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小学生读后感300字我想说纪录片中国通史文字版:4文明起源

第四届文明的起源旁白:距今五千多年前,人类文明开始进入飞跃的发展时期,古埃及人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至今不断的古代文明,中国长期笼罩在史前时期的各种神话传说中。今天,我们拨开浓雾,发现了奇观,是五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在这片中华大地上。

这片丘陵地带位于河南省渑池县, 1921年4月的一天 ,一个瑞典人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 他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 ,他来这里的目的 ,不是因为找矿而是在这里的一个村庄发现了史前的彩陶片 ,这个村子的名字叫仰韶村 。

李新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史前时代是什么样 ,大家一点线索都没有 然后现在突然发现了 ,有一个史前的彩陶文化 而这个彩陶文化还跟中亚的彩陶文化还有联系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发现 所以安特生要做一次发掘。

旁白:这次发掘从1921年10月27日开始,历时36天,发掘出了大批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尤其是其中精美的彩陶,竟然没有在中国任何的文献里留下只言片语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它又处于什么时代 ,以至于我们竟然一无所知。

在第一次发掘之后 依据考古惯例 ,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命名的 远古文化体系 ,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然而 ,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李新伟 :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 ,然后古史派运动非常的兴盛 ,古史派就是把以前中国的古史系统完全给推翻了 。

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提出那个是后人的追述,以前的三皇五帝的系统全都是不可靠的 ,中国古史到底是什么样 ?中国文化起源到底是什么样 ?这个就成了一个问题。

旁白:但安特生毕竟是一个西方学者,由于看到中国文化的彩陶和中亚地区彩陶文化的相似性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文化西来说 ,认为中国的彩陶文化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而这一观点竟然在当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难道中国的远古文明真的是从西方流传过来的吗 ?在这片土地下面究竟还埋藏着哪些未知的秘密, 穿越时空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大的发现 。

五千多年前,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 ,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明 。

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 从采集狩猎到耕种农作物,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因此文明的发展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出现正式的文字记载之前, 中国有很多古史传说 ,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一直流传至今 。

这是我国西安黄帝陵的祭祖大典 ,每年清明节会有大批的海外华人前来祭祖 ,这种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黄帝是中华民族共祖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 ,根据古史推断,黄帝时代距今约5000年,因此才有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但在那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 这些古史传说是否真的存在 ,距今五千多年前是否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国命名的文明呢 ?

公元前3300年,河南西部庙底沟文化的一个大型聚落里一个重要人物停止了呼吸,(*到最后也没说谁停止了呼吸,管点不管灭呢,差评)事情发生地是现在河南灵宝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 ,他的死 ,在五千多年前 肯定是一件大事 。2004年,这座大型的墓葬被发掘出来 ,同时被发掘的还有这座巨型的房址 ,总占地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为当时最大的单体建筑 ,也是公众聚会的场所 。

李新伟:当时都清理完整个房址 ,全都清理完成以后 ,这么大的一个房址给我的印象,我当时站在中间穿越遐想了一下 那个感觉还是真的体验了一下 ,能够去组织建造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的人物 ,确实不是一般的人物 ,当时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 相当的程度。

旁白:庙底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中期 ,它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 ,但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 却特别大 ,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 ,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浪潮。

每一个彩陶它都是工匠在上头描画 ,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彩陶 ,有的时候你可能看它整体风格是一样的构图元素有弧线 、三角 、有圆点有弧线 ,有很多基本的构图元素 ,也许大家冷眼一看觉得都差不多 ,但实际几乎没有一件彩陶是完全一样的 ,就说每一次这种描画 ,都是一个艺术性的发挥 。

旁白:彩陶的传播在当时辐射很广 ,随着中国野外考古的发展 ,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也逐渐瓦解 ,他的学说是建立在中国西部有比仰韶更早的史前文化基础上的 ,经过考古发现,中国西部的彩陶文化都是仰韶传播过去的 。

这是河南渑池当地的一家彩陶作坊, 至今还沿用仰韶时期的土窑来烧制陶器 ,虽然现在用电烧制陶器更快也更稳定 ,但他们还是更喜欢土窑的方式 ,经历过火的洗礼 ,陶器的颜色更好控制 ,质感也更强, 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而五千多年前的祖先, 也许不会料到, 今天的人们依然在沿用他们的方式 。工具变了 、环境变了, 但民族的血脉没变 ,流淌在血脉中的智慧没变 !

