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高考经验】专题高考状元经验谈:慢工出细活,我的复习策略

不要着急,慢慢做就行了!

我很幸运,所以我不得不接受幸运反义词——不幸。

考不好了要总结,考好了就更应该总结,使更多的人明白在复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虽仅有微小的差异,但被高考放大后就变成考好与考坏的巨大差异。总结经验和教训是必然的虽然它很艰巨但必须认真去做。回顾自己高考复习的历程,我的做法有如下几点。


养成做计划的习惯

我有做计划的习惯,把一周要做的几件主要的事写下来,说明为什么要做,以确保我时刻想起这件事是重要的,我在本周应该完成,同时我还会写上我期望达到的效果,这就叫目标,但我从来不预设好实现目标的步骤,因为我喜欢灵活的方式,我喜欢在具体的情景下采取合适的方法。我发现,计划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指导工具。

在制定计划之前所做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先分清自己的优势科目和劣势科目,再分清每一科目中掌握熟练的章节和知识点有漏洞的章节。然后分门别类地制定计划。我的感觉就是书前的目录至关重要,它是一本书的命脉,打开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目录,它使我们明白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再次翻开书看到目录,它使我们回忆起我们已经看过的知识,并且可以先从目录上找出各个章节的结合点,然后按照这些结合点把不同章节的内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养成以读教科书为主的习惯

书本上的知识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基础知识中的精华。很多同学都拼命看课外书而忽略了书本中的知识。书本可以从厚读到薄,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属于接触新事物的阶段,机械地学完每一小节,便觉得该学的和已学的、将学的都很多,知识杂乱无章,像自由电子一样;第二次读书时又会发现思路渐渐清晰,每一节间的过渡知识也渐渐显示出来,这时就基本上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完整书的内容。虽然只有一个大框架,但感觉上就是自由电子外加了一个磁场,电子开始变得整齐、有序、定向移动;第三次看书时,又会发现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做题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疑问。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些疑问,现在突然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了,自然觉得兴奋。随着疑问的增加,发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们又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本书实在太厚了,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在考前,我就喜欢读课本。当然,看课本不局限于看,要心、眼、手同时调动,用心领会,用眼观察,用手演算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思维火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着课本,都会萌发出一些奇形怪状的想法,写下来,这就是心得,这就是书本的引申——自己对书本的理解。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很多,参考书的选择让同学们头疼,那么多参考书不看完就觉得心里不安,害怕考试时考到了,看完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力不从心。我的主张就是认认真真地精心挑选一套参考书,一套适合自己的参考书,什么才叫适合自己呢?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喜欢靠做题来加深对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就买习题数量较多的参考书,最好再配上详细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不喜欢做题时,就买讲解很详细,并且有小结的参考书,有几道经典例题并从例题引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最后配有几道代表性的习题。总之,参考书是很多的,再多也只能是参考书,所以以课本为纲,配合参考书的指导作用,就足够了,

不要东看一眼,西看一眼,什么都没有学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三的生活是快节奏的,时间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就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天,一天一天也就都这样过去了。其实,从时间中可以挖出巨大的财富,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浪费了就再也不能恢复。虽然人们总在谈论节约时间,

但事实上时间是不能被节省下来的,它不能存储起来供未来某个时期使用。

最好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一旦这项工作完成,你就会有一个详细的时间和活动记录,然后你就可以分析你利用时间的有效程度,并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列每种活动的顺序。有效的时间管理过程包括5个步骤∶列出目标;排列目标次序;列出实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活动;对于每一个目标,给实现目标所需进行的

