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看这里!用实践验证知识,用知识检验真理

苏霍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林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直到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在全世界教育界享有盛誉。

南阳二技校知行明苏读书会第六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由史本霞老师作为我们的点评老师。

读书分享:

肜红玲读《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感悟:

学生学业的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即学生过程中存在夹生饭的现象。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教课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肤浅的表象越少,他们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等生在学习时思维活跃,和教师同步,听得认真,学得透彻,没有夹生饭,做到了堂堂清日日清,没有知识的负债,这样他们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劲头,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好学到乐学的转变,所以作为教师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一定要让学生把知识掌握牢固,不留后遗症,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名师点评:

史本霞@肜红玲:

老师好,“夹生饭”说得好,形象的表达了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后果。自己蒸过馒头的都知道,馒头得一次蒸熟。如果第一次没蒸熟,重新再蒸就费劲,用大火再蒸几十分钟还是能吃,但馒头发粘,已经不好吃了。

读书分享:

白小改 阅读《第一次学习新教材》P31—P33:

本章节是对教师第一次教授教材知识时有哪些注意点做了详细阐述。教师要首先备课充足,对教材要熟悉,把握知识重难点,在教授过程中要及时突破重难点,把握住班级所有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时抓住重难点,第一次教授教材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教材时肤浅地理解事实、现象和规律,不可让他们在首次学习语法规则时出差错,在首次学习数学定律时不正确地做例题、不正确地解习题等。

所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深刻认识,更要对每位学生有了解,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名师点评:

史本霞@白小改:

谢谢小改老师,详细给出了作为教师“第一次教新教材”的方法。我们要求学生把“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完成好,前提是教师要把“第一次新教材”教扎实。评价一个老师,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工作态度,一是工作能力。小改老师态度和能力兼备,不可多得!

读书分享:

贾率彬读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这一章节我认为是第八章与第九章知识的再次延伸,再次的强调了让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老师要尽力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要看出同学们对此的效果如何。特别是要看出“后进生”的独立思考如何?因为这些同学的领悟与思考可能缓慢一些,有时候给他们提供的事要有所不同。

名师点评:

史本霞@贾率彬:

老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贾老师名副其实。“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学习体会“后进生”提的很有必要,咱学校的学生学习好的有,但太少了,整个教学的开展是以中等偏下的学生层次展开的,知行合一。


读书分享:

马暄读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有感:

书中第一句就写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学习往往是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最为深刻,如果第一遍时候没有学好,在第二遍第三遍学习时候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要让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给予他们较多的事实实例和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内容系统的表述出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在首次学习新教材时候,尤其重要。

名师点评:

史本霞@马暄:

老师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先入为主”,我先理解一下,是不是这样:第一次学习知识不太明确、模模糊糊、好像是这个样子等等,以后用到时可能出错、可能忘记,学的时候不牢固。导致用的时候不准确。马暄老师的班一直在一楼,经常看到管理的用心和敬业,虽初出茅庐,却已彰显实力。

读书分享:

雷舒雅读第十章有感:

通过阅读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我了解到,第一次学习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要把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点都一字不漏的抄写在书上来判定学生真正的了解到这个知识点,记住这个知识点,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有耐心有机制在每节课上去进行思考,哪怕他一个字都不用记录,只要他专心听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定要对学生非常的严苛,有一个好的开头也许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他对第一次学习教材,能够在语法等基础学习上没有错误,少犯基础性的错误,那么在他以后更遇见更难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更也会不容易犯错。因此,在引导学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尽量使他们不犯错误。


李德增读第十一章—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有感: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思考,大脑的高速运转,对知识的深刻思考,才能够让必要的知识点长久地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并且娴熟地运用解决问题。

用实践验证知识,用知识检验真理。

名师点评:

史本霞@德增 @雷舒雅:

老师好!两位老师都提到了“思考”,咱就一起来思考教学,人与人的区别,关键在于思考不同,思考在学习上更为重要,若只是学习知识点,不理解、不消化、就吸收不了,更形成不了实际能力。在学习上要多问“为什么”,怎么是这样?怎么写的?怎么用呀?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常常看到听到你们为学生想的各种方法,一直在为学生思考。

读书分享:

谢卿博读第8章有感:

关于学生如何获取知识,那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思考的积极性,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才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此书指导下,我们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宽容的精神,享受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名师点评:

史本霞@谢卿博:

老师好!我先反省一下,这些年对教育理论的继续学习有点少,系统的学习更少,这次读书我意识到了。如你所说,我有相同的感受,这本书里有法宝,有更多思考,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有幸长期接触的是,与你能直接对话有温度的一群又一群的学生,思考有武之地呀!谢谢小谢,你的优秀常常感受到,你的源源不断的思考在优秀班级表彰上体现出来了。

读书分享:

刘耀元读第十章《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有感:

单看标题“第一次”“新”,是个重复表述,能感受到苏神对于每个新的知识点或者一个新课的第一次学习,是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区别于“第二次”,可能是个习题课;是区别于“第三次”,可能是个复习课等等,所以我赞成苏神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个发明创造!