这里是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 ,它的旁边就是裕溪河 ,这是巢湖通往长江的唯一水系, 交通非常便利, 河对面是一块庄稼地 ,然而让人所不曾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埋藏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文明。

张敬国(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我们所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凌家滩的墓地 ,这个墓地是1987年 ,正式进行挖掘 ,我们一共进行发掘了五次 ,现在这个位置呢, 就是2007年最后一次发掘 。07年发掘的时候, 这个编号是2007年M23。这个M23呢, 是我们目前凌家滩遗址所发现的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葬 。

旁白:2007年那次发掘 至今让张敬国记忆犹新 因为还有一年他就将退休 ,在凌家滩发掘了20年的他 隐约感觉这里,将会有一次惊世发现。

张敬国:在这个挖的过程中露出来很小的一块玉石料 ,当时呢还没有整个露出来, 只露出这么一小部分, 我一看这么漂亮的玉石籽料 ,我说凌家滩怎么会有这么一块玉石籽料呢? 当时我也感到很惊奇, 因为我想把它取出来, 我一看这个太大了 ,就取不出来, 我说就慢慢按着底层这么做吧 ,做了两天之后呢, 整个玉猪就露出来了 。

旁白:这这是一件玉石的籽料 ,但上部却有明显的雕刻 ,痕迹上面雕有两个鼻孔和嘴, 从形状上看像一头猪的形状 ,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 、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雕猪形器 ,而更大的发现还在后面 。

张敬国:我们有了这件玉猪的出土,我就想这个玉猪下面那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墓葬 ,果然,把这个玉猪地面上清理完之后 ,就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一个墓坑的痕迹就出来了 ,在随后的发掘中,这座墓葬共出土了三百三十件随葬品, 其中 ,仅玉器就达到二百多件 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随葬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也属罕见 ,墓葬中用大量的玉器覆盖尸身 ,是我国玉敛葬的前身 ,开启了以玉器厚葬之风 。而凌家滩遗址所发掘的玉器 ,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平 ,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发掘了三件玉人这是中国最早的玉人 ,而玉人的雕刻水平堪称精湛有些地方连现代人都无法达到 。

张敬国:98M29 15的玉人的这个号 ,这个玉人的背后呢 ,有个牛鼻眼似的孔 ,这个孔的里头就有一个点 ,就是管钻留下来的点 ,这个管钻的直径 只有0.15个毫米 ,就是我们现在的技术去钻这个0.15毫米的孔径,我们现在是做不到的。

旁白:经专家考证 ,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多年 ,当年没有任何金属和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 ,我们的祖先就雕刻出了如此精美的玉器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玉版,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圆圈 ,圈内雕刻着方心八角星纹

张敬国:我们叫那个玉版就叫原始八卦图 ,它正好就夹在 玉龟的上下腹甲之间 ,所以《河图洛书》这个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也符合了我们考古发掘出土的实据, 所以说凌家滩这个原始八卦图呢, 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八卦 ,周文王做八卦那都是在后来的事情 。

旁白:在五千多年前的江淮地区 ,当年的凌家滩人 用精湛的雕刻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灿烂的文明 。

这里有中国早期的祭祀礼仪 ,有五千多年前的原始哲学思想, 这些流传下来的礼仪和思想 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而这些文明的背后 是一个实力雄厚 、称霸江淮地区的氏族部落 ,而那座大墓的主人 ,就是他们部落的首领。(这关子卖的我一口老血,原以为会是个有名有姓的somebody.....)

这是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 在这片丘陵地带的土丘和山坡上经常会发现一些由石块所垒砌成的特殊图形 ,有圆形 、也有方形, 究竟是什么人在这里垒砌的石块 ?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考古工作者的介入 让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神秘部落 。

1983年 ,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牛河梁进行发掘 这一遗址距今有5️⃣千多年, 被称为红山文化 这些石块所累积的图形 被称作积石冢 ,而在积石冢内发现了大量的墓葬 。

刘国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 ):积石冢是埋葬红山文化时期 特殊死者的地方, 这些人生前是什么 ,可能是不同等级的祭司 ,死后被埋在积石冢石棺墓内, 之所以建造积石冢, 同时不仅仅具有埋葬的功能, 同时生者也要举行祭祀活动, 对先祖进行祭祀和崇拜, 所以说他要把这些先祖埋在山冈或土丘的顶部, 用积石冢的形式来埋葬他们, 主要也有祭祀的功能 。

