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茶花女读后感我想说百年孤独下的反思与废都思想的罪恶

今天我们来谈谈获得法国大奖的贾平和《废都》、余华《兄弟》、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另一部代表作《丰乳肥臀》和加西亚《百年孤独》在人性思想下丑与恶的真正内在差异和反思。

之所以要提这几人和这三部作品,无它,因为这几人都是国内顶流传统文学大家,其几部作品也极具污化国人形象和思想的代表作,我姑且称为前者,而远在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度哥伦比亚的传世之作《百年孤独》称为后者。为了不给自己产生非议和客观性,在此不便讲其作品们的具象,只讲对两者作品的反思与感悟,从而对引发的文学价值性做一些分析。

首先,凡是用心看过百年孤独的都知道,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名叫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不仅给世人展现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瑰丽的发展史,更是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其实,百年我二十多岁第一次看时,看了几页便再看不下去,几年后系统阅读了一次,临近结束时又忙做其他,最近疫情期间又全新拜读一次,总算全篇通读。此时,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不管是废都还是兄弟以及后来拍成影视剧的丰乳肥臀或白鹿原,都是自高中起已接连拜读。

怎么说呢,废都一类作品与这本举世推崇的名作有共性吗?想必看过两者的人不能否认没有,为什么偏偏废都一类却让国人产生情感归属的厌恶感呢?原因何在?

自中西方意识偏见的形态建立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华夏百年受辱的近代史起,被西方冠以嗜血残暴的黄祸论、阴险狡诈的傅满洲形象、愚昧罪恶的黄种人封号、尖细吊梢的眯眯眼华夏审美观等,这些种种刻意塑造给世人的东方人种及文化的卑劣标签一直伴随我们父辈几代人至今,已然在国人生活中无孔不入,甚至,有完全抢过我们本民族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势头。

于是,当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起,这些作品里无法言说的情感诟病,仍在国人之间备受争议,包括与之同类似前科的其他名家都被一一提及,因为什么呢?

无疑,这些作品中描述的人性阴暗面,故事背景下的旧中国形象刺痛了我们国人敏感的神经,总觉得本土作家不该将这些负面的东西大书特书并去展示给世界,应以公平公正的笔法将新时代国人勤劳、善良、向往美好以及不屈不挠的正面载体特性来发扬于世。

但是呢?让人恨铁不成钢,让人气愤,让人无语,甚至在一大群对这个国家饱含深厚感情的老百姓眼里,对这类有辱国格和国人形象的作品和其作者本尊都充满了深深的敌意。

当然,今天不是来表达本土名家这些作品的好与坏和争议背后的对与错,单从文学艺术领域来讲一讲两类作品在共性部分下的区别之处,而这,也是直接关乎国人对此产生争议的关键之处。

言归正传,问题来了,当百年孤独备受世人推崇时,当废都一类作品备受国人争议时,就会有人抛出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我们总是认为,本土这些作品在情感上使国人产生抵触情绪并引发在国际上造成国家形象污化的结论,为什么同样是描述了太多他们国家人民生活阴暗面的百年孤独却很少产生这些争议呢?甚至怀疑起我们某些国人是不是思想太过敏感?

总之,不管大众怎么去延伸,却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发掘两类作品的不同之处;为什么百年孤独会无差别赞美,而废都一类作品却不是?

俗话说,空穴来风必有其由,作为多年浸淫国内外名著的我,在此发表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些参考和评论。

大约上高中那会,由于本校高层与我亲缘关系,有幸获得了在校内的图书馆来往的权限,而馆内陈列的大堆国内外名作使我第一次领略了百家文学风采的机会,包括类似戴望舒、毛泽东语录、胡适集等一些冷门作品都一一拜读过。而市面常见的茶花女、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穆斯林葬礼、废都、平凡的世界等等更是不在话下。

自然,对余华、贾平凹、莫言等作品与国外名作有些许不同感受和见解。谈起百年孤独的读后感,不得不提另一本描写情爱心理小说名作《红字》,如果将百年分拆,红字这部作品恰好是百年孤独内核的另一种形象化展示。

通俗的讲,百年这部其实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完全是两面,这两面无论那一面,都能吊打很多同类作品,当两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后,放眼天下,很难否认它面临着一种独孤求败的局面。第一面是她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故事情节的描述均堪称开山之力;另一面在于它至始至终都以围绕人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和质疑,以及人性心理面的罪与恶,善与真之间的挣扎捭阖,这一面似乎很少有读者发掘出来,或者说不少数读者本就是,似乎看的透但往往说不清,当经过少数精英者的引导后,以此渐渐形成文学史上一座至圣的丰碑,于是,不明就里的大众便慨叹:噢!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紧接着人云亦云,全都跟风赞美起来,我想,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

我曾经以为,看小说这件事,完全是为了追求人的精神愉悦而应运降生,也许跟我们生活中的催化媒介无二,不管书中情节故事多么悲天悯人还是被其中引人发省的说教佩服的五体涂地,目的无外如是。

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便渐渐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感悟,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之所以会从远古的甲骨文演变成后来的诗词歌赋,再到近现代以白话小说形式来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引申为:我们人类一直在围绕人性精神与心理两方面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质疑。