后边苏神提出了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候的做法和要求:对某一公式的第一次学习要做到理解深刻而又充分;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了解“学困生”独立工作状况;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让他们运用这个知识点,丰富它的内涵和外延;在语法、书写等课程的第一次学习时候,提出要求,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这些要求苛刻而又精准,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教育工作者谨慎而又细致的思考。我支持苏神的这个概念“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个概念的描述体现了苏神严谨的教学态度,正如道德经所说大道是什么样子呢?“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

名师点评:

史本霞@刘耀元:老师好!谢谢“小心翼翼”!

读书分享:

吴荣腾读第10章感想:

学生成绩不及格、学业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教实习课不知不觉已经十年,随着教过的学生越来越多,慢慢的去发现,这个说法很符合现实。

这里的“第一次新教材”感觉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当学生遇到一个从未听过知识点时,会出现两个情况:第一种就是理解了,这样随后的学习中会感觉越来越顺。第二种就是没有理解,这样的话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就会感觉越来越难。这时又会出现两种分支情况。(1.努力努力理解了,这样学生也会努力的去学习接下来的知识。2.理解不了,随后以此为借口,放弃知识点,那么以后的知识点大概率也是这种情况:放弃),所以我感觉对于新的知识点,老师应该尽量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这样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有动力。

名师点评:

史本霞@吴荣腾:

老师好,上午第四节还在一起说话,也记得你刚进学校时讲课的声音,这几年看到了小吴老师一步步破茧成蝶,成长的过程。你从实习课程出发,以学生的认知入手详细说明“第一次新教材”的学习过程,又给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踏实务实在工作和读书中都做到了!

读书分享:

曹丙星读第十章感悟: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这样写道:“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教师应当尽量设法做到,看出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如何,教师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

读书分享:

白洁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章有感:

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对回答进行思考,顶多也不过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是使我长期不得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课的时候,把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进行检查呢?

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在计算机课、flash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跟给学生上演示课,我上完演示的时候呢,会挑学生上来做,那么学生在台上演示的过程中呢,同样一个项目的处理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办法,一个学生在上面做,下面的学生,都在仔细的观察揣摩,然后呢,他做完了以后呢,我会分别挑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实现同样的任务,或者是有新的创意来完成同样的内容,我引导启发学生的同时,边点评边鼓励确认,这样的方式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读书分享:

王晋职第十章打卡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第32页有感。教师一定要在第一节课上对学生提出一个目标,那就是第一次的课堂练习绝对不允许有错误。因为第一次的课堂练习即代表着学生第一次运用知识,第一次运用知识就出现错误代表着学生已经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问题了。俗话说:一步错,步步错。在第一步走偏的时候只会让后续的路途越走越偏。而且有时候就算对学生要求做到了百分之百,那么他们在后续也可能只能达到百分之六十,教师同时要考虑好容错率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第一步的谨慎也是对以后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铺垫。

读书分享:

陈前昌读第十章31页有感

书上说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是因为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本质的重要一步,我们只有打好基础,在第一次课上学好新教材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第一次教材时有特别的明确性。要尽量设法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进行脑力劳动看出每个学生在学新教材时的困难程度,独立思考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习入百米,只有刚起步第一部踏的稳而有力那么在百米途中才能比别人更快到达终点,假如第一步就崴脚了,那么势必很难达到终点。

读书分享:

王超读第十条建议有感

苏老师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各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教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

苏老师强调我们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让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对不应该犯错误,这一点上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我们许多教师在孩子第一次接受新知识时疏于考虑,或许也是懒于纠正第一次出现的错误,这导致孩子们在第一次遇到错误时就不能够即使纠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错误会一直影响着他们。我们教师在每次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做足够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作业布置上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要及时对布置的作业检查纠正。这是我们教师应该也必须做到的。

读书分享:

徐策 第九章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应当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

这让我不由想到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生的学习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

