阳五中老师、学生撰写高考同题作文,以飨读者,建议收藏。
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畏途巉岩亦可攀 强身健体新青年
襄阳五中教师 赵焕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从来不只关乎人的身体,衰弱的躯体难经风吹雨淋,强健的肉身不惧枪林弹雨。1917年那正在寻找救国之路的青年毛泽东说,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强者或许会变弱,弱者锻炼会变强。我等青年,不敢自视强健,可我们也不怕衰弱。只要我们勤加锻炼,于个人,坚实的肌肉可以练成,强健的筋骨自会生长;于国家,贫弱的面貌也会被精神昂扬、意志如钢的气概所替代。所以,我辈青年,可以中气十足、掷地有声地说一句:畏途巉岩亦可攀,强身健体,自有我辈新青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22岁的中国青年潘德明怀揣“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荣光”的信念,从南京出发,通过骑自行车和徒步的方式,开始了历时七年的环球旅行,他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他的双手曾紧握住世界多位国家的元首、政要,泰戈尔为他接风,甘地为他签名,罗斯福赞叹其精神力量,一本随身携带的《名人留墨集》,彰显世界对这位中国青年壮举的称道。日军侵华时,西南联大的沈崇诲作为清华的体育健将,他在足球队和棒球队已是中流砥柱,而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果断参军,年轻的身体在飞机上执行投弹任务,最终御敌撞机、壮烈牺牲。而攀登珠峰的夏伯渝,把双脚永远地滞留在皑皑雪山,却丈量了珠峰的高度。体育,锤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格,更彰显国家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那时,我们的国力是虚弱的,我们的国民是瘦弱的,可如潘德明一般一步一步跋涉的汗水让华夏儿女坚毅的精神在国际扬名。鲁迅曾感慨,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虚弱的肉体难以承载强有力的灵魂,黛玉那多愁多病的身盛不下她那无处安放的才情。
时至今日,当我们习惯了面对屏幕为国歌奏响赛场而热泪盈眶时,我们习惯了作为体育强国的一份子骄傲自豪。毋庸置疑,我们当然要感谢国家的进步与强大。蓬勃兴起的体育赛事让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奔跑在马拉松赛场,便捷高效的体育器材让每个小区的普通居民也可事实拉筋松骨,中年企业家王石几次攀登珠峰成功、行走百里戈壁令人震撼,真正男子汉中演员张丰毅年过半百而肌肉硬硕;而疫情来袭时,耄耋之年的钟南山精神矍铄奋战一线。是的,我们强大起来了,弱小可以变强大,弱小的自我可以强身、强心;弱小的国家也可以强民之魂、铸国之基。
前人建立了功劳簿,书写了由弱到强的恢弘历史,弘扬着华夏民族铁骨铮铮的精神气魄。我们有梦之队的跳水,有国之神的乒乓,有女排精神振奋全国,有篮球名将世界放光;然后呢,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夜,而今的新青年们,似乎遗忘了“三天不练手生”的古训:视力普遍下降的学生一族整日埋头于书桌,体重超标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大学生千米长跑痛心猝死,年轻人总爱宅着平躺着,出门刷车、上山索道;甚至,“多病”的体育老师和爱出差的体育老师成了梗,阴柔之美的瘦弱花样美男成了中小学生竞相崇拜的偶像。在强大的祖国提供的丰厚物质基础面前,我们的身体似乎过于安逸了,它静静地代谢着,快快地疲惫着,脆弱地受了伤……我不禁想起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肌肉,易消难长;肥肉,易长难消。”精神的虚胖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我有一丝担忧,当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却在几层楼的步行后气喘吁吁,却因肩颈腰椎疼得龇牙咧嘴,甚至在千米途中只想放弃,在团队传球时不知所措时,那大汗淋漓的感觉,那肌肉拉伸的酸爽,那多巴胺分泌带来的愉悦和胜利之后的而满足与荣誉,统统都去了哪里?我害怕,害怕身体的衰弱带来精神的萎靡,害怕身体的衰弱承担不了历史的重担,我怕我不仅失去了强健的体魄,失去了坚毅的精神,更失去奋进下一个百年征程的不竭动力。
体育强国,体育在我。人生的马拉松,不可止步;国家发展的征程,又有多少畏途巉岩等待我们攀登。所幸,按照青年毛泽东所说,勤加锻炼,弱者可强。强体魄、铸精神,畏途巉岩,自有我辈新青年。
体育之效在健身,更在强心
襄阳五中教师 王丽
欲有强健之国格,必先有强健之体魄和强健之人格。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向我们展现的过去国力苶弱、武风不振的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功效,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体育之效在健身,更在强心;体育不仅可以强健体魄,更能文明精神。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强筋骨、健体魄。体育可以提升我们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体质由弱变强。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告诉我们:“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如果大家能每天进行适量且多样的体育锻炼,会让眼睛得到放松,也会让身体更加灵敏协调。拥有强健的体魄,让我们学习工作的效率更高,使意志更加坚定,进而有能力去承担更繁重的责任。在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以84岁的年龄毅然前往武汉,日夜不停地高强度工作,帮助武汉走出困境。试问若没有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又有几个八旬老人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为祖国贡献力量呢?