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新闻
"我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1988年来到中国."目前,华科林(Corinne Richeux Hua)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8年。
因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华柯林1986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中文。彼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鲜少,大学的学习给了她来中国交换的机会。“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8年,我去了我家乡唐克斯特 (Doncaster)的友好城市辽宁丹东。那个时候我同学去中国交换都是去台北,而我去了一个经济没有那么发达的北方城市。”
华柯林回忆起在丹东的三个月,整个城市只有她一个外国人,国际长途电话也很贵,所以她那三个月只有通过书信和家人联系。“但是我很喜欢这段经历,你能看见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我也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有一些到现在我们都保持很好的联系。”
再后来华柯林还去了北京以及中国其他一些城市,直到遇到了在剑桥做访问学者的上海男友,也是她现在的先生,这段关系促使了她1993年正式来到上海定居。
刚来上海的华柯林就职于普华永道(那时候普华和永道还没合并),从事了8年人力资源的岗位,帮助普华永道从0到1建立起招聘系统。可以预见,继续走下去,这是一条不错的事业发展道路。
“但是我一直不喜欢在企业工作,我从小就希望能做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 华柯林解释了她离职的原因,“刚来中国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选择,工作几年后,虽然也不能说富有,但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选择,包括我先生也很支撑我去做慈善。”
于是,一直热心公益的华柯林于2006年在上海创办了非营利机构铺路石,致力于改善中国弱势儿童的教育和基本福利。
教育是华柯林一直关注的领域。“我认为教育非常重要,现在世界上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又或者说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的,而中国人又对教育格外重视。”
铺路石成立之初,通过对上海闵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以及其他省份乡村小学的考察,华柯林发现,这些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方,校方都需要英语老师。于是,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口语教育成为了铺路石的第一块石头。
“中国的中考高考都需要考英语,所以英语教学首先能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对他们未来就业也有帮助,所以我们从这点切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志愿者打开了他们的眼界,看到了多元的世界。”
铺路石的很多志愿者是外国人,对于很多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和外教接触,这些外国老师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是很大的。学生们从第一次见到外教的羞涩,到一学期后的大方打招呼,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铺路石去过的很多学校。
通过后来的调查华柯林还发现,孩子们通过课程变得更加自信了,而这份自信能帮助他们迎接未知世界的挑战。孩子们的改变,也正是一直牵引着华柯林投身慈善的动力。
持续运营一家非营利机构并非易事,当被问到是否想过放弃时,华柯林立刻回答——没有!“我们确实有很多困难,主要是资金困难,但是我们的志愿者、员工、以及捐助人他们对这件事的热情一直在激励我继续做下去,而且这也是我想做的事。”
目前,除了外语教学,铺路石还发展了青年教师培训、关爱学生眼部健康的爱眼项目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电脑和网络资源能力的数字素养等不同项目。铺路石官网显示,这些项目每年能惠及10,000-15,000名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每周上课。
作为曾经在企业工作,后出来创立非营利机构的女性,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华柯林也谈了谈性别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我认为性别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我认可自己,虽然在某些地方,仅仅因为身为男性去领导一件事就容易受到重视,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怎么定义自己。”
华柯林注意到目前一些年轻人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得比较压抑。“我是幸运的,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最后做了。如果你现在的条件不允许,你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到适合的时机再去把握机会。”
对于未来,华柯林希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增加不同文化间的理解。这并不容易,但或许可以用她对勇敢的理解去解释:“走出舒适区,去挑战。”
责任编辑:王潇雨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