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刘备吃人
胡宝林大师有很棒的相声《歪批三国》,其中一个叫“三妻”,刘安在相声轻松的氛围中杀死了妻子,但仔细想想,这是当时时代下一个残酷的事实。
住在小沛的刘备过着自己的日子,却遭到吕布的大举进攻,抵挡不住吕布的强势,情势危急之下,刘备抛家弃子,单身匹马逃了出来,准备投降曹操,奔许都而去。一路上饿着肚子,找不到吃的,无意之下发现了一户人家,乃是猎户刘安。刘备习惯性的自报家门,刘安得知是刘皇叔大驾光临,兴奋不已,准备盛情款待,但却发现家中已经没有野味了,于是一时下定决心把自己的老婆杀了,供刘备填饱了肚子,刘安告诉刘备这是狼肉,刘备才大吃一顿。
早上出门临去的时候,去后院牵马,才发现一妇人被杀害于厨房内,此时刘备才知道昨晚吃的是刘安妻子的肉。
刘备看着眼前的刘安,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书中写到:
不胜感激,洒泪上马。
刘皇叔道谢相别,在半路上遇到的曹操,听闻刘安杀妻供食刘备,便派人给刘安送了一百两黄金。
这是《三国演义》第十九回的记载。
从文中可以看出,身为当事人的刘备,根本不觉得刘安杀妻供食的事情是错误的,反而对刘安的这种行为表示感激,感动的流下来眼泪。如果刘安供给刘备的是他打的猎物,刘备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得人一饭之恩,自当是感激不尽,泪流满面,合乎情理。但是刘安供给刘备的是自己老婆的肉,虽然刘备当时并不知情,但知道以后并没有怪罪刘安,反而是感激不尽、流泪满面。其实此时,不管刘备吃的是什么肉,结果都是对刘安感激不尽。
整部《三国演义》塑造的是刘备的仁义的形象,在当下看来,刘备吃人肉这种行为完全不像是一个仁义的人该有的行为,但是作者却偏偏这么写了出来。刘安杀妻这件事史书没有记载,显然是《三国演义》杜撰的,一个猎户的家中,偏偏在刘备投诉的夜晚就没有了肉,这难道不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吗?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但是如果此时用一个普通的野味招待了刘备,那增加这一段故事就显得毫无意义,苍白无力,变成了纯粹为凑字数,但作者这么写,显然是要告诉读者一些深层的东西。
假如不考虑作者故意安排吃人肉的故事来吸人眼球以外,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刘安把自己的老婆杀了,来招待刘备。从刘安的角度考虑,刘安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非一般人所能舍得,也就是说刘安并非是一个常人,把大家都不可能舍得的东西拿来招待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需要很大的“善心”,人是自私的,但是刘安却是这么的大方,大方的以致于如此的残忍。而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刘安,何以如此大方的将自己的老婆杀了来招待刘备呢?从书中看出是刘安听了刘备的大名,准备好好招待一下,却发现没有肉了,才出此下策,所以从反面说明了刘备的仁义和爱民之举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认可,刘备盛名在外,所以作者是想通过一个普通百姓刘安,来塑造一个仁义的刘备形象,只是用这种残忍和恐怖的场面来表达,在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经常提到“仁义”,仁,爱人;义,宜也。最简单的仁义却被后世赋予了无数高层的理想要求,做到爱人和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做到了仁义。而刘备对刘安的感激假如可以算作“仁”的话,那么刘备吃了刘安老婆的肉,岂不是过于残忍?
第二,刘备吃了人肉并没有觉得奇怪,曹操听了这件事也没有觉得奇怪,文中还有一个刘备随行的孙乾,只是刘备投宿刘安家的时候孙乾消失了,刘备遇到曹操的时候,孙乾又出来了,不管孙乾是跟着刘备一起吃了刘安老婆的肉,还是孙乾中间跑了,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也没有写明孙乾对刘安杀妻和刘备吃人肉这件事情的态度,反而是孙乾给刘安送的黄金百两,因此可见在当时人眼中吃人肉是很普遍的事情,貌似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冬十月,太祖至东阿。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程昱传》做注的时候引用了《魏晋世语》: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裴松之再给《三国志·先主传》做注的时候引用了《英雄记》: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
史书中存在这些记载,人吃人肉的现象时有发生,刘备在攻打广陵的时候,发生过吃人肉的现象,程昱竟然在给曹操的军粮中加入了人肉干。所以在当时,吃人肉确实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曹操的《蒿里行》有这么两句: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可见由于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苦难,老百姓缺乏生活的基本物资,没有一个安定的条件来进行生产和劳作,又加之连年的战争,军队补给经常出现问题,最简单最方便就是吃人肉了,所以吃人肉成为了当时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三国演义》写刘备吃人肉其实映射的是当时的残酷事实,并不是刘备的个人问题,是社会的严重问题,写在小说中,就有了刘安杀妻,供食刘备的故事。
二、关羽显圣
《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七回写到,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的来到了荆门州当阳县的一座山上,这座山叫做玉泉山,恰巧山上有一个老和尚,正是关羽当年过汜水关的时候,帮助关羽解围的普净和尚,只因为他云游天下,来到此地,在玉泉山上参禅悟道。当天夜里,月白风清,三更过后,在庵中打坐的普净和尚听到了天空中有人大叫:“还我头来!”
