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高中生发展报告我想说二〇二一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2018年以来,《中国教育报》全球周刊连续4年推出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报告盘点总结国际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与趋势,探讨国际学校发展之道,受到业界广泛好评。二○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一系列新的文件和政策颁布,在规范国际学校办学、加强监管的同时,加速了国际学校的变革,促使国际学校回归育人初心,走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二○二一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对全年国际学校的政策环境、办学资质、师资建设、收费特点、校长领导力、办学创新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国际学校规范且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中的国际学校主要指具有国际化办学特征的中小学,包括公办学校国际部(班)、民办国际化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对于这类学校尚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

报告执笔人

周满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秦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雨亭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健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吴越 新学说首席执行官

明德璋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校长

吴子健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前总校长

趋势 中国特色自有品牌

连续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国外部分高校招生政策的紧缩以及2021年国内教育政策的一些变化,使国际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高出国留学率和优质国外高校较高的录取率才能带动更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国际学校,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减少。大批外籍教师由于疫情难以拿到签证,美国一流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尖端专业报考难度增加、录取数量减少,都是国际学校遭遇的挑战。2021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一些新发布的教育政策对民办学校设立、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等作出规定,重申对于境外教材、境外课程的要求,带来了一些影响。

在挑战面前,一些国际学校加强了对海外办学的探索。加拿大苏安高级中学于2007年创办,是中国江苏省教育厅的直属国际教育机构,也是经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批准注册的全日制高级中学。疫情之下,学校启动了系列应对方案,帮助跨出国门求学的年轻学子克服文化冲击、语言、学习生活、自我管理四大挑战,实现“平安留学”与“成功留学”的愿望。枫叶教育集团探索枫叶世界学校课程,获得全球两大学术认证机构的对标认证和国内外100多所大学的支持函。北京王府学校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开设布什尔学校,2021年9月迎来70名美国本土学生。这些都是新的尝试。

疫情导致学生流动受阻,但从长远来看,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是一个趋势。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走出去办学成为必然,从中国群体内部教学逐渐转向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上课,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精髓,通过多元文化的学习,培养国际化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习惯和国际视野,这也是构建国际教育体系“中国方案”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在课程开设方面,除了注重国际化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外,很多学校如哈罗学校,越来越重视开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

除以上两大趋势之外,一些国际学校的发展值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立的一批国际学校,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发展势头平稳。一些小型国际学校,在学人数不多,面向海外升学,有些学校以接轨国外艺术类院校为主,很有特色。还有一些国际学校办学历史不长,逐渐形成特色,呈现上升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为满足外籍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各地逐步增设了一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如清华附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它们可以采用独立的类似国外K12的外国教育教学模式。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也列明,放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者市场准入,允许内资企业和中国公民等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面向未来,国际学校要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中国的国际学校不能完全照抄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要有中国特色,办出自己的品牌。

(执笔人:周满生,见习记者王若熙采访整理)

留学 申请回暖理性选择

2021年11月15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公布了最新的2021《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2021学年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减少15%,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共317299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5%。从留学生来源看,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增长有所回落,但它们依然是美国国际学生的主要来源国。

2020—2021学年,由于一些因素影响,赴美留学充满挑战。但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21年秋季最新留学生入学情况看,美国依然吸引着大量国际留学生,美国仍是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国。当前,由于国际关系、疫情形势好转等原因,美国政府给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发放率上升,这对赴美留学是个利好。

还有不少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留学带来的挑战,使得国际学生申请开始“回暖”。比如,法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在其《2021学年开学指南》中详细介绍了33亿欧元的投资计划,该计划用于应对疫情危机,帮助大学生解决住房困难、改善生活、创建流动疫苗接种小组等。法国进一步简化留学程序,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且获得中国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中国高中生就可以申请法国高校,参加高考不再是强制性条件。新西兰针对国际学生开放入境豁免,优先考虑需进行实践研究和学习的学生。爱尔兰签证时间从2—4周缩短到14天以内。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育形态的演进路径,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质量教育,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带来新机遇。国外院校为保证留学生学习,除一些特殊专业外,疫情时期一般采取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网上教学不能实现线下教学互动,弱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削弱了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远远达不到出国留学的效果。好消息是,随着疫苗接种速度加快,一些海外学校逐步恢复了线下教学,这提振了学生对赴海外留学的信心。

当下,“平安留学”是留学生应该秉持的理念,我们鼓励学生将“平安留学”与“成功留学”作为留学的双重原则。受国际关系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赴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学生到英国、欧盟、加拿大等国留学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中国多年来的留学政策,要一以贯之地实行。留学不是最终目的,留学是一个过程,期待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成后选择回国服务。