旁白: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 ,大量文物的出土 ,这个神秘的史前部落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墓葬中, 同样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其中前一个形象最为普遍, 这是一个非常怪异的造型 整体像一条卷曲的龙, 而头部又被设计成了猪的形状 ,因此被称为玉猪龙。

同样还有一种 C形玉龙 ,龙身被处理成大C字形 ,躯体更接近于蛇身 ,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这是中国✅首次出现龙的形象, 是祖先图腾崇拜的标志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根源就在这里 。(C字龙我在国家博物馆也有拍到,很漂亮吖)

在积石冢周围还发现了一些圆形的祭坛, 这些祭坛由石块堆砌而成 ,并且被分为了三圈环绕在一起 。

刘国祥:有的专家解释 ,代表了中国最早的盖天图解 ,能够反映出春分夏至 ,秋分冬至的这种关系 。明清时期 ,北京的天坛也是三环, 这个跟牛河梁的三环石坛 ,可以说一脉相承 这也是说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很重要的一个证据 。

旁白:由此我们可以想象 ,在5️⃣千多年前的西辽河流域 ,已经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 ,红山人开始大量发展农业经济 ,人口不断增加 ,有了丰富的食物,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生产的道路 ,这样促进了手工业分工 ,也加快了文化进程的发展 ,而发展农业 使得红山人对天气的依赖越来越重 ,加上红山地区历来比较干旱 ,因此这些玉龙很可能是在祭祀时求雨所用 ,这与我国古代向龙王求雨可以说一脉相承 ,这些积石冢和祭坛 ,是红山人用来祭祀的场所 ,但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 却依然没有发现红山人居住的场所 。

刘国祥:牛河梁遗址规模比较大 ,主题分布范围五十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 ,我们在牛河梁遗址的周围没有发现居址 ,就是当时生活的地方 。

旁白:这群有着神秘祭祀习俗的红山人 ,究竟住在哪里呢 ?他们为何要长途跋涉来这里祭祀 ,

这是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沟 ,距离牛河梁130多公里 ,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聚落 ,在兴隆沟文化的房址里发现了一尊陶人 ,他面部写实 ,下身写意 ,头顶冠 额前有帽正 ,双目炯炯有神 。(真的超有神!哈哈哈哈哈惊讶.jpg)

刘国祥:这尊陶人 ,是我们所发现的形体最大 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 也是形象最逼真的面部高度写实的红山文化陶人 ,是红山先民对先祖进行崇拜的重要证据 。

旁白:由此可见 ,这些居住在兴隆沟的红山人 ,就是牛河梁祭坛的主人 ,牛河梁是它的祭祀中心和埋葬中心 礼仪中心远离居住中心 这也是我们民族 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 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起源 ,类似于北京的十三陵和天坛 。

这片土坡位于湖南省澧县 , 它坐落在高出周围平原, 一到两米的低平岗上 ,当地村民称它为城头山 ,周围被一个三十到五十米宽的河道所环绕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里竟然是中国最早的 ,这片土坡就是中国座古老的城墙 。

王震中(中国社科院 学部委员):它是我们发现的 全国发现的有城墙这个遗址里面年代最早的 ,距今6️⃣3️⃣0️⃣0️⃣年 大溪文化 。

旁白: 由于南方很少战乱 ,这座古城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 ,甚至河道都是6300年前的模样 ,在我国历史上南方城邑的历史比北方要早得多 早了整整一千年 。而对城头山古城墙发掘后 我们发现这座古城使用超过了一千多年 ,跨越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个时期 。

王震中:大溪文化现在考古学分析 ,是距今6300年到 5300年 ,这就一千年了 ,大溪文化完了是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的话,当时应该是 距今5300年到4800年,这样的话它就跨了一千多年 。

旁白 :由于抵御洪水的需要 ,城头山古城不仅建造时间早、使用久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城头山在澧阳平原上可谓鹤立鸡群 ,显然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 ,统领一方 ,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 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繁荣 ,人口密集 、居室密布 、货物充盈 。

这里是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镇 ,这片高高的台地叫莫角山 ,1977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曾预言,这里就是古代的的杭州,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 这个预言被不断证实 良渚 ,也成了中国考古学最耀眼的明星

1986年 ,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被揭露 ,发现大型墓葬17座 ;1987年, 瑶山墓地被揭露 发现大型墓葬12座; 1991年 ,在汇观山遗址, 已发现了四座良渚文化大型墓葬, 这些墓葬出土的精美玉器 ,数以千计 :琮王 、钺王、 神人 、寿面 ,轰动学界 。

