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星球,有水、空气和各种动植物。
人类是自然之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其他动物密切联系,产生了不少的爱恨情仇,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温和。这种文化进入了我们的感情,也进入了我们的语言文字。东西方在动物文化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一、狗、狼、鼠、猫头鹰
(一)狗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狗的态度可能是差异最大的。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忠诚,英勇。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形容主人公冉阿让的一个朋友像狗一样跟着他;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写福尔摩斯勘查犯罪现场时,像一条警觉的狗。这样的描写,中国人不会认为这是夸赞,而会觉得带有贬义。同样,西方人也觉得中国人吃狗肉简直是不可思议——你们怎么可以吃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虽然现在中国大小城市中也养狗成风,但我觉得,中西方对待狗的观念仍有不同。其原因在于,过去西方国家地广人稀,狗给予人非常大的帮助与安慰,人对狗的依赖性很强。像在我们国家,草原游牧民族、山区猎户等,他们对狗的感情与西方国家是很接近的。而当农耕文化发达后,人们很少受到野兽侵袭,养狗者多是横行一方的豪强恶霸,普通民众感受更多的是狗的凶恶,对狗的感情就多是鄙视、厌恶了。
在口语中,用狗来骂人的话比比皆是——狗东西、狗杂种、狗腿子、癞皮狗、疯狗、放狗屁、好狗不挡道。
文雅一点,用狗来比喻恶势力的帮凶——走狗、鹰犬、爪牙。他们“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
坏人失势了,叫做“落水狗”“丧家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号召大家声讨、批判反动政府的帮凶文人,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与之奋战到底。“丧家狗”一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和孔子失散了,别人告诉那个弟子,城门口有一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那个人可能就是他的老师。孔子得知后,也认可了这个说法。丧家狗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形容一个人品质低下,卑躬屈膝的丑态,是“摇尾乞怜”;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是“挂羊头卖狗肉”。一个人不走正道,结交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就是“狐朋狗友”。坏人在走投无路时会不择手段地蛮干,这叫作“狗急跳墙”;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一个人光说空话不干实事,便成了“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坏人之间相互倾轧、争斗,叫“狗咬狗”;爱给别人出主意而主意并不高明的人,被称作“狗头军师”。现代社会分工细致,人们各司其职,如果谁越权去抢做别人该做的事,文雅的词叫“越俎代庖”,说得难听点就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甚至讽刺一个人少见多怪,就是“蜀犬吠日”,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以上说了这么多关于狗的俗语、成语、歇后语,都是贬义的,算是把狗骂了个“狗血淋头”。不过,《聊斋志异》里倒是记载了一个感人的“义犬”的故事。说潞安有个人,父亲被判了死刑,为了救父亲,他筹集了百金。出门走了一段时间,家里养的黑狗忽然跟了来,怎么都撵不走,甚至百般阻拦。这个人用石头打,用鞭子抽,好不容易把狗撵走。等他到了县衙,发现钱竟然不见了。他吓得魂飞魄散,忙沿路寻找,后来发现自己家的黑狗死在草丛中,身下正是他丢的钱。他感慨万千,于是厚葬了黑狗,将坟墓称做“义犬冢”。
什么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狗的各种能力被人们利用起来,出现了警犬、缉毒犬、导盲犬、搜救犬等,它们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生活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人们对狗的新认识、新感情,能否进入到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您知道还有哪些与狗有关的熟语吗?欢迎在评论区指教[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