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心理活动描写看这里!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观察行为背后原因,让心理活动描写有章可循

作品创作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因为好的作品离不开人物角色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除了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获得这些素材,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补充创作素材。原因有二:一是创作者观察的生活现象,往往停留在现象外在表现,如果让细节刻画地更生动,需要了解某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二是学习心理学,能够让创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物内心活动原理,从而设计并创作出纷繁复杂的人性心理。

《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约翰·华生,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行为心理学是什么,一些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

行为心理学是什么?

行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行为背后心理原因的学科,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

行为心理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还有霍尔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是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班杜拉等。

01 了解忌妒心理背后的原因,让人物鲜活得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人们的行为很多是与忌妒有关的,比如说,婚姻关系中的矛盾源于忌妒,出现一些抢夺他人财物或者谋害他人性命的行为,也很多处于忌妒心理。那么忌妒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之所以出现忌妒心理,是有那些能引起我们产生爱的条件的人。这个不难理解,一个人之所以忌妒,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爱的连结。

忌妒心理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是运用较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多哀怨情仇来自于忌妒。当然,生活中的忌妒现象也很常见,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一句话说得一点不假。

例如,很多婚姻关系出现裂痕,根源在于忌妒心理造成。运用到创作之中,可以是这样。

描写一对夫妻,男方的妻子比较年轻漂亮,男方的个性特征是自尊心强,并忌妒心较强。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由于妻子做销售类的工作,经常出外应酬,避免不了与其他男性接触。如果男方发现妻子与其他男人接触密切,就会不自然地出现忌妒心理,然后与妻子发生矛盾。

当男方出现忌妒心理时,产生忌妒行为一般是:拒绝和妻子谈话,并且行为上牙关紧闭,眼睛眯起,颌骨“发硬”,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个忌妒的行为表现,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做表情细节描写。

一个作品中,创作者可以把忌妒心理描写得唯妙唯俏,所刻画的人物深入读者或观众心理。我们见过很多作品中的负面人物,他们因忌妒生恨,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坏男女主角的关系,而被读者或观众恨之入骨,甚至出演影视剧的负面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群起而攻之”,这都是创作者善于观察人们心理活动,善于刻画描写的缘故。

02 人格心理学揭示最真实的人格魅力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格形成不是天赋和遗传,是后天通过塑造而来。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是怎么样的,只能通过观察他在日常复杂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一个人的衣着可以反映出他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他是否有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看他穿的衣服是否干净整洁就能做出初步判断。但要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我们需要对其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的了解。

例如我们要塑造一个在读者心目中有正面意义的主角,大多数叙述的角度是从他小时候开始。他小时候所出生的环境,成长的环境,身边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以及长大后生活的周围环境,都是描写这个角色不可少的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描写,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或观众脑海中变得鲜明起来,人格特质树立起来,并且个性非常鲜明。后续主角做什么事情,出现哪些情绪和行为,都会得到读者或观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读者或观众是看着主角成长起来的,了解他的经历,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所以做出的行为也会得到理解。

例如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张译饰演的主角鸡毛,大名陈江河,观众了解他的为人。聪明,有经商头脑,正直,朴实等这些人格特征,是从他的出生及从小到大的作为而了解到的。

陈江河是被陈金水挑着担子鸡毛换糖的路上,从雪地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是个孤儿,他小时候离家讨过饭要过饭,对做生意有特别的天赋。他之所以有超出常人的经商头脑,是受到收养他的金水叔的深刻影响,他懂得鸡毛换糖的生意经,懂得做生意举一反三。

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如何树立一个人的典型人格特征,并让他彰显人格魅力,可以从他成长过程中的细节行为及心理活动入手。

03 行为心理学中的人性分析:人性的弱点,是作品创作要刻画的深刻主题

华生说,人性有很多弱点,事实上,一个人对人类生活观察得越为密切,就会越深刻认为,看来最有实力的东西,往往正是一个人的主要弱点。

很多人性弱点背后的成因,其中一种原因是源自成长的环境,虽然原生家庭问题占据重要原因,但也是可以解决的。即是对于儿童时期的习惯,我们要每年抛弃一些,比如到4岁时父母就应帮助孩子放弃3岁婴儿般的话语,个人习惯必须改变。

以此类推,如果每一个成长阶段不改变上一个阶段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例说明。

一个母亲对孩子从小溺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儿子想要结婚就比较困难,因为儿子自己做出的选择或决定都需要征求母亲的意见。等到儿子好不容易结婚,家庭矛盾就开始了,因为在儿子的潜意识里,他有两个妻子: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妈宝男”典型表现。

如果儿子想要和正常人一样思考和做决定,他必须抛弃从小依赖母亲的习惯。

人性的弱点都是有一定的原因造成,这在我们作品的创作中运用也较多。作品中人物形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即是好人也是坏人。在很多创作者的写作意识里,其实既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坏人”的角色,他们不是无缘无故的坏,他们的生活环境或所经历的事情影响了他们后天的心理活动。

尤其是近几年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里,没有纯粹的坏人,坏人的角色往往得到读者或观众的同情,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出人性的弱点,并告诉读者或观众,坏人变坏的过程,或是因为不受重视,或是受到欺负心理遭受打击,或是因为爱的太深无法自拔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坏人角色,而我们需要学习的创作点就是这个。如何塑造人性的弱点,如何将他们的心理活动真实的鲜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甄嬛传》中华妃的角色,让观众即痛恨又心疼她,我们知道她心狠手辣背后的原因是,华妃深爱着皇上,最大的心愿是为心爱的人生一个孩子,但皇上伤了她的心,让她一生不能再孕,所以她才变成如此狠辣的角色。

我们甚至可怜“华妃”这个人物,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在作品中的塑造例子。好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够深入人心,并感动读者或观众,甚而产生一些生活的启示作用。

我们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写出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启迪读者,并引导读者能够通过自我反省,让世间充满怜悯和爱意。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