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14-42

贾罗问君子。儿子说:“修理自己尊敬自己。”说:“就差不多了?”说:“把自己修理成安仁。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以”是连词,表示目的。

尧舜,相传为上古时代的两位圣王。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尧舜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推崇的为政榜样。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夫子说:“修养自身以敬人敬事。”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夫子说:“修养自身,让当官的人安心(为人民服务)。”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夫子说:“修养自身,让所有百姓都安心。修养自身让所有百姓都安心,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

子路是孔门四科之一政事科的高材生,比孔子小九岁,长期跟随在孔子身边。子路多次出仕,他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孔文子的家臣,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担任过蒲邑宰。《论语》中,子路出场次数最多,为41次,所问的话题以“为政”居多。

这天,子路看到老师,又咨询起“为政”的话题来了。老师啊,如何做好一个地方的领导啊?这是子路问君子的初衷。

子路问孔子老师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就是“修己以礼”。

“礼”在外,“礼”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要有恭敬心。一个人心中有诚敬,外面的表现也一定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表里如一。反之,如果一个人失“礼”了,说明他心中的敬意不够。因此,孔子给一个喜欢政事弟子的君子答案,就是“修己以敬。”

弟子有问题,老师来回答,这次师生之间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我们瞪大眼睛,瞧好吧!

子路问君子。

子路问老师,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啊?

“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到了春秋末期,“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结合本章句下面的孔子的话:“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在这句话中指的是有位者,也就是领导人。如果“君子”应该理解为有道德的人,似乎有点用现在的含义去理解儒家先秦经典的意思。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多次出仕,喜欢的就是如何做好一个领导,对于道德修养,子路不那么看重;如果是颜回问君子,孔子老师是“因材施教”的高手,自然会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讲的。

《论语•宪问篇》是为人之仁,全面地讲一个人内在的“仁”(生命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展开的综合呈现,也就是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仁”。在这里,结合子路的特点,和《论语•宪问篇》的主题,再加上本章句《论语》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解释成子路咨询老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更符合经典的原意。

子曰:“修己以敬。”

子路问孔子老师,怎样做一个领导。孔子说要“修养自身以敬人敬事。”

“修”,本义原指从容装饰,精心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问、品行等方面)学习、追求、完善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修,饰也。”

“修”是修治,“己”是自己,人从一生下来,就会逐渐沾染上贪欲,占有,急躁等等习性。“修己”就是改变我们在生活中沾染上的这些恶习,把自己的毛病、过错修正过来。

以“敬”就是让自己的言行处处都合乎“礼”的规定。“敬”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敬,肃也。”“敬”就是恭敬,包括对人、对事,对人恭敬就是去除傲慢心,视人如己;对事恭敬就是办事认真,待事如人。

《礼记》一开篇就说,“曲礼曰:毋不敬”,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物,在外在的形式上都要符合“礼”的规定。譬如,古人托人问候远方的朋友,怎么办呢?“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乡党篇》)(孔子托人为在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带去问候或馈赠时,必定以隆重的礼节向受托的人连拜两次,然后再送别受托的人。)“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尊重。“礼”的本质是恭敬。“修己以敬”也就是按照“礼”的规定修行自己,这不仅仅反映在对“礼”形式的遵守上,更体现在内心的恭敬中,这就是孔门儒家以“仁”释“礼”的本质。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主一,就是专注于一事,专心致志;无适,就是无杂念、不分心,心无旁骛。“敬”心既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敬人和敬事两个方面。敬事基本上等同于敬业,就是能将自己专注投入到工作中,而不是心浮气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我们看,孔子说话,一下子说到了根本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修自己的身和心是根本,延展下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末,就像一棵树,你的根本稳固了,末,才能枝繁叶茂的。周口市卓越教育集团的张霞园长,自幼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在幼儿教育事业上推行《弟子规》等经典诵读,一干就是十四年,受益幼儿四、五万人,如果按照一个幼儿一家庭三口人来计算,受益的人群将近一二十万人,这些家庭通过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在改善着自己家庭的同时,也影响着身边的家庭!这就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结果。相反地,你没有一颗敬畏之心,你怎么可能做好事,做成事呢?我身边有一个哥们,平常说话还是可以的。但一喝了酒,就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说话做事让人都十分尴尬。他每每做错事后,都说自己的酒德不好。其实,是因为他根本就是没有敬畏之心,对长者的敬畏,对领导的敬畏,甚至对朋友、哥们的敬畏之心。你不尊重他人,试想,在当前的社会中,谁会尊重你啊?

子路同学本来问的是如何当好一个领导?这里面牵涉到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技巧和领导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眼下的工作等等,显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结果,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修养自身以敬人敬事。”这虽然和当好领导有一定的关系,但似乎有点所问非所答的意思。所以,子路说了;老师,这样做,就能当好领导了吗?