红字这部作品便是最具有纯粹的直观感悟,全篇从一开始就让读者从内心上对女主与牧师通奸后一系列坚贞不屈做法感到难以定夺,以至于陷入迷宫般的思想泥沼中,随后又在作者深度推演的象征手法中,让读者完全代入其中,渐渐对这段不被世俗认可的恋爱有了重新定义,继而公开化的进行逐步修炼和升华。通篇读罢,作者霍桑那种公开同理,适可而止的笔法,除了能让读者产生深刻共情,难能可贵的让读者没有失去本真,即对该书所要表达的始终保持着一种公正态度,到底是该赞美爱还是该贬低罚?爱情最终的样子到底是一种无谓的浪漫坚守还是一枚刻在脸上的血红A字?看似没有结论,但读者心中都有了答案。

我想,正是如此,才是这部心理小说的伟大之处,一切只是为了心理胶着的过程而发起,别管是主角还是旁观者们,正如道家所言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一切的努力与付出,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结果,也不是为了迎合大家期望的标准答案,直面这个过程就已经够了,仅此而已。

所以,再回头看加西亚百年孤独和莫言,贾平凹两类作品的区别,便渐渐拨云见雾。

一言以蔽之,百年在塑造布恩迪亚家族整个兴衰磨难史的通篇中,随着我们不断的细思,不得不沉迷其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告诫和警示,以及那些字里行间的糟粕表面下仍涓涓细流着的看似千篇一律又极具典型的个人命运悲歌;甚至,作者在每个角色的背后都不遗余力的外放出人性孤独原罪下的反思与感慨,让人有种如云端的质疑以及落地般的顿悟,噢,原来如此,原来是这样,原来人的一生孤独也可以如此神奇且富有哲思感。

而后者呢,客观讲,贾平凹的废都和莫言的丰乳肥臀,甚至是陈忠实的白鹿原,通篇的思想和描述轨迹其实也是循着百年一样的方向去努力丰满,但却忘了一点,没有做到文学艺术上的适可而止。

以余华的兄弟为例,开篇以大书特书的方式引出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去露天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淹死这一桥段,实在让人诟病。随后又为其母与他人结合引出异性兄弟的来由,再以光头也有同样秉性来衬托故事开局的荒诞与悲悯性,紧接着李光头为了彰显爱情,做医院结扎;为了显示兄弟两人命运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和阴差阳错的反转,将喜欢的女人腾挪为兄弟的老婆;宋钢下岗、售卖处女膜,增大丸、选处女大赛、丰胸等,沧海桑田再回头,李光头竟然还是搞了兄弟老婆…,这一系列诡谲到理所当然的下三路故事情节,本身就具有难以启齿的槽点,就算是以现实参照,可这是文学艺术领域不是史家纪实之作,每一件事拿出来,有必要那么的令人不喜和恶心吗?难道写这部书就为了隐喻文化大革命的黑暗人性吗?优秀的一面呢?李光头可爱的一面呢?

我想,这或许就是废都,兄弟等全都在国外获得大奖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其作品本身就具有难以洗脱罪名的“优秀”劣迹。

由此例不得不去分析,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四字成语东施效颦或许更加贴切,继而形似神不似也无不妥。不管是其描写的画面和故事多么具有现实警醒意义,却都表达过于落地,过分的夸大其故事的严谨性,说白了,没有以人为本,以本看面。好听点说,叫用力过猛,没有适可而止,难听点,不得不认为这几位作者在写这些书之初,思想上,目的性,或许并非是传递大众公正价值观的,而是奔着出奇制胜、哗众取宠的法则,宁愿尽全力去掩饰根子上的不正,也不愿去维护人性本身的发展轨迹,后果就是,通篇读完,即便想要佩服和赞美,也因故事带来的强烈阴暗色彩,竟与现实同理身心一对比,反而有些脱离实际的膈应。

读者为了分辨它,只能跟着一起睁一只闭一只眼去和稀泥,而这个和稀泥便是作者暴力污化的一种原罪,就像一棵树,自然界让有些树生来长的很美,也让有些树很丑,但跳开这个圈子,请问,谁赋予了这些丑与美的定义?对,是人类,而百年恰恰将美和丑都公正的去展示给世人,让读者只探索丑与美的真实感悟,并无须刻意去传递作者自己的定义:美就是笔直的,丑就是奇形怪状的。

但后者们,在小说里却无形植入了这种美与丑的刻板定义,即那些腐败固化的、阴险狡诈的、无恶不作的、猥琐卑贱的载体,都是用来衬托少数那些善良美好的、坚贞不屈的、忍辱负重的形象,这样看似使书中不同角色更加变得立体和典型,却从根子上混沌了读者的感官;一言以蔽之,你就是个说书的,为何要违背小说里人性自然的发展规律?他们难道就只是你的一只提线木偶?坏人就没有好的一面?

因此,我觉得不管那棵丑的树多么令读者不喜,作为作家们也应尽力以客观的角度去感知和展示它,以及从它的丑中寻找对于美的反思和感悟。相反,不管那棵美的树多么令作家们欢心,也不能一起沉迷,应从美中探索读者对丑的公正认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