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理想国读后感看这里!影评|《读书的力量》2 / 中国儒道与希腊三贤

2020 0803

《读书的力量》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看完第2集《精神底色》后,用了3天整理了这个官方笔记本。

《读书的力量》第二集《精神底色》,在这一集中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孔子、孟子和老子,他们的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占有着重要位置,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希腊三贤,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整个西方。


孔子

01 孔子

孔子,字仲尼(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后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孔子生前有弟子3000人,最得意的门生也有50余人。孔子生前没有著书,但他的言行为跟随、热爱他的弟子们及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整理编纂而成《论语》。

《论语》全书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是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义、礼、智、信。孔子说的“仁”,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说的“礼”,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权 力 机构及政 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并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统治阶层的思想根基。

在孔子百年之后,又有一位思想家冉冉升起,他就是孟子。


孟子

02孟子

孟子,孟轲,名轲,字子舆,(前372年至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司马迁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就是说本传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子、荀子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作者站在总结百家思想的高度,着重强调了孟子是直接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品格。

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在中国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几乎是同一时期,在古希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苏格拉底。之后又有了苏格拉底和他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并称为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及文化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

03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年轻时为了追求荣誉和责任,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是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他的任务就是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不断的追问式谈话,将问题引向对本质的探究。这对于后世西方人的教育方式和科学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自知其无知。”他认为,我没有任何智慧,所以我要提出问题。他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太阳,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你的提问让太阳升起来。

在苏格拉底看来,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助产师,就是帮助别人让人心灵中的生命诞生出来的那个人。这种教育理念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启发和诱导。

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处以不公正的判决,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等罪名判处其死刑。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恐惧和悲哀,他的朋友和学生设法帮他越狱,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判决,拒绝逃亡。在他看来,守法就是正义,逃离雅典,等于是在践踏雅典的法律。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他的命运同雅典又密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谢了他的贡献,但最终还是成全了他的哲学。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生命未完成的部分,死亡恰恰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结局。最后他饮下毒槿汁而死,用自己的生命参与奠定了西方法治文明最早的基础。

有关苏格拉底的故事完全靠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述才得以流传后世,乃至影响整个世界。在苏格拉底众多追随者中有一位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的青年,他就是日后的柏拉图。


柏拉图

04 柏拉图

柏拉图,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因为他身材魁梧强壮,所以人们称他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柏拉图是“宽阔”的意思。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他原想继承家族传统,打算继续从政,一次与苏格拉底的谈话,让他彻底改变了初衷,从此他跟随苏格拉底做了一名学者。

柏拉图不仅限于哲学,而是从国家政体到艺术、诗歌,他都有所涉猎,并取得广泛的成就。他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数学家。

柏拉图写下了许多有关哲学的《对话录》,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撰写《对话录》的主要角色,至于《对话录》中有多少是苏格拉底的原意,又有多少是柏拉图自己的意见,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由于苏格拉底自己从没有写下任何著作,这个问题常常被称为“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的死刑,对柏拉图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对话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柏拉图在许多对话中都曾明确或间接地提到了这场审判,或提起这场审判中的情节。

中世纪的哲学家最初并没有接触柏拉图著作的通道,也很少有人懂得原著希腊文。柏拉图的原始著作在西方文明中遗失了上千年,直到君士坦丁堡沦陷前一世纪被人从城里带了出来。中世纪学者通过拉丁文的翻译版本研读柏拉图的著作。当时这些拉丁文译本是译自阿拉伯学者,阿拉伯学者不只翻译古希腊的著作,同时也撰写了许多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原著的评论和注解。这时亚里士多德的名声超过了柏拉图。

到了文艺复兴,西方世界对于古典文明的关注与兴趣开始复苏,柏拉图的哲学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人们将柏拉图的哲学视为艺术和科学进步的基础。到了十九世纪,柏拉图的名声再度鹊起。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学生亚里士多德接过了希腊文明的火种,并继续传承下去。


亚里士多德

05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于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他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

亚里士多德有一部著作《工具论》,他在书讲述了如何构建命题、如何进行肯定和否定的陈述、如何进行演绎推理、如何进行科学证明、如何进行辩证推理、如何辨认和避免逻辑谬误等。这是整个人类史上最早的一部逻辑学著作。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当中,他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脉相承,他们师徒三人,被人们称为希腊三贤。他们所著的《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等伟大书籍,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他们三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非凡贡献,影响着世界范围内文明的发展方向。

如果没有学生和门徒的记录,曾经的思想巨人,他们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思想及人格,或许会昙花一现,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夜之中。

在中国,除了孔子、孟子这样的儒家大师外,还有一位伟大的智者,他就是老子。


老子

06 老子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道德经》。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德经》只有5000余字,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它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的准则,包含了治国安邦的大智慧。《道德经》是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它巨大的生命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甚至是西方人。

《道德经》在西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康德、尼采、爱因斯坦、海德格尔等都是这本书的拥趸者。托尔斯泰曾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归功于阅读《道德经》。李根在1988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的原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时间引得美国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道德经》。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1000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中国,如果说《论语》是教人如何“善”,善良仁义,这是做人的动力系统,而《道德经》则是教人如何“真”,真实坦然,是做人的救赎系统,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道德经》为首的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源头,二者刚柔并济,共同描绘着世世代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于进退之间步履从容,成败之间面色坦然。

中国儒道与希腊三贤他们的思想,正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底色。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