(执笔人:周满生,见习记者王若熙采访整理)

布局 优化结构扩大开放

2021年底,新学说发布了《2021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该报告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国际教育遇冷,一改往年的高速发展态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一方面,2021年国际学校数量减少,市场规模增长率下降。数据显示,目前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32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30所,民办国际学校559所,公办学校国际部(班)243所。2021年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25所,增幅仅为2.76%,与2016—2020年相比,在数量和增幅上创新低。2021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总规模为462亿元人民币,增速仅为5.2%,同样创新低。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在2016—2018年这3年间复合增长率为12%,在2018—2020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数据下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政策变动、各地办学执照申请难度上升、留学人数增长乏力等,此外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和入学需求逐渐饱和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2021年新建国际学校增量减少。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9月落地招生并进入正式运营的新开学国际学校共有41所,与2020年同时段的53所相比,下降了22.6%。2021年还有21所原定9月开学的国际学校延期开学或无法开办,与上一年统计的12所相比,数量大幅增加。这些学校未能成功开学的原因大多是受政策影响而未能及时获得办学资格证,也有少数学校由于施工等因素未能如期开学。

在国家对民办教育更加强调规范发展的同时,许多省份在教育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诸多新举措,给国际教育发展带来一些“亮点”。尤其是海南自由贸易港、长三角地区等,正形成多层级的教育对外开放“桥头堡”。这些地区在教育对外开放方面的做法也有差异,体现出不同特色。

比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不断提质加速。《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提出,开展国际高中和国际幼儿园试点工作,建设一批智慧学校和实验学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可的国际学校教育体系。文件还提出要拓展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这将促进海南国际教育生态转变。

教育要面向未来,服务未来。国际学校既要引进国外人才,也要培养能走出去的国际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以提升中国国际教育的影响力。

(执笔人:吴越)

新政 消除泡沫回归初心

2021年对国际学校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此前,国际学校已经显露出了一些变革趋势,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重构等方面。2021年,这种趋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显得更加深入全面,影响也更为深远。

2021年5月,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明确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不得举办、参与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这对于基础教育学段各式各样具有不同基因但都有国际色彩的民办国际学校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政策信号。事实上,这类学校占据了中国国际学校市场相当一部分份额。在政策影响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必须回归办学初心,谨防资本的过度影响。法律政策的修订,消除了资本带来的教育泡沫,恰恰为真正想办教育、办好教育的办学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民办国际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实际上,中国的国际学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市场趋于饱和。家长日益理性的教育认知和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倒逼国际学校褪去浮华,直面办学内在逻辑中的真实挑战。而政策的出台加速了这一进程,对当前中国国际学校的整体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又深远的影响。

在办学日益规范的背景下,国际学校如何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显得重要又紧迫。

高质量的国际学校不仅严格遵守国家规范、落实国家政策,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因此,面向未来,国际学校要在规范的基础上理顺发展思路,一方面不只关注课程认证、外教等外在的硬指标体系,更全面回归育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加强与公办学校交流合作,打通“双轨”,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以及中国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此外,国际学校还要主动回应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够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新人,这恰恰是未来国际学校大有可为的空间。

(执笔人:滕珺)

“双减” 严控资质提升质量

回顾2021年,“双减”无疑是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年度关键词。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双减”政策针对的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科类校外培训,但其根本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建立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也是当前国际学校发展必须遵循的方向指引。同时,“双减”工作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也对国际学校产生了直接影响。

严控办学资质,不再允许培训机构举办“国际高中”。英美等主要留学目的国高校大多不要求中国学生获得国家认可的高中学历,所以我国一些地区一直存在培训机构面向高中阶段适龄学生开设全日制国际课程培训的情况。在市场和很多家庭的认知中,这些培训机构与国际学校无异,都被视为“国际高中”。而文件明确要求,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不再审批新的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所以,以培训机构资质开设境外教育课程将构成违规,更不能再进行全日制的学科课程培训。随着各地“双减”政策细则的陆续落地,海南、深圳等地已经出现了此类培训机构停办或者重新申请民办学校资质的情况。

国际学校招生和管理将更加规范。新政策之下,只有取得办学资质的民办学校,或者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境外课程项目才能开设高中国际课程,而这些项目招生都必须符合普通高中招生要求。同时,在“公民同招”政策下,跨区域就读国际学校的情况将大大受限,一些民办国际学校可能因此面临生源规模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一些地区的国际学校布局也可能发生调整。此外,政策也重申并强化了近年来不断趋严的对境外课程、教材和外籍教师的要求,这也对国际学校办学提出更多挑战。

