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笔者去徐州市参加“苏、鲁、豫、皖中小学教育管理交流会”,下火车坐出租车去会场,碰巧遇到交通堵塞,以为会迟到,结果出租车司机看到前面堵着的长龙车队,向右拐了一打方向盘,无法称赞师傅的基地。
”路熟不怕堵车!这句话让我有了一种思考:司机“路熟不怕堵车”,教师如果把教学之“路”——教材知识体系烂熟于心,我们的教学也会更畅通、更开放、更灵活、更有创新的灵感。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忽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完全“走进教材”,机械地使用教科书,生吞活剥,缺乏情感投入,教学语言呆板木讷,教学环节衔接生硬,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缺少生气。还有的教师则彻底“走出教材”、脱离书本,教学中高谈阔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地牵着学生的思维漫游,不顾及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究其原因,这些教学行为都是对教材“心中无数”引起的,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家都熟悉的魏书生老师曾应邀到天津某中学讲课,邀请人问:“上哪个年级的课?”魏老师说:“随便。”邀请人说:“那把六册教材都给你吧。”魏老师说:“不要。”第二天上课时没有携带任何教材,也没有教案,甚至还不知道上课的学生是几年级,进了课堂问学生:“你们是几年级呀?”“八年级。”“你们想上哪一课呀?”随着学生的回答和选择,魏老师给这个班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千余听课教师被魏书生的举动和教学艺术所折服。天津市第51中学的杜惠青老师一个人带了六个初三毕业班数学课,一周要上24节课,还不包括辅导和自习课,同时还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如此大的工作量并没有影响杜老师的教学成绩,在天津市红桥区多次调研中杜老师所任班级的数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杜老师基本不备课,因为她对教材太熟了,上课根本不用看教科书,甚至不按教科书上的顺序讲,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杜老师的教学如同武林高手在博弈时“见招拆招”而“随心所欲”。杜惠青老师的学生没有课堂作业本,课后一般布置四五个题目,成绩好的学生只需要十分钟,成绩一般的学生利用课间或者自习课就能完成,即使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最多半小时也能完成。杜老师也不留家庭作业,学生每天的数学作业写在一张纸上,她利用自习课和课间时间就能全部批改完,发现问题及时找到学生当面订正。如果不是对初中整个教材体系的全面了解和烂熟于心,魏书生绝不会胸有成竹地说“随便”、“不要”、“你们想上哪一课呀?”,杜惠青老师也绝不敢“我基本不备课,我的学生也没有作业本”。他们的教学行为,不正是因为“路熟”才不“堵车”吗?
从出租车司机的“无啥,路熟不怕堵车”,笔者不由得想到了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继而再看今日魏书生的“随便”、杜惠青的“基本不备课、学生没有作业本”,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熟”字。在教学管理中“熟悉教材”是我们常呼的口号,但我们意识中的熟悉教材往往局限于对一个章节、一册书的熟悉,而忽略了对一个学段乃至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熟悉,教材的编写并不是每册书“各自为阵”,而是把整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编排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熟知教学要求,通晓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体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还要在熟悉教材内容基础上,心中要有精确的“学科知识体系脉络图”,对学科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熟记于心,以便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已有知识”和“后续知识”的联系。同时为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寻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科学地调整教学的顺序。如果这些工作我们都做到了,我们教学的“路”也就熟了,那么我们即使没有“不需要备课”或“想上哪课上哪课”的水平,至少我们在教学中也能“路熟不怕堵车”了。
作者:傅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