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近代史读后感我想说享盛世华章,看北京奥运,忆革命先烈,夜读“与妻书”有感

2022年正月初4日,北京冬季奥运会隆重开幕,听着《我和我的祖国》演奏,看到明亮的五星红旗慢慢走进来,我感到很自豪。

最珍贵的是国旗,最美的是中国红,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漂亮的中国红!祝愿中国健儿取得优秀的成绩!

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向我们走来,当熟悉的旋律在奥运赛场响起,这一刻,身为中国人是幸福的,祝愿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祝愿我们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感谢强大的祖国保护,让我们生活平安健康,感谢守护在祖国边境线上英勇的战士们,感谢所有祖国守护者,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生活,我发出内心深情的呼喊,祖国,我爱您。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我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国家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探索追求苦难的进程,在上百年的奋发图强过程中,无数的革命先烈碧血黄沙,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锦绣万里江山,当我们踏春赏花的时候,如有朵朵黄花迎风送暖,就是先烈们继续守护在我们身边。

感叹今日来之不易的繁荣盛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重新夜读革命先烈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满含着家国情怀书写的《与妻书》.不知不觉中我潸然泪下,先烈为了推翻暴政,建立共和,舍生取义深深地感动了我。

林觉民,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生于1887年-就义于1911年5月3日(清宣统三年五月二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满清暴政枪杀,年仅24岁。和他一起就义的林家子弟有林文、林尹民,他三人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他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虽然他参加过科举考试,然而他对于科举考试格外厌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潇洒离开考场。

林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是耕读传家,走上仕途的传统。甲午海战时候,林觉民逐渐发现有人家门上贴起了白纸门联,他能感受到这不同寻常的悲惨凄凉的疼苦。林氏宗亲镇远号管带林泰曾由于战事焦灼,自己却因舰船破损不能参战而忧愤自杀,林氏林永升也在战争中殉国。姻亲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北洋水师右翼总兵。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悲壮殉国,姻亲超勇舰管带黄建勋和堂弟黄乃钊的噩耗也相继传来。在一次次的丧葬中,林觉民深深地感受到了普通小老百姓的悲哀,就在满清政府打了败仗,华夏大地无数的清军家庭,还在思念自己的亲人,悲伤忧愁的时候,满清政府实际统治者,皇太后慈禧的六十岁大寿就到了,大街小巷,大小衙门开始了张灯结彩的为慈禧祝寿闹剧,满清政府完全不顾黎民百姓的安危,不顾内忧外患,八旗大臣们争权夺利,贪婪的压榨社会上最后一个铜板,使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庶民生命犹如蝼蚁一般,时刻随风而去。

青春少年的林觉民,在求学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今天的中国西方列强环伺、虎视眈眈想要瓜分中国,自己积贫积弱,不思进取。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四亿民众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自存之道,终究难逃灭亡像埃及和印度一样的命运,被列强瓜分侵占,人民成为奴隶,知识文化逐渐消失。

想要拯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革命,为此他大声疾呼“中国非革命不能自强”,为了寻找革命真理,风流倜傥的才子林觉民离别爱妻,东渡东洋求学,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

林觉民到东京后,与革命党人越走越近,接触到了反帝爱国、宣传革命的文章,尤其是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革命思想,很自然的加入到同盟会。

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廷部分官员学生,有感于战败受辱,痛哭流涕,悲痛忧郁久久不能平息,福州人陈天听、先后在广东、湖南做官,为官清正,在日本学习法政毕业回国途中,与人交谈时局,感受中国受到压迫,前途灰暗,在甲板上黯然徘徊时候,悲伤凄凉的大呼一声:“中国竟无人耶!”跳下轮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国留学生陈海鲲,在被派往日本留学时候,经过马关时,对同学们说道:“中国前途万无可望,吾已百念俱灰。”没有等到同学们反应过来,跳入大海,死在了马关条约这个国耻之地。

爱国青年相续投海自尽,是他们对愚昧落后、自私自利、邪恶残暴的满清政权极度失望,他们的死亡,无异于在中国人受伤的胸膛又一记重击,击碎了爱国人士对满清政府最后一点希望。想要救中国,唯有流血革命,林觉民和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

林觉民在广州革命前夕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1911年4月24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夜,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情真意切,字字泣血《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与妻书》是烈士绝笔遗书,它的感人之处在于,它字字泣血、情到浓时依依不舍爱妻陈意映,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烈士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令人动容。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激励着活着的革命者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地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重任。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改朝换代,多是饥民流民为了一口饱饭,绝望地提着脑袋造反,造反成功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封侯封王,吃香的喝辣的,败了大不了丢了肩膀上二斤半,或者是呼啸山林,成为土匪。

而清末广州起义以前的多次起义,多是革命党和洪门会党、江湖袍哥、小农百姓一起参与的,虽然是多次轰轰烈烈竖起义旗,但是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却是平平淡淡。而广州起义,多是富家官宦子弟,他们为了理想中国,为了主义,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高举义旗,激励着读圣贤书,做天下事的读书人参与革命,参与到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时代洪流中。

广州起义生还的林觉民好友郑烈,记下了在进入广州城前林觉民对他说的话:“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垂泪,况人耶?推之诸君家族情况,莫不类此,甚且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冻馁者亦有之。故谓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林觉民一语成箴,广州起义的壮烈牺牲精神,让国人心中革命的种子加速生长,越来越多人将生命投入到革命中去。对清廷最后一击的,是有文化有理想有技能有前途的湖北新军。取消科举以后,失去未来而迷茫的读书人,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倡“秀才兵”的主张下,各地读书有学问的青年才俊,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留学生,或在国内军事学堂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式学生,加入了各地新军中,然而就是这一部分爱国青年,未来的天之骄子,抛弃了清廷对新军待遇优厚,抛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发动并参与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场民主革命,武昌起义。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同年6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10月武昌起义,各地新军在革命烈士感召下群起云涌般的响应,一齐推了翻满清暴政,建立了共和国。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次讲解:“秀才造反,新军起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