王宁远(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这个良渚阶段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贫富分化 ,而且这个贫富分化已经非常非常的明显 ,非常悬殊了 ,比如说反山的这些墓 ,遥山的这些墓, 你打开来看 ,里面全是白花花的玉器, 整个棺材从上到下全是 ,都摆满的 ,那么你普通的小老百姓的墓呢 ,可能就一个小坠子, 甚至一颗小珠子。

旁白:玉器 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中国人爱玉和崇玉的传统 从红山文化 凌家滩 ,然后到良渚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

王宁远:中国人特别崇尚玉 ,到现在我们一般人还很喜欢 ,觉得这个玉是一种脱离了一般的矿物要素, 它可能有很多很神圣的 ,就是有很多很美好, 因为中国所有的汉字里边 ,你只要有玉 偏旁 ,全部都是美好的 。

刘国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 ,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 ,那就是玉 。可以说自八千年以来 ,这个玉呢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载体 。

这里是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镇 ,这片高高的台地叫莫角山 ,1977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曾预言 ,这里就是古代的的杭州,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 这个预言被不断证实 良渚 ,也成了中国考古学最耀眼的明星

1986年 ,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被揭露 ,发现大型墓葬17座 ;1987年, 瑶山墓地被揭露 发现大型墓葬12座; 1991年 ,在汇观山遗址, 已发现了四座良渚文化大型墓葬, 这些墓葬出土的精美玉器 ,数以千计 :琮王 、钺王、 神人 、寿面 ,轰动学界 。

王宁远(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这个良渚阶段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贫富分化 ,而且这个贫富分化已经非常非常的明显 ,非常悬殊了 ,比如说反山的这些墓 ,遥山的这些墓, 你打开来看 ,里面全是白花花的玉器, 整个棺材从上到下全是 ,都摆满的 ,那么你普通的小老百姓的墓呢 ,可能就一个小坠子, 甚至一颗小珠子。

旁白:玉器 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中国人爱玉和崇玉的传统 从红山文化 凌家滩 ,然后到良渚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

王宁远:中国人特别崇尚玉 ,到现在我们一般人还很喜欢 ,觉得这个玉是一种脱离了一般的矿物要素, 它可能有很多很神圣的 ,就是有很多很美好, 因为中国所有的汉字里边 ,你只要有玉 偏旁 ,全部都是美好的 。

刘国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 ,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 ,那就是玉 。可以说自八千年以来 ,这个玉呢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载体 。

旁白:这是良渚文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玉器 ,叫【玉琮】内圆外方 ,有些玉琮上还雕刻有神人兽面纹 ,这个类似图腾一般的图像 ,出现在很多良渚玉器上 ,在坚硬的玉器上 ,雕刻出细如游丝一样的纹饰 ,很难想象▪️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人是如何做到的 ,(*没有金属惹,那这是什么神仙工艺制作)这种墓葬中随处可见的▪️玉琮 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它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 【琮 】外方 :象征地 ,内圆:象征 天 ,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 ,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 。

而在红山文化中 ,有一种斜口筒形器 和玉琮有着同样的作用 。

刘国祥:它(斜口筒形器)有的时候 ,横置在墓主人的脑后 ,但也有的是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 ,我觉得上下无底,起到上下贯通的作用 ,应该是一种宗教祭祀器具 ,起到贯通天地的作用 。

旁白:由于没有金属工具 ,古人在雕刻玉器的时候 ,非常吃力,从出土的玉器来看 ,他们已经掌握了线切割的方式,用麻绳加上沙子和水 来切割玉器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料的浪费,切割下来的边角料还可以做别的 ,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浪费时间和人力 。(想想都很艰难啊,佩服)

这里是辽宁省岫岩县偏岭镇的细玉沟 ,初春 被冰雪覆盖的河水开始慢慢融化, 这里所产的一种河磨玉 ,就是当年红山人用来制作玉猪龙 的原料。

如今的岫岩县 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玉石产地,有很多人靠雕刻玉石为生 ,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祖辈流传下来精湛的雕刻工艺 , 岫岩玉雕风靡全国 。而即便如此, 雕刻一件精美的玉器, 依然经历很多道工序, 从选料、 设计、 画图、 琢磨 、抛光, 一件玉器的最终完成, 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 ,而史前人类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 ,制作一件玉器所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 。(*勾引得我好想看小说啊《碎玉投珠》嗷)

