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后,随着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结果的陆续公布,从各省公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2021年招生的最大赢家是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比往年急剧飙升。
这表明,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当老师,让优秀的学生以后去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国教育或许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在各省份中,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录取分数甚至超过一些中国顶尖大学。
天津,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线只比北大低13分,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流学科大学,虽然也不错,但综合实力排名仅在70名左右,而位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的录取线超过了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录取分数线超过同城的一流大学吉林大学。
安徽,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投档线最低分排名是538位,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但到达如此的录取成绩,也是罕见。
云南,教育部六所师范类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最高录取分数,已经逼近全国排名前10的综合类院校。
为什么师范类高校分数会出现飙升?
分析原因,与疫情有一定的关系,疫情期间,有编制的教师,工资收入不减,线上授课,有寒暑假,周末有保障,随着各地提出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工资收入有了保障,而在一些重点城市,教师的工资待遇早就不低于公务员,也有相对较好的社会地位。
而一些大厂员工,虽然收入不错,但是“996”工作制,还有奋斗几年就有面临被公司放弃被年轻人淘汰的危险,这和愿意躺平的年轻人的生活观念有些冲突。
有人不禁会问,年轻人都不努力了,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
这个就要看发展是为了什么?此前,我们倡导艰苦奋斗,时间就是金钱,努力创造财富。现在,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了,我们不是不需要奋斗了,而是更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再以创造财务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人。
当下,相比于一些理工科类大学的财大气粗,师范类大学自然显得更为“寒酸”,但师范类大学有一个很好的基因,那就是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人文氛围更为浓郁。
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也正在发生变化,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是优秀人才还真干不了。这并不是特例,在先进国家,也是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学校中。
比如在芬兰,只有8所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才有资格培养中小学教师。不仅如此,每一个芬兰教师入职,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和培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想日后成为老师,就需要经过面试和笔试两轮激烈选拔,然后进入五年制本硕连读的学习。即便是成为小学老师,也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19年,申请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硕士的人数高达8500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700人,录取率只有8%。而录取以后更不简单,每一个教育学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经典教育理论和教学法,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目标规划设计、学习过程设计、领导力、社会性情绪、合作教学、认知科学等等。同时,这8所大学还配了好几所附属的基地学校,给这些未来的老师提供实习的经历,实习时长也要逐年递增:第一年入学,只需要在基地学校进行一周的实习,但是到了第五年,需要完成八周实习。在芬兰,虽然教师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老师是备受社会尊敬的职业。
当前,我国也在这条正确的轨道上努力,今年掀起巨大风波的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说得很清楚,“双减”的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不是降低对教育的要求,恰恰是为了降低内卷成本,提升教育质量。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都会变强,也许这也是一个师范类大学强者恒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