各种活动分派优先级∶按照分派的优先级安排活动的日程。我有几个总结出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遵循10/90法则,我们一天所接受的 90%的东西是在 10%的时间内吸收的,上课 45分钟,我们收获最大的可能只有5分钟,其余的都是围绕这5分钟展开的,然后深入,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这 5分钟后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生产周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产周期,有些人在上午思维活跃,有些人是在午后或晚上思维活跃。了解了自己的生产周期,就可以把最难最费脑筋,平时掌握得最差的内容放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做;把掌握得很好、很感兴趣的事放在思维不够活跃的时候做,这样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最近还知道了一条帕金森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就隐含着本来可以1个小时完成的作业如果有两个小时的空间量,那么很可能就用掉两个小时,人就会放慢自己的节奏,用掉所分配的时间。所以在做整套试卷时,一定要按要求在两个小时或两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也能节约时间。还可以每天拿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来做琐碎的小事,例如翻阅杂志,给朋友打个电话,写封短信或者和某个需要帮助的同学聊会儿天,这样做的好处是做的事多又占用不了多少时间,还可以避免在做重要的事时被这些琐事打扰。最重要的是每天一定要在效率最高时留出一整块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模拟高考,不要让任何人打扰,思维高度集中,以坐在考场上的感觉来做完一张试卷,这样平时如高考。高考如平时,可以克服高考时的胆怯心理。


具体科目的复习策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划分出很多板块。有的同学临近高考了,都不知道从哪方面下手,复习字词吧,总不能去背字典吧,那么多;复习成语吧,中国的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加上许多具体情境下的变体,是怎么也来不及了;从阅读开始吧,读会了这篇文章,还有没有读到的文章,总不是千篇一律的;练写作吧,平时讲话时口齿伶俐,可一看见作文纸的方格,思维就格式化了,固定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提高也没多大希望了。很多时候,同学们也就这样无奈地放弃了语文,我也就是那种快要进入放弃语文状态又被老师拉了回来的人。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攻呀,6个基本的选择题让我花了6周时间,一周1个类型的选择题。我们那时都把学语文好的叫赌王,但是赌王决不会连任 3次的,因为语文和感觉实在有很大的渊源。

数学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做题,总结规律,再做题,再总结规律。书本上的题目都是最基本的,最典型的,所以,首先弄清楚这道题出现在哪个小节,主要运用哪个方面的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再适当挑些课外题来复习和巩固知识点,最后再把一个章节的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就像语文有中心思想,政治有基本纲领一样,数学也有自己的灵魂——数学思想,这是在长期思考数学和应用数学中提取出来的精髓。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遇到复杂的数学难题,不能产生畏惧心理,要善于提问,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很多小问题,然后逐个去攻破,切忌拿到题就下笔,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分析好问题,理清思路,接着可以一气呵成、贯通到底了。数学,用一句话说就是∶会者不难。我最害怕的依旧是英语,面对高考这道门槛,我不得不冲刺了。总的来说,要以单词、语法、写作、听力4个方面入手。背单词是种枯燥反复的活动,掌握词根对于记忆单词有很大的好处。阅读理解、听力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文化餐,读两篇阅读理解,也不过10分钟时间。听力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听,专门听时一定要配合习题,按照高考的要求;随便听时可以找些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英语,要持之以恒,要在慢慢地积累中逐步提高。

最后一门就是高考中的重头戏——综合科目。在新疆,我们是第一届实行综合考试模式的,很多同学都对综合考试产生了畏惧心理,感到茫然,摸不着头脑,将综合肢解开来不就是单科吗?所以,综合的基础还是每一科,所以,就要从单科入手,一般到高考前的两个月再做综合题,那时候各科的基础都很扎实了,思路也开阔了,再做综合题就得心应手了。

协调好心理问题高考前常常产生骚动不安的情绪,常听很多同学说∶"巴不得明天就高考,早考早解放,越学越倒退了,以前记得很清楚的公式、概念,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对于人心浮躁,老师们说∶"谁坐到最后,谁就会胜利。"看看,坐着这么简单的动作在高考前都被看得尤为珍贵,大家心里都浮浮的,心想都最后一个月了,哪门也都提不起来了,干脆全都任其自然吧,平时,不,以前,一个月是个很长的时间段,在一个月内可以学到很多,可以提高很多,但在高考前这一个月内,能够保持不退就是很大的胜利,平静下来,不灰心,不气馁,拿破仑有句名言,"如果你认为你会失败,那么,你已经失败了"。