有规律且充足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强化心肺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体育之效,在强身健体、回馈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强精神、启心智。体育让我们在身体的锻炼中教育自己,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以变化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我们也学会践行谦逊和坚持的美好品质。天生体健者,不必自喜,更不能恃强凌弱,盲目自信,深知体育运动需长期坚持,方能健壮常在;天生体弱者,不必自卑,需知不断运动,身体也会由弱变强。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我们可以明白这个“强弱互相转换”的哲学道理。青年毛泽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强弱之变”的道理。毛主席刚刚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身体不算健壮,但是他开始锻炼,同时在他的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下,他更加坚定锻炼的决心。他坚持进行洗冷水澡、静坐和远距离徒步等体育活动来增强体质,这才有了领导中国革命与发展的本钱。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生而强者和生而弱者都可以通过运动塑造人格、固化品德、强健精神。
人实如此,国家亦然。任何国家都不能因自身一时的强大而骄纵傲慢、恃强凌弱;也不能因暂时的弱小而甘于羸弱、自卑自怜。回望往昔的“日不落”,再看现今的“美利坚”,强硕的国体若没有文明精神的支撑,只会走向没落!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行程,繁华与血泪同在、贫弱与强盛更迭,久苦于贫弱的中华儿女更懂得自强自立的意义,更明白文明共处的价值。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年都能告别近视、肥胖、瘦弱、颈椎病等身体问题,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青年充满力量,国家才有希望;青年自强自立,民族才有未来。愿我中华少年从强身开始,进而强心自立,肩负起国家兴盛和民族振兴的重任!
后天之勤胜于生而强大
襄阳五中苏亦嘉
百年之前,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身份在《新青年》中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论体育之道理,其中之言“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此言至诚至真。
于体育而言,其理固然。毛泽东每日勤于锻炼,冬季冷水冲澡方有与敌对抗之体魄,并具爬雪山过草地之力量。此时先天体格强或弱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同样,在人生成长旅途中,天赋、家境、资质、地位正如体格之强弱,我们无法选择,它们或许会成为人生马拉松上的一块绊脚石或起点的助推剂,而当我们足够勤奋与努力之后,这些看似会决定一生的因素实则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后天之勤胜于生而强大。
“上天使你生在谷底,是想让你创造一个逆袭的奇迹。”高考状元王心仪家境贫寒,从小受尽贫穷之苦,而她却不以为耻,不因之悲,乐观积极奋发向上,最终以优异成绩“感谢贫穷”,走出贫穷,不畏惧生而弱小的她以勤奋努力登上强者之峰。以一篇《致谢》感动全网的博士黄国平叙述了自己一路跋涉与命运抗争的励志故事,“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是他对抗悲惨命运的坚定信仰。他们用后天之勤撕掉生而弱小的标签,用不屈的拼搏实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诺言,最终走出了生而弱小的阴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面对自身天赋的不足,我们也同样无需畏惧和屈服。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初入北大时,物理分数极低,毫无天赋可言,而当他毅然弃文从理支援祖国发展时,孜孜不倦的勤奋钻研使他终成为一代大师。这时,难道还会有人因其理科思维的“生而弱小”而嘲讽他吗?反观古之神童方仲永,从小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却不被重视和培养,长期缺乏“锻炼”,使其先天强大的体格转而为弱,最终“泯然众人矣”。这种可惜可悲的结果正是在告诉我们:“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因此,唯后天之勤胜于一切,唯我之奋斗改变命运。
揆诸当下,迎来了百年巨变之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挑战与机遇并存。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场大考,而最先接受考试、填写答卷的是中国。武汉保卫战、中国保卫战的最终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生而强大还是生而弱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干实事的人多、后天勤奋的人多,还是那些不入流的魑魅魍魉蹦的人更多。中国人民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也不再是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中国,正如毛泽东在《新青年》里说的那样:“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一个国家如此,我们每一个人更是如此,只依靠于天赋或父辈家资,面对挑战时坐吃山空,只能节节败退,失去“强”的光辉;而着眼于后天之勤奋,即使生而弱小,只要不囿于眼界,不屈于命运,必定会抓住机遇,创造逆袭奇迹。
体格与天资,其理一也。后天之勤胜于生而强大。若历经拼搏奋斗的锤炼,拒绝“信天认命”的标签,冲破资质与家庭的禁锢,则我心已明朗,又何惧黑暗?因此,带着“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的信念,信心满怀地拥抱未来之星辰大海吧!
指导老师: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