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和艺术科目的重视是为了改变“不考试就不学习”的怪圈,但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考试而学习”。
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各地教育部门这两年都在推动中考改革,将艺术、体育等科目纳入考试科目。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周锋提交了《关于纠正基础教育中艺术、体育教育应试化倾向的提案》,提出应谨慎推进艺术、体育考试改革,避免诱发新的不公平。
在周锋看来,由于传统观念对教育的桎梏,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依然严重,以至于本应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全民素养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艺术和体育学习的起跑线上,过早或过度地送孩子在课外参加相关训练与考级,强行要求孩子学习不喜欢的艺术技能、强迫他们考级。此外,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学上以考试为目标,教学形式与方法比较单一。加之“双减”政策出台,艺体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班不断升温、供不应求,而这些机构良莠不齐,有的教师资质存在一定问题。
周锋的担忧也是许多家长的担忧。这两年来,不少省份宣布将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并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其政策初衷当然是好的,主旨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家长又产生了新的担忧。
如2020年,云南率先将体育中考成绩提高至100分,与语文、数学、外语分数一样。当时就有家长认为,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大,体育分值高,有可能会导致不公平。这种观念当然有不正确的一面,因为不管是体育还是语数外,每门科目都存在天赋差异。如果一个家长能接受语数外的天赋差异,却不能接受体育,那么多少意味着他仍抱有“体育不重要”的陈旧观念。
但话说回来,家长的担忧也并非没有根据。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努力,天赋好的人需要努力保持,并争取更好成绩,天赋不佳的更要笨鸟先飞。每增加一门考核科目,就等于在学生身上多压了一个新指标。体育和艺术纳入中考,本身是减负的一部分,但如果它们自己也变成新的负担,那减负就可能变成增负。
同时,在唯分数论的状态下,原本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和健全人格的体育和艺术,也可能会变得乏味。现在许多孩子对体育课的抗拒,并非因为懒和不想运动,而是因为不少体育课很无聊,也是为了“应试”。中考要考什么,体育课就反复练什么,以致于连足球篮球的测试都被规范化为一两个机械环节。这样的体育课,孩子们真的爱吗?
美育同样如此,它注重的是人的审美,需要培养的是鉴赏力和创造力。但艺术修养如何量化?分数能完全体现吗?
体育在中考占比提高后,出现了大量体育培训班。艺术纳入后,各种艺术培训班也更加吃香。尤其是许多孩子平时被文化课压着,到了初三就报体育培训班突击训练,反而加重自身负担。很多苦于考级的孩子,也容易对所学乐器失去兴趣。
家长们的担忧还体现在监管层面。艺术类考核涉及的各种加分项,必然存在难以量化的情况。也正因为难以量化,它更容易被一些不良风气所左右,因此需要全过程严格监管。
孩子“全面发展”是教育应有之义,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就必须以分数来考核。因为一旦将分数作为考核标准,教育就很可能走向功利化。再者,期望孩子“全面发展”,就必须给孩子“全面投入”的时间,但很显然,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
对体育和艺术科目的重视,初衷是为了改变“不考就不学”的怪圈,但千万别走向另一个极端——“为考而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叶克飞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