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余秋雨一行去印度考察。在此之前,余秋雨一直憧憬着古代印度文明,尤其是对印度恒河晨浴充满无限遐想。
这一次来到印度,说什么也不能错过这一盛景。
可是,余秋雨一行,到了印度后,就被人给来了个下马威,印度前部长得知他是中国人,非常同情地说“别灰心,中国再努力25年,或许可以赶上印度”。
这位印度人的话,让余秋雨感觉极度不爽,可是他还是礼貌地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余秋雨看到恒河晨浴后,突然间明白了这位官员的自信来自哪里。
那该是一幅多么诗情画意、其乐融融的画面呢?
结果是,余秋雨大失所望,还狂吐不止。
原来啊,恒河有晨浴的习惯是不假,可这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圣洁,因为河岸上人很多,男男女女一起,还有很多麻风病人,还有乞丐。
那些人甚至把恒河的河床当做露天的旅馆,在那里睡觉。早晨起来,聚集在河边上,洗脸、刷牙,有的人甚至连牙刷都不用,而是直接用手刷牙。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印度篇章这样描绘当时的恒河晨浴:天还没亮,水还微凉,恒河里已经挤满了黑压压的人。河堤上,有得了麻风病的乞丐,也有一群等死的老人横七竖八地睡在河边,不远处就是焚 尸坑,周围恶臭熏天,河里还漂浮着人和动物的尸体,警察见怪不怪把打捞上来的尸体运走焚烧。
余秋雨一行人,看到这里,也终于明白了,此时的印度,已经和那个古文明印度相差甚远。
回去后,余秋雨在文章中写道,我拒绝说它美丽!
余秋雨久久不能释怀,他无法忘记自己咋恒河里看到的一切,那是对文明的亵渎,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他知道,古印度文明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落后和愚昧,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那骨子里狂妄自大的目中无人。
余秋雨回去后,愤而写道:“曾经的古印度文明,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像云霞一样被狂风扯碎、吹散,只留下一群被外族文明异化的狂妄自大的后人!可悲,可叹!”
在《千年一叹》中,余秋雨写道:“相比其他三大古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设置外来障碍的,海纳百川,必将成为未来文明之中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华夏文明的魅力啊!
文明需要传承,文明需要被记住,传播中国文明,用文字记录,是个不错的选择。早在1992年,余秋雨就写出了《文化苦旅》,用散文形式,记录中国文明。
这几十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笔耕不辍,致力于中国文明的研究,2019年余秋雨写了《中国文化课》,里面说:“只有干净、清晰的道德构成的文明,只有大一统的国家情结熏陶的文化,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总结起来就一个字,德!”
2021年,75岁的余秋雨更是把自己三十年来对《道德经》的理解给用散文形式通俗易懂地翻译了出来,起名《老子通释》。《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文化需要传承,好的东西需要分享,余秋雨用半生行程,给我们呈上了一份文化盛宴。今年7月,余秋雨又给我们盛上了一份文化大餐,他的另一本解读圣贤书的现代版本《周易简释》横空出世了。
提到《周易》,内行人都知道,那更是高深莫测,有些人一辈子也是只知皮毛,庆幸的是,这本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古典经典,如今又有了通俗易懂的版本。
余秋雨说:
我的“两度寻访”,都与《周易》有关。
而在寻访中国文化长寿原因时发现,《周易》正是长寿的“元素”之一。中国文化的整体长寿由很多长寿的元素组成,《周易》自汉代以来就有众多学者耗尽心血守护着它,结果,以两千年的力量聚积,造成了两千年的生命延续。
像《道德经》这样的“万经圣王”,像《中国文化课》这种“有来处也知归处”的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探索,都是上好的枕边书。
无论是买来修身养性,还是成功人士装点书房,亦或给孩子做礼物,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要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对文化有虔诚心,带着诚意去学习中国文化课,去学习古之圣贤思想,站在巨人肩上,做更好的自己。
22年过去了,中国早已经不是那个中国,而印度依旧在继续“恒河晨浴”。
22年过去了,印度欠余秋雨一个道歉。
所以,在这个2021年,我们也再次看清了余秋雨的真面目,所以,我要向这位75岁的老人致敬,是他,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读《道德经》,是他,让我明白,中华文明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