平时的模考也很影响人的心情,考得好时,人轻飘飘的,考不好时,心情沉重得仿佛高考落了榜似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心态在考生中被定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考场发挥,排在第三位的才是自己掌握的知识。正确的心态需要长期的锻炼,也和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有关。如果能够做到范仲淹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达到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最感谢也最怀念的一位老师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每次模考完,他都会和我进行一次谈话,考好了,他会让我总结出考试题型以及考试时的时间安排或思维过程与平时有何区别;考砸了,他则会让我总结题型并分析清楚错误原因。这样,我就能够及时地找出学习上的漏洞并及时修改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经历的考试多了,每一次考试都让人欢喜让人忧,什么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对考试看得也就不那么重了。有些人在高考的前夜失眠,一下子就慌了,心想,明天高考时我一定会打瞌睡,一定考不好了,顾虑太多反而更睡不着了,没睡着就没睡着,既然不想睡,干脆就不睡,为什么要违反自己的意志呢?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我喜欢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去做,不要勉强自己。再说,一天失眠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并且要在三、四天后才有点瞌睡。还有人喜欢去计算自己的三大节律周期,如果算出来体

力、智力、情绪均为负值的数,倒霉者就会捶胸顿足仿佛命中注定与高考无缘了,殊不知,三大节律也是可以调整的。我们要从心态上去调整,摆正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对了,关于考场上的一个心理战,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讲讲。这是处理自己的优势学科的方法。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在考试的时候,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粗心,更不要紧张。

粗心是很多人最爱犯的毛病,大家都觉得反正是自己最拿手的学科,解决起来不就是小问题了吗?一些比较细的地方都不会太在意,但是失分往往就会出现在那些地方。经常会有人说"完了,我最好的一科只考了这个分数"、"啊?不会吧,我这个地方居然看成了……""太粗心了,要是再慢一点我肯定能拿高分了,太可惜了。"诸如此类的语言,我想大家听得一定不算少,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大家往往会不时地在自己最强的地方摔倒呢?在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最失败的一次考试,是物理,自认为最强的学科,只考了刚好及格。那次过后,我好好地分析了一下,关键是自己太粗心了。最容易的题目也做错了。在考试当时,我自以为那些所谓的小题肯定不会错,所以就在题目都没有看完的时候,就暗自高兴∶又来了,又是这样的题…·…结果,一做就错。在此,我真的要好好提醒朋友们,一定不要对自己的优势学科放松警惕。如果你们做一下调查,在高考中失败的朋友们,好多就是失败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于此,有些同学又会说了∶我从来不是粗心,而是遇到自己的优势学科出现了些难题,一旦做不出来就紧张了。

在此,我不妨劝大家这样想;既然是自己的优势学科,肯定是自己能够解出来的,一时的想不起来说明自己有一个小地方可能没有想到,或是有一种新的技巧蕴含在题目中。所以,这个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再仔细把题目读一遍,看看是不是有漏掉的条件没有看到。如果没有,再好好想一下是不是老师讲的每一种方法自己都想到了,都思考过了。如果还是没有答案,就要打破常规的思路去解题,要在新思路中寻找解题的途径,因为每次考试的题目不可能都是自己做过的,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有好多的新题,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这样还是不行,你就没有必要在此题上作太多的停留,你此时可以放心地告诉自己;这一门是自己的优势学科,如果连我做起来也有问题,相信大家也都不会轻松。怀着这样的心情再去做后面的题目,你就会很轻松了。于此,说明一下,这种心态不是骄傲的表现,它是一种成功的应试方法。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自己的优势学科就能够把握住了。

至于劣势学科,我想大家如果做不出来题目,可能不会这么紧张,因为自己心里面也许是已经习惯了,在此,我不再就劣势学科多说了。总之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与考试的成败有最大关系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学科。劣势学科的进步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要急,慢慢来,也就行了!

高考状元经验谈:有志者事竟成

高考物理选择题每日一练026期(2022.2.8)

高考物理选择题每日一练025期(2022.2.7)

高考状元经验谈:也许不是第一,但我会勇争第一;冲刺如何复习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