刘国祥:玉(JADE)能延续文明的血脉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到今天 ,已作为一种物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玉能够凝聚民族的共识 ,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不同地区古代民族可能在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甚至宗教信仰上有一些差别 ,但是在用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像契丹人 、像蒙古人 ,甚至都养成了用玉的习俗 。

旁白:这片石块已经在这里静静躺了五千多年,2007年 ,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它的真容, 这种有规律地排列一直延伸到很远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 一项伟大的工程。

王宁远(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我们当时推测它会不会是以前的河堤 ,桥西的一个河堤 那么就顺着这个去找, 顺着底下这层石头去找 ,结果呢, 后来就是经过了一年多的寻找 ,等于发现它已经兜转了 ,就是从四面兜过来, 最后把这个▪️莫角山的大土台子包在中间 ,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它就是一个城 。

旁白:这就是良渚古城 ,城略呈长方形 ,东西约1700米 ,南北约1900米 ,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 ,城墙基础部分一般宽约 40-60米 ,局部可达100多米 ,现存最高处约4米左右 ,城墙墙体主要用黄土夯筑, 黄土底部铺垫石头为地基 石头地基以下铺垫一层20厘米左右的青胶泥 ,城墙内外都有壕沟 ,莫角山位于城中央, 略偏北的显要位置明显是重心所在 。

考古学家们推测,良渚城墙土石方, 约120万立方 ,莫角山约350万立方 ,约需一万人工作四年 。

王宁远:在良渚古城 ,我们确认之前对于良渚遗址我们基于 玉器啊、 它的那些祭坛啊 、还有莫角山的这种大规模建筑 ,我们当时的说法就是 说 良渚代表了中国文明的曙光 ,就相当于在这个门槛上 ,将要迈进来还没进来, 就在这个临界点上面 ,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良渚古城 ,我们就认为它实际上已经迈进了文明的时代 。

旁白:良渚古城巍然屹立 ,其内️以高耸的莫角山为核心的建筑群 ;其外水网密布 、沟通着处处村邑和千顷稻田 ,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 ,水利设施环护外围 ,整体规划 、万人之力、 数年之功 ,我们已经有了更充分的理由相信 反山大墓中执钺佩玉的墓主是可以指点江山号令万人的王者 良渚遗址群是王者之都 。

在五千多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的飞速发展 ,呈现了文明的曙光 整个中国文明起源 ,成满天星斗之势 而在对比这三个地区的文明之后 ,我们发现, 它们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

张敬国(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呢 ,这两个文化呢 ,应该说他们年代都相当 ,但是他们相距的距离太遥远了 ,将近有一千多公里, 但是呢, 从凌家滩所发掘的出土的这些器物中 ,特别是一些玉器中 ,有很多器形跟红山文化所出土的一些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特别是玉人红山出土的玉人也是放在这个胸前的 ,凌家滩的人也都是放在胸前的 。

刘国详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 刘:比如说凌家滩文化里边,玉猪的造型,玉鹰的造型,玉龟的造型,同时像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斜口桶形器,在凌家滩二十三号大墓里面,也出土了三件,放置在腰部,我们感觉到这两个文化之间是有关联的。

考古资料确凿证明,在中国的史前社会,存在着社会上层的交流网,社会上层的直接互访应该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凌家滩大墓和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大墓的墓主,很可能跋涉千里,进行过互访。以他们为代表的各地区新涌现出的社会上层,有一种前无古人的踌躇满志,朝气蓬勃,充满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为获得超越本地普通民众的知识和物品,巩固权力,完全可以不惧险阻,千里远行,各地区在如此密切而深入的交流中,逐渐形成并共享着相似的文化精粹,中国相互作用圈逐渐形成,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出现,最初的冲国喷薄而出。

李新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研究员:中华文明起源,它的内涵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中华文明,还有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多民族一体的国家,我们能把它追溯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他最初的模样,在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一个文化的实体,然后我们可以管他叫中国,或者最初的中国,其实我们要探索的是这么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两个含义,当时又有了中华,然后社会还又发展,可以叫进入文明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叫中华文明出现了。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融合接纳中走向进步,无论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还是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不间断的古老文明的原因。那些文明的烙印,已经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历史总在不经意间泛起波澜,在经历了各区域的文明化齐头并进的均势局面之后,注重务实和世俗化的华夏集团在黄河中游脱颖而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强势崛起。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