教育质量将成为检验国际学校的最高标准。近年来,海外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选择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家庭同样面临校外培训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与海外升学应试直接相关的英语培训、学科课程培训以及升学面试辅导等。“双减”之下,国际学校学生群体的校外培训负担也有望大大减轻,而国际学校办学质量的差异也会更加凸显。过去那些一味追求海外升学率,变相鼓励学生通过刷题、参加高强度校外培训来提高关键学业考试成绩的国际学校,很快会暴露出“内功”不足的短板。而那些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品质提升,更注重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后活动的国际学校,将获得更大空间发挥其办学特色。

(执笔人:秦琳)

收费 不同学段多样趋势

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了国际学校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评价方式,一些国际学校陆续陷入退费纠纷。基于家长需求和舆论压力,部分学校出台了退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从表象上看,疫情对国际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随着去年疫情进入平稳期,从需求端来看,家长对国际教育需求不减,国际学校仍有较大市场;从供给端来看,由于国际关系、国内教育政策的变化,国际学校的市场空间将会受到一定挤压,势必映射到国际学校的收费上。未来,不同类型国际学校收费将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公办学校国际部(班)收费价格保持平稳。公办学校国际部(班)收费实行政府审批价,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教育需求等因素限制,不同地方政府审批价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近几年,政府对中外合作项目审批持审慎态度,所以,收费机制和管理模式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公办学校国际部(班)的收费价格也将保持平稳。

第二,民办国际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会出现大幅下降。过去,民办学校利用自主招生、提前招生的优势进行“掐尖”,对既有的教育秩序产生了冲击,影响教育生态和教育公平。“公民同招”政策的推行,压缩了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的生存空间,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受到较大的影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对跨区域招生做了严格限制,进一步强调规范招生入学行为。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对国际学校的法人属性和教材使用监管更加严格。在政策的多重限制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开始探索转型,部分学校开设了综合素质班、双语特色班等,制定不同的收费价格以应对不同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有部分国际学校采用上下延伸即举办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方式来保持学校收费价格稳定,但受到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收费短时间内会出现大幅下滑。

第三,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收费价格保持上涨趋势。疫情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使部分家长重新定位教育需求,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的招生人数会出现短时间下滑。但从长远来看,国际教育需求仍较为旺盛。目前,高中阶段可以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学校自主决定。依据法人属性分析,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结余可以进行分配,在资本市场上具有吸引力。另外,营利性民办学校又具有收费自主权,这也是刺激资本投入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需求端、供给端与政策端的多重合力下,未来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收费有持续上涨的空间。

(执笔人:李曼)

课程 特色引领面向未来

2021年,国际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新规下如何以国家课程具体落实为前提,吸收、借鉴、整合国外课程是个紧迫课题,这对于不少国际学校都是不小的挑战,对于国际学校的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在课程评价方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后,去年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不少规范国际学校的政策,这些都会影响国际学校的评价改革。加之各类国际课程在评价方面的动态变化,每一所国际学校都要兼顾并优化中外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国际学校的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名校录取标准的变化,不少国际学校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甚至独立研究能力的课程项目引进来,比如研究性学习认证项目(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等。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如何开发符合政策规范和学生素养发展要求的课程,对于国际学校来说,也是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在探索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境外课程在国内主导了国际学校的课程选择,许多家长与学生选择国际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出国留学。但事实上,各类国际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兼具中西优势的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如中国枫叶教育集团在多年办学实践基础上,组织中外课程专家及一线教师,历经5年研发,创立了枫叶世界学校课程。该课程是针对母语非英语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国际认证课程。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思考,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课程?第一,要蕴含中国文化元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能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第二,要适应中国国情,适合母语非英语的中外学生学习,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受制于人;第三,它不是传统的国内教育课程,而是对国内课程标准的发展创新,能够面向海外推广;第四,它同时得到国内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认证,学分得到各国高校认可。

课程是为目标服务的,国际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课程建设未来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执笔人:明德璋)

师资 系统规划加快培养

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2020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标准”及相关评价标准基础上,2021年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考试正式推出,意味着国际双语教学开始逐步形成一个“专业”领域。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软实力,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愈加清晰:一是坚守育人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二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和海外国际学校,在教育领域讲好中国故事。面对这两项任务要求,一支具备较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中外双语教学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师队伍成为关键。面向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进行系统布局,加快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双语教师。

回应这种时代要求,当前国内教师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包括双语教师的学历学位培养机制如长春师范大学的双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安阳师范学院面向国际教师教育的英语双学位证书,项目培养机制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慧妍教育基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证书项目等。这些工作积累了一些模式和经验,但从规模和系统性方面看还远远不够。