普净抬头一看正是关羽,手提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左边关平,右边周仓,落在了玉泉山顶上。一番寒暄以后,关羽落下云头,请求普净和尚指点迷津。
书中记载是:
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后来便是关羽的阴魂向吕蒙索命,在酒席上附身于吕蒙,惊吓孙权。
这是书中的记载。
这段故事是关羽死后的一段小故事,整体看来确实有点迷信的意味在其中。作为一员武将的关羽,自是生死各有天命,但他却偏偏跟书中那么多的武将不一样,死不甘心,一方面来“找头”,一方面来“索命”,这显然是关羽心中不服气,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死了,死的太突然,死的太窝囊。
其实并不是关羽自己心中不服气,而是故事的原创者心中不服气,最早创作这段故事的人,除了以这种怪力乱神来吸人眼球以外,更多的还是心中不甘心关羽就这样死掉了,作为一代忠义的化身,成为后世历代所推崇和祭祀的关老爷,怎会死在江东鼠辈的手中,死的这么蹊跷,死的这么窝囊。编写这段故事的作者不管是宋朝市井的说书人,还是后代戏曲作家,更或者是罗贯中的原创,都是作者对关羽之死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不忍,如此忠义之人,岂可死后没有一点点神奇的故事,这怎么能成为一代武神?
其实就是后人对名人的一种推崇和赞扬的感情,将关羽神化,编造出许多传奇古怪的故事,加深后世大众对这类人物的崇拜,以这种夸张、传奇的故事,不仅吸引更多的人相信,而且会加重人物的神秘性,为人物的神化打造良好的理论依据。
从关羽死后出场的形象来看,大体已经符合后世一般关羽的形象,手中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左边关平,右侧周仓,后世的塑像、绘画几乎都有这样的形象,当然也有不骑马的形象。而书中就出现了骑马的形象,关羽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是在北宋以后,书中显然是对后世关羽形象的提前加入,以如此神奇的故事烘托关羽的死是不平凡的,关羽死后成神了,这也是关羽逐渐被神化以后的崇拜文化的一种展现。
对于吕蒙的死,显然是作者对间接杀死关羽凶手的直接性报复,以这种迷信式的方法报复这个害死关羽的凶手,在令读者大快人心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聆听或阅读这段故事,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营销方法。偏偏历史上的吕蒙就是在关羽死后积劳成疾,病死的,所以这正好让小说家钻了空子。
其实书中比较耐人寻味倒是普净的那一番话,关羽找自己的头,普净以因果报应的观念,使得关羽感化而皈依,佛家的观念认为今日果,必有前日因,所以关羽的死其实是由于自己曾经杀人太多,自己今日也被人杀,所以不必执着于过往,正是因为自己被吕蒙所杀,才偿还了昔日杀颜良文丑等人所种下的业,因此放下了枷锁,才能成为神。所以听了普净的因果论才让关羽顿悟,感悟皈依,成为了神。
三、张飞怒喝
三国演义中张飞怒喝是出了名的,他在当阳桥一声大叫,吓死了夏侯杰,吓退了曹操的大军,书中专门写了一首诗: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按照现代的研究,声音高于70分贝的时候,人就会出现很难受的现象,感觉到极度的不适,会对神经造成极大的损伤。书中记载: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在张飞巨大的声音下,曹军众人听到轰雷一般的声音,大腿都在颤抖。夏侯杰被吓死以后,罗贯中还不忘补一刀:
黄口竖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因此很多人认为张飞的大叫是因为夏侯杰本身有病,加之长期的疲劳奔波作战,有可能张飞是顺风而呼,通过风的助力,使得张飞声音被放大,夏侯杰就被吓死了。
其实说来,一个人的声音能把一个人吓死,这种事情是不大可能会发生的,这显然还是作者为了加强张飞的勇武形象而特意拉出一个酱油角色,就是因为夏侯杰的死,才能体现出张飞的猛,跟随曹操而来的那么多武将,怎么偏偏夏侯杰被吓死了,因为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还没到死的时候,吓死小兵也没啥用,所以拉这么一个出场就死的人物,供读者乐一乐以外,重点就突出了张飞的形象。除了夏侯杰自己身体素质不行以外,更大的可能就是作者让他死,因此这显然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通过夏侯杰的死,烘托出张飞的勇猛和威力,以这种夸张的手法,既加重了小说的可阅读性,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张飞的死更是如此,一个人不闭上眼睛能睡着觉吗?
由于人的视网膜是一个传感器,它在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光信号,如果不闭上眼睛,大脑就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怎么能使自己完全进入睡眠呢?现代医学发现,不闭眼睡觉的人一般是眼睛存在问题,有某种疾病导致眼睛难以完全合上,所以当时的张飞可能已经是处于某种疾病比较严重的时期了,所以才会在睡眠中不知不觉的被人轻易杀害了。
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喜欢采取这种比较夸张式的、神奇式的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不管是刘备吃人、关羽显圣,还是张飞怒喝,以及张飞睡觉睁眼,都有极大的夸张成分在里面,目的当然是以一种神奇式的猎奇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方面更是对实际时代情况的一种反映,所以一部《三国演义》细细品来,其中深意许许多多,值得深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