一听子路同学问的是如何做一个领导的办法,而不是从根本上讲“为政以德”,这就是道家所谓的子路同学在求“术”,而不是在求“道”。一个人修德是根本,如果一味地讲究外在的事功,而不注重内在德行的提升,等于一棵树,虽然枝繁叶茂,如果把这棵树的树根连根截断,枝繁叶茂能维持多久啊?

孔子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一问题的,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安人”的“安”,这里是“使……安”的意思。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这里的“人”采取的是狭义用法。

这句话中“安人”的人是指政府官员,不是指的百姓。一个领导者通过修养自身,让和你共事的官员们才能安心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领导者或者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社会风气的改良,需要的是一点一滴的功夫,每一项政治制度的出台,需要有更多人坚持不懈的推行,进而才有可能落地。如果领导者三心二意,今天说这个职位的领导者需要调整,明天说那个人该撤了,整天弄得人心惶惶的,谁还会全心全意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啊?试想,大家都不把落实有关的规章制度当回事儿,哪制度岂不都成了摆设了吗?再好的方针政策,等同于挂在墙上的的文字而已。这里,孔子强调:“修己以安人”。为政之道就是用人之道——用人得当,事半功倍;用人失当,出力不讨好。因而,能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领导者,他的行政效率一定会很高。

一个人,只有“修己以敬”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我们看“修己以敬”,这是因,只有这样的因,才能结出“安人”的果。

按照老师讲的,子路觉得;当一个好的领导,一是要“修己以敬”,二呢“修己以安人”,意思就是注重自身修养,注意团结同事。看来,当好一个领导也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儿。就说;老师,我这样做,就够了吗?

一看到子路这么说,我想;当时的现场,孔子的表情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识。子路,你咋这样不成器呢?好好想想我说的话,再发言好不好?但对于一个喜欢“率尔”且急躁的弟子,孔子又能如何呢?用一句歇后语来说,也只能“老婆纺棉花——慢慢上劲”啦,说一个领导者只有“修己”,才能让身边的官员安定下来。我们知道孔子是“循循然,善诱人”的高手。孔子接着说:“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要实现这一理想,出发点就是“修己以敬。”

孔子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要实现这一理想,出发点就是“修己以敬。”读《论语》到这里,我才豁然开朗。孔子为什么要教化三千弟子,成就七十二贤,他的目的还是利用团队的力量,做利益天下苍生的事儿。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啊?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用团队的力量,你才能实现“安百姓”的目标。如果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君子之德风”的效果,如果这样的话,社会一定会好!

仔细思考,为什么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社会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汉时大业才能成就。汉高祖刘邦这话意思,强调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其实,刘邦也是个用人的高手,如果他让萧何带兵打仗,让韩信做粮草供给工作,这不就是乱套了吗?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点,这才是高明的领导者。

“修己以敬”,其实就是“安百姓”之本。在这里,我真的能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的,他54岁时周游列国,14年间弘道不已,不是遭受一些隐者的冷嘲热讽,就是诸侯国君 “吾老矣,不能用也”的托辞和借口。用唐朝诗人李白的一句诗,那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道理使然。

最让人惊叹的是孔子下面的这句话;“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论语•雍也篇》,子贡和孔子老师的对话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贡说:“假如有人能广施恩惠又能普济众生,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吗?”夫子说:“岂止是做到了仁呀,简直就是圣人了!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一处就是本章句《论语》。

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本来,尧、舜都是儒家,甚至孔子崇拜的偶像,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可这里,孔子偏偏说;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看来,“修己以安百姓”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就如同太阳天天出来,但有些人就喜欢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他自然无法接受阳光的,所以“安百姓”很难。孔子说;尧、舜那样的圣人也难以做到,更不要说他孔子了。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不能实行,这不是孔子的过错,这是时机不对。这里,孔子告诉弟子:“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没有做到“安百姓”呢?我们这些儒生,更需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激励弟子们不断进取,这就是儒家的精气神。

《论语》有些时候和《道德经》以及佛经一样,讲究的也是道、德、用。“道”就是这章句《论语》的本体,在这章句《论语》中,“修己”就是一个人的“道”,这是因!人们按照“道”行事,这就是有“德”。怎么“修己”啊?做到“以敬”。对人、对事都“敬”。有因就会有结果,“修己”是干什么的啊?是“安人”、“安百姓”,这就是“修己”的“用”。人“修己以敬”是不是能“安人”,是不是能“安百姓”,这还需要看天命。《论语》越读,你会觉得越接地气,“道”“德”“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今天“修己”了吗?我们“修己”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不要说自己有没有一颗敬畏之心了,也许一时“修己”了,做的都是图名、求利的事情。这和儒家“修己以敬”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是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

有些人,直接把“修己以安人”的“人”解释成周围的人,这样看似也能成立,但这不符合春秋时期对“人”的定义的,更何况跟孔子说这话的人——子路同学是一位热衷于政事的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