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清一色,海鸥随波飞翔,白帆渐行渐远,鱼歌悠悠。位于辽东和胶东半岛之间的长岛。
这里不只有令人神往的海之蓝色,更有令人感慨万千的红色。 如果说长岛是一部书,那么海之蓝只是它的原生态封面,“守岛一家人,建岛一条心”“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等延绵至今的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才是这部书最令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的风景和内核。 在这部蓝色大书中,那人和那馆尤其让我难忘。 那人,姓贾名平,自称“长岛上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实则荣誉等身,是“自己没有生养儿子,却有无数个兵儿子”的“兵妈妈”,是登上过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领奖台的长岛“拥军名片”贾妈妈…… 按说,已过花甲之年的贾妈妈,从30多年前跟着别人走进军营拥军的渔家妹,成为今日“长岛兵妈妈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和领头雁,她的付出和坚守,已足够令人感佩和仰慕。很多人劝她停下来,歇一歇。她却目光坚定地摇摇头说:“停不下来,歇不了啊!头网鲅鱼送军营,是长岛人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和习俗,不可能到我这儿就断了、就不坚持了。”30余年时光荏苒,她执着甚至是有点执拗地坚守着这个传统和习俗,用近乎“痴”的行动兑现着她的一个心愿:让驻守长岛的每一位军人,都吃上她亲手调制、包出来的长岛特色美食——大鲅鱼饺子。 在她心中,这是长岛著名特色食品,战士们在长岛辛辛苦苦守岛护边几年、十几年,如果吃不上这一地方特色美食,她就觉着心里老不得劲儿。 于是,每年鲜鲅鱼上市时,她都雷打不动地花数万元买来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大鲅鱼,细心速冻储藏好,在新兵进岛、老兵退役离岛或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新春佳节等特殊节点来临前,带领着“兵妈妈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来到驻岛部队,与战士们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聊家常,再送上她们精心准备的舞蹈《我和我的祖国》、喜剧小品《爷爷奶奶和我们》等“精神食粮”;部队的官兵也会同台互动几个兵味十足的节目,让美味可口的鲅鱼饺子更多了份别样的馨香和养分。 几年前,部分守岛官兵移防外地后,贾妈妈她们还追寻到数千公里外的白山黑水、大漠边关的军营开展慰问,把精心冻好、分装好的鲅鱼水饺送到移防官兵的手中,让他们能如期如愿吃到满含着“爱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和“长岛的味道”的鲅鱼水饺,感受到一份特殊的温暖和幸福。 我忍不住问贾妈妈:“是什么力量让你30多年来,真心真情、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拥军的路上?”贾妈妈听后满眼幸福地笑着说:“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习俗!更有一份感恩和感动在里面!” 长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在1945年9月创造了军民勠力同心完成的渡海运兵纪录,贾平就出生在这场渡海大运兵的“海上兵站”——砣矶岛。 她说自她记事起,爷爷奶奶和妈妈就常告诉她,他们家哪间房子是当年渡海大运兵时八路军住过的,哪间房子是当年他们蒸馍烙饼、做军鞋、缝军被专用的。那时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驻岛军人与岛上百姓都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真正的“门对门、窗对窗,一根绳上晾衣裳。”此情此景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贯穿了贾平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她亲身经历和体会过岛上居民缺粮、少医、出岛难、出海打鱼险等艰难和苦楚,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守岛的亲人解放军给群众送粮、打井、修路、架桥、救助遇险渔民等雪中送炭的温暖和幸福。 那时,岛上群众常常免费到部队卫生所看病、拿药,免费乘坐部队登陆艇进岛出岛,一些调皮的孩子常在饭点时跑到部队营院,蹭吃岛上百姓家稀罕的又暄又软的白面馒头。回忆起这些现在看来已成趣事的过往,贾妈妈数次哽咽和流泪,说那时她心里就隐隐有个念头:不能忘了亲人解放军的恩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富裕起来的长岛人叫响了“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的口号,“饺子进军营”便成为政府倡导、百姓喜爱的一个拥军新方式。处在创业初始阶段的贾平满怀感恩地投身其中,一干就是30余年。“论富有,她排不上号;论掏腰包拥军,她最舍得。”贾平逐渐成为长岛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 贾妈妈常说,拥军路上,她收获了很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听到那么多“兵儿女”和一些部队首长、地方政府领导亲切地喊她“贾妈妈”,她心里就非常开心自豪;看到守卫在“四无岛”(无人烟、无淡水、无长电、无车船)等艰苦地方的年轻战士那么辛苦和顽强,她特别感动、心疼和敬佩,觉得为军人做多少事、付出多少精力,都特别值得!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她都会继续坚持拥军。 这些朴实、滚烫的心语,让身为退役军人的我心中满是感动。参观完长岛“老海岛精神陈列馆”,了解更多贾妈妈她们拥军的故事后,这份感动又多了几分震撼。“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生”“奉献为本”等感人的精神与故事,刀劈斧凿般刻在了我的心中。 陈列馆处处“以小见大”。无论是馆藏的1000余件物品,还是讲述的40多个“老海岛”人物和故事,都体现出“小人物、大情怀,小故事、大境界”“由点汇成线,由线变成面,由面聚成峰”的巧妙构思和寓意。“老海岛精神”便在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默默奉献的点滴故事中,如拉家常般亲切生动又荡气回肠地展示和诠释出来。 我沿着序厅“渤海红帆”这一起点和红线,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豹尾”般有力的尾厅——左侧长长的墙壁,似一串打开的折叠书页,醒目的“长岛印记”章节,是微缩的长岛70余年发展简史;右侧整面玻璃墙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正前方蓝色地图背景墙上,鲜红的巨幅党旗在飘扬,旗帜左上角金灿灿的镰刀、锤头鲜亮夺目。背景墙下方褐色大理石碑上,“精神不老,初心永恒”的铿锵结束语引人驻足和深思…… 我正想和贾妈妈交流一下心中潮涌般的观后感,却见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尾厅天花板上悬挂的象征着长岛151个岛屿的151只3D打印出的栩栩如生的白色海鸥,眼里盈满了晶莹的泪水。 贾妈妈不会是触景生情地想起了她的那些坚守在“除了海鸥能飞上去”的孤岛上的“兵儿女”吧?我的此念一出,贾妈妈似乎有感应般地迅疾将泪水盈盈的目光投向了茫茫的大海。 望着贾妈妈个儿不高、透着些许疲惫的身影,我的心头一震,双眼也有些湿润模糊。长岛,我一定还会再来!不只因“兵妈妈”贾平,也不只因这个令人感动的“老海岛精神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