国际双语教师需要在通晓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国际课程体系与我国国家课程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特色,正确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立场和观念;需要在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教学的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在跨文化教育情境中的形成规律。培养跨文化教学环境中的双语教师不仅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有条件的院校应当逐步建立跨文化双语教师的培养课程、专业方向,探索专业学位的培养、授予渠道,提升培养跨文化双语教师的水平,同时从结构上完善我国教师培养体系。中国的教师教育,不应缺失任何面向中国籍学生群体的教师的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际理解”被列为六大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中的一个要点。广大师范院校应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利用课程建设、专题社团、国际访问等灵活形式,从提升师范生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教育的观察、理解和研究能力入手,将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谱系中,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全球胜任力。

当前跨文化双语教师面临着专业发展支撑薄弱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跨文化双语教育能力或国际理解专业素养尚未列入政府主导的教师培训系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大学所提供的专业发展资源稀缺。目前跨文化双语教师培训主要依靠国外大学或专业机构、民间机构或国际学校,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中师范院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力量更多参与其中,有助于支撑双语教师能力持续提升。

(执笔人:赵健)

校长 研究教育应对挑战

2021年,国家出台了若干有关教育的重要政策与法规,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国际学校的校长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为此,校长必须始终坚持“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研究教育规律,真正推动国际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在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主要在学校所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招生,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的可以跨区域招生。

近年来,随着“公民同招”政策的实施,国际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常态。国际学校校长要适应并研究这种状况,发展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比如,组织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发展实录”,观察、记录、分析、跟踪、研究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三个经典问题:你和别人一样吗?你喜欢和别人不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三个问题会伴随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这也是让每个学生始终充满自信、在人生道路上彰显个性的思想基础。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理念,对个性特长不同的学生开展跟踪研究,这有助于因材施教。

去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课程与教材的管理,对国际课程与教材的引进、使用与评估,对国家课程的落实、强化与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挑战。

贯彻落实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时,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最佳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特色。我们曾经组织教师把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部翻译成英语,学科组把课程方案和各种课程标准与国外课程进行了系统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与“国际+”课程体系。现阶段,校长要更加注重在坚持中国国家课程的理念、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

不管国际形势和教育政策如何变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使命不能变,“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教育开放的方向不会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决心没有变。国际教育应当努力回归关怀生命、助力生命成长这一目的。

(执笔人:吴子健)

创新 锐意创新不断求证

最近几年,一些“新生态”学校较引人注意。投资人、创始人、家长和学生,共同培育出一些多少有些让人“看不懂”的创新学校。

比如一土学校,2016年在北京创办时,租用了3间共120平米的教室,是一所小微学校。2020年,该校开始筹办中学,2021年春搬入北京朝阳区的独立校区,有学生270多名。2017年,一土学校与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合作,成立了一土实验班,到2021年有100多名学生。

一土学校既不是国际学校,也不是传统的公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它试图探索融合“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优点,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这样的办学目标,是通过研发基于中国国家课程标准、采用创新的课程方式、构建基于社会化协作的成全式教育生态来实现的。学校办学特色,在于立足本土、突破传统思维,在课程实施方式、学校管理方式、学生学习资源提供方式上积极探索。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程实施上特别注重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相联系,广泛借鉴世界上一些成熟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如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在家校关系方面,家长深度参与学生学习管理和学校课程建设,营造了家长、学生、教师三者的“共学”关系,家校社共建一个良好的社区,在其中所有人共同成长。

这类创新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瓶颈在于执行校长的教研领导力。2021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外籍教师队伍管理,再加上疫情影响,合格、数量充足的外籍教师成为一大挑战。不少国际学校和创新学校正在将师资本土化,通过招聘留学回国人员解决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难题。但是,这一转向产生效果的程度,取决于校长能否建构起持续的、聚焦课程建设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校本教研制度。例如,采用IB课程的国际学校,除了参加IB总部组织的教师培训,还要在校本教研中研究IB国际课程的教学理论、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有些国际学校或创新学校采用应试模式教育学生的局面。

其实,一些公办学校也在探索类似的课程和教研实施路径,也算是新生态创新学校,例如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它最大的亮点是以超学科大单元主题学习的方式实施国家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该校在教师编制、教师绩效评价、教师班级组构成方式、教师教研和培训方式、教师教学设计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建设、家校关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创新的特质。

一土学校已经经受住了创校最初几年的考验,正走在深化发展路上,但是未来挑战也不少。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有一定难度,课程实施需要更长时间来不断迭代和自我验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本身需要利益相关者支持,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理论和实践建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研究者也需要时间来走进并深入研究、参与这些学校的探索过程。

(执笔人:陈雨亭)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13日第6版

作者: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