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江门基础教育信息网看这里!昔日隐蔽驻地 今朝教育基地

顺天里144号是中共四邑地位、中共五邑地位和中共新会县委驻地旧址。

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摄

从江南街道建联社区党建文化广场出发,走过几条曲折的小路,远远就可以看到一栋单层砖木结构的青砖屋,顺天里144号便坐落于此。

顺天里144号是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中共新会县委驻地旧址,是我党我军卓越的“红管家”、新中国首任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同志当年在江门开展秘密革命斗争的地方。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进行大屠杀。时任中共四邑地委书记兼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的叶季壮,将中共四邑地委和新会县委机关转移到江门滘头乡顺天里144号赵廷谦、赵廷耀兄弟家中进行隐蔽,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悬红通缉的危险,在这里继续领导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如今,一度沉寂的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人群。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诉说着昔日事迹,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通讯员 赖庚谷 华莹

出版进步报刊传播革命思想

屋内青砖砌墙,瓦片盖顶,前带天井,侧有后廊,顺天里144号处处都体现着岭南建筑独有的特色。

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永豪告诉笔者,该旧址建于民国初期,是滘头乡贤、《四邑平报》经营者赵氏兄弟的故居,房屋面积约140平方米,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

《四邑平报》于1914年创刊,由滘头顺天里144号赵家长子赵廷献(又名赵慕韩)担任总司理,社址设在江门竹椅街7号,报纸内容以社会新闻为主。同年,赵家三子赵廷谦从广东省立法政学堂毕业,回到家乡帮助大哥打理、经营《四邑平报》。

1917年,赵廷谦邀请他在法政学堂就读时的同班同学、志同道合的叶季壮前来江门工作,在《四邑平报》担任记者、编辑,协助赵家兄弟办报。此后,叶季壮多次以“兢天”为笔名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23年,《四邑平报》进行改组,推选叶季壮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叶季壮充分利用《四邑平报》这块舆论阵地,跟随革命潮流,不断刊登各地工农运动的消息,宣传革命的道理,分析时局和形势,反映劳苦大众的心声和要求,使《四邑平报》成为了进步报刊。

1925年11月,叶季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底,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江门支部正式成立,叶季壮担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我党加强了对《四邑平报》的领导。该报经常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社会黑暗,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工农运动的种种行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日渐成为党的喉舌。

1927年1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在江门正式建立了中共四邑地委,书记叶季壮,同时成立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由叶季壮兼任。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白色恐怖下,五邑地区中共地方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叶季壮将中共四邑地委和新会县委机关转移到顺天里144号进行隐蔽。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悬红通缉的危险,在这里继续领导江门的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同年5月初,中共广东区委将鹤山县重新划回五邑地区,同时将中共四邑地委改称中共五邑地委,管辖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5县,叶季壮仍为地委书记。

1927年6月,五邑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第二次反共“清党”行动,中共五邑地方组织及共产党人的处境变得更加险恶。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避免更大的损失,六七月间,叶季壮在赵氏兄弟的协助下,将中共五邑地委和新会县委的领导机关,转移到澳门新桥。1928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鉴于叶季壮在江会地区已暴露身份,处境危险,决定将其调离,安排到别地工作。至此,叶季壮结束了在江门的革命活动。

修旧如旧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一左一右两个展厅十分醒目。其中,一边展厅详细地记录了五邑报刊文化与《四邑平报》的故事,另一边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叶季壮在江门开展革命活动的情景。

赵碧珍是赵廷献的女儿,幼时曾经在顺天里144号生活,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忆尤深。她抚摸着大厅的青砖,看着修葺一新的房间、重新油漆的房梁,一时感慨万分:“我自从初中毕业后便离家求学,此后故居一度荒废。没想到经过修葺后,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

林永豪介绍,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原建筑面积144.94平方米,但经过漫长岁月风吹雨打,不少地方都需要修葺。“为了打造江海区首个红色教育基地,我们通过修旧如旧,把这里全面翻新。”

2019年11月,重新修缮后的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正式对外开放。展陈面积现为106平方米,主要陈列叶季壮在江门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展、《四邑平报》的创办及发展史展览。“遗址正常对外开放后,至目前先后接待超200批、近万人次参观学习,并于2020年8月被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江海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展厅每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仿佛诉说了一段峥嵘岁月,也唤醒了赵碧珍旧时的记忆。她常听家中长辈提起,在长期的交往与合作中,叶季壮的革命事业获得了赵氏家人的大力支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遗址的天井旁,一个狭窄的小柴房通过仿真实景,再现了叶季壮当年躲避国民党追捕的影像。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提起叶季壮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赵碧珍说,有一次,国民党兵前来顺天里144号搜捕叶季壮。为了躲避追捕,他隐蔽在这间小柴房的禾草堆里。面对国民党士兵的咄咄逼问,赵氏家人沉着应对,谎称叶季壮从没有到过这里。“国民党兵用刺刀对着高耸的禾草堆随意捅刺了一番就离开了,叶季壮随后得以安全离去。”

如今,赵碧珍时常都会带亲朋过来参观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向他们展示自己珍藏的《四邑平报》,介绍先辈当初出版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的事迹。“说起长辈的故事,我至今都倍感自豪。有了这个红色教育基地,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依托革命遗址塑造红色印记

春日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江南街道建联社区党建文化广场。在广场的大榕树下,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坐在长凳上话家常。

“原来的建星公园由于长期无人打理,周边杂草丛生,滋生了不少蚊虫。”建联社区的一名村民告诉笔者,经过一番改造后,摇身一变为党建文化广场,环境焕然一新,村里不少老人都喜欢到这里打发时间。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江海区除了对顺天里144号革命遗址修旧如旧进行保护外,还在原有建星公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通过绿化、美化,增加红色元素,打造以党建文化为主题,集传播先进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居民群众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公园。

“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江海英贤楷模展示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榕树下的讲堂’三部分组成。”林永豪介绍。其中,“榕树下的讲堂”是江海区江南街道党校的户外课堂。“这个教学点的优势是非常接地气,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讲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普法、科普知识。”

在广场的另一端,江海英贤楷模展示区尤其引人注目。整体的展板一字排开,广东工人运动领袖张瑞成、中国海员工人运动领袖陈权、爱国开明绅士陈照薇、抗日英雄陈冠时、抗日巾帼英雄陈笑影、孤胆英雄陈德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邓文钊、外海交通站站长陈占勤8位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广泛宣传。

“依托江海区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我们充分挖掘江海区红色资源,并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整治绿化,让后人可以更好地缅怀革命前辈、传承革命精神。”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天里144号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是江海区深挖红色资源的重大举措。

接下来,江海区将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以此为新起点,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继续挖掘、完善史料,培养讲解队伍,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江海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独属于江海的红色印记。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