读书分享:

张炳雪读第十章p31-p33页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新知识,对于老师就是第一次教授学生们新知识。所以这第十章我觉得是对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的要求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教授新内容时要思考怎么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就体现出提前备课、写教案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让学生在第一次接受新教材的时候有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最大化的使学生掌握新教材。

对于学生来说,有的时候学生感到学习很难,是因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当知识难度超过他们的水平时,他们都已经不想思考了。所以可以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设定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再鼓励孩子们思考,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我们也要对他们提出要求,就是我们要一点点看到他们的进步,并且要保证他们的每一个难度任务不出错,直至完全掌握。

读书分享:

刘爽读15章有感

给教师的建议建议书中写到一位教师的来信:“检查练字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我其实也很认同这位老师的想法。但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感觉,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变这个问题。一方面尽量避免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反复布置。造成学生认为做作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的好坏倒在其次。另一方面布置作业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去验证他所学的内容,发挥学生自己探索的兴趣。这样学生的作业也会做的越来越好,那么老师的批改量也就相应降低了。

读书分享:

路洪英分享第22课,第69页最后一段: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憂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不仅是学生,好多成年人这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到底对啥感兴趣,这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

读书分享:

孔维苹读第10条有感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十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苏老师在开篇是就点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教师在每次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否做足够充分?我们对待新知识是怎样一种态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侧重也不一样。例如有的教师对孩子新知识的学习上很重视,而有的老师很重视复习对于考试的功效。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我个人以为苏老师的建议比较合理一些。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第一次有效刺激是最持久长远的,新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在学习新教材的时候对新教材有一个完全系统的掌握,对孩子必须要全面考虑好每一个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在接受新教材时会出现的困难等。只有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对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最有效最强烈的刺激,才可以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上最深刻。

读书分享:

谢德鑫读第十章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

读书分享:

朱柯盈读第10章有感:

所谓“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意思是第一次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而且关于这个知识的学习还将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将“第一次”学习的知识作为之后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不管是哪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但不管是什么知识,归根结底都会用到最基础的旧知识,由此可见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的要求很重要,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只有把学生的基础打好,才能让学生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

读书分享:

赵玉读一次学习新教材感悟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就是所教课程的每一次新课,我觉得每一次都不能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要求每一位教师备课的时候,要把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知识点上可能犯的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可能是谁,我们都要预先加以详细的解说,然后给学生当堂布置脑力活动的作业,使学生当堂或者听完新课之后就能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规避可能犯的错误。

读书分享:

王国强读“关于获取知识”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解答疑问。你要尽一切力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班上的学生基础有好坏,能力有高低,甚至对于一个问题的反应也各有快慢,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引导学生自己“产生疑问”,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就是合理解决这些的疑问,教师不能总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的问题上作过分研究,或者对未知的领域作深入的研究,这样往往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一句话,要让学生真正“产生疑问”和解决这些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获取知识”。

名师点评:

史本霞@老师:

各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好!徐策老师的“理解”、小雪老师的“鼓励”、刘爽老师的“布置作业”、王超老师的“不同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晋职老师的“偏、容错率”和小陈老师的“百米起步要稳”等等,这些细节足以看出是你们的认真和思考,一群一直在一线的你们,在尽最大努力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你们与学生在一起,学生是教课和管班的思想源泉,也是成长的支撑。坚持读书,坚持上课,坚持交流,坚持总结,慢慢会转化为一种习惯,习惯了就愉快。看着优秀的你们,满怀羡慕!向你们学习!

谢谢各位!感想都认真读了,说的不对的请见谅,有不同看法再探讨。

读书分享:

李晓春读32页有感:

每个学生的认知面不同,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现况与接触的事物不同,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全面性或多举例,确保能让大部分学生认知和理解。在备课与授课里,多元素方面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无法充分理解。

名师点评:

史本霞@李晓春:

老师好,向你学习“多元素”教学,备课上课考虑到多个同学,考虑到各种情况,真是面面俱到呀!感谢小春老师,去年为文明校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读书分享:

史本霞读第十章有感: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儿出现错别字,一个错别字扣一分儿,重复不计,扣完五分为止,这是规定。曾经看过林那北的一篇小说,里边儿有一个关于语文老师的描写,提到她教过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少有错别字。没学过的允许不会写,会写了就一定不能错。这个要求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其实很难。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十章,我觉得要设法实现,就是按照苏老师所说的: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学的新字在书写上犯错误,把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学好、学扎实。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