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上海考试院网专题之高考临近!上海考试院院长详解新高考评价模式,考生速看!

随着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也加入了“综合评价入学”的入学行列。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开始陆续推广“综合评价录取”改革。

此前,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大学已在上海成功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招生。2017年和2018年,上述九校20多个院校专业组通过这一招生模式,分别录取了2113名学生和2163名学生,成为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亮点。

制度破题:探索更理想的高校录取模式

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面向未来的人才。因此,甄别和筛选与大学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学生是大学办学价值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紧缺,因此国家实行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考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分省招生录取的依据。为满足社会对公平性的要求,高考总分被作为唯一录取标准,并引入平行志愿模式,实行网上录取。

这种高度集约化的招生制度设计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难题,但事实上割裂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的连续性,也剥夺了高校作为学生培养主体应具有的招生自主权。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不仅经济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进步显著。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每年招收700多万新生,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因此,教育已经到了重构培养模式,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时期。

高考综合改革明确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基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俗称“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多元录取机制。

但是,按照目前“两依据一参考”的制度设计,高校招生依然是以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学生自选的三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基本依据,而反映学生三年高中学习、校园生活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仅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在高考招生这样敏感的领域,一般意义上的“参考”很难有实质性的价值。

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招生录取,主要的考查标准就是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已有的学习能力,但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其他因素,诸如学生的身体、心理、知识结构、爱好特长以及社会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更多内容无法体现在分数中,这就需要通过申请材料、甚至辅以面试加以全面评判。

我国过去统一高考的招生录取制度,在一些专家看来是以“冷冰冰的分数替代活生生的人”,这种招生模式一直饱受质疑。虽然教育部也推出了保送生、特长生、自主招生选拔等制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终究是曲高和寡,难以复制和推广。

借助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实施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制度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校测面试:既保证招生特色,又捍卫考试公平

基于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对“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有以下这些认识。

首先,这是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模式。试点高校在“综合评价录取”批次安排了20多个院校专业组包含200多个专业(类)的招生计划,且各试点高校的招生计划数都大于等于80人,相比各试点高校在本市投放的招生计划,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超过90%,

同济大学超过50%,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占比在20%至30%,

上海大学占比刚过5%(考虑到上海大学在本地较高的招生量也属正常)。

以这样的招生院校专业组和招生计划安排,显然“综合评价录取”不是个案性质的招生,也不是以特长生为对象的自主招生选拔,而是一个与高考平行志愿录取相对应的普通招生录取,是一个新的招生录取模式。

其次,这是一个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导的招生。在“综合评价录取”的整个进程中,涵盖三年高中生活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反复出现,其中的“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信息在资格初审、校测面试过程中成为高校了解考生并形成面试内容的主要来源。依据纪实报告所记录的信息,结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得到肯定或否定的信息,有助于高校对学生全面、准确的评价。

第三,这是一个以校测面试为特色的招生。在“综合评价录取”的制度设计中,校测面试成绩在最后的成绩合成中占30%,这个比例足可颠覆高考成绩的排位次序,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对习惯通过学生的志愿填报、被动接受投档来录取的高校来说是极大的进步。

第四,确保了高考公平底线不被突破。试点高校均为985或211高校,受到本地考生的追捧,结合普通批次所安排的招生计划,符合校测面试投档条件的考生几乎都能达到试点高校的录取标准,确保录取考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也确保高考的公平底线不被突破。



因材施教:向基础教育传递正确培养理念

招生是培养的第一个环节,理想的招录模式应该与培养相一致。对试点高校来说,“综合评价录取”这一试点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高校的招生与培养理念在招生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天性与禀赋使他们各具特色。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拆分成知识内容与素质能力两大领域。由于对学生的素质能力领域缺少系统性和一致性的认识,学校教育更多以知识内容为主,且被细分为若干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等。由于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对完备,进一步细化为学科知识点并加以呈现,成为不同时期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具体内容。

因此,所谓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就以参加这些学科考试评价的成绩作为依据,而学生同时具备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的素质能力培养则无从体现。这导致对一个学生的整体评价转换为接受学校教育的评价,又具体体现为对学科知识点的评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无论从自然角度还是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个体和整体都具有极高的成长性,但基于学业的评价通常只能反映阶段性的结果,而这往往又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尽管专家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学科中寻找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科学测量方法,希望能够克服评价中简单粗暴的总分排序,以及略显机械的分项指标统计,从而提升评价的综合性及其预测能力。但是,教育是人与人相处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评价方法都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所形成的评价,而这正是高校招生选拔的真谛,又恰恰是现行招生制度的不足之处。

“综合评价录取”招生,通过校测面试以评判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既招收到了符合要求的学生,也向基础教育传递了正确的培养理念,这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如果高校的人才培养都能以此为起点,加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得到显著的提高。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