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看这里!听周国平先生的演讲有感

听了周国平的演讲很有感触

2018/1/23周三战阳多云天气

今天,周国平老师有很好的机会在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共同主办的《开卷有益,阅读引领青春》对话特别会议(整理后的题目为《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全文另发)上看到演讲。

周国平先生的演讲分为五部分:“对‘标准答案’的思考”“语文课的使命”“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读’”“怎么样才算正确的‘写’”“精神成长需要营养”。

我也就这五部分逐一回应一下周国平先生。

周国平先生出了一本书叫做《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该书收集了大概55份语文卷,这些卷子有个共同特点——阅读理解题都选有他的文章。对它的参考答案(实际上也就是标准答案),他写了点评。

由此他很有感慨。他特别讲到一件事:“有一回我朋友的上初中的小孩,他拿出一份考卷,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说周伯伯你自己做做看,我就做了,做完了以后他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兴,因为他得了71分,比我高。”

阅读材料的作者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如一个初中生?命题人是怎样设置“参考答案”的呢?

对此,我想强调一下自己一贯的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的语文课本都难免出现一些瑕疵,更何况一份试卷了,特别是资料泛滥的日子里。有些昧着良心赚钱的书商不尊重命题老师的劳动,拼命压榨,那些命题老师根本无法“慢工出细活”,这样粗制滥造的训练题的“参考答案”靠谱吗?况且那些命题人本来就良莠不齐,不乏沽名钓誉者。所以我一再要求自己的学生尽可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拿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来练习,事半功倍。做题目时要有创造性的阅读与个性化的感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周国平先生认为语文课的使命“一是母语训练,二是培养人文素质”。他说“爱母语就是爱国”,是啊,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亡了,这个民族还存在吗?中国的文化传统保存在那些用母语里、文字里。语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它就是培养一个文化上有根的人。

我认为“爱语文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试问一个连母语中最起码的内容都写不好、读不准、用不对的人,你能说他是爱国者吗?但是如何扭转青少年学外语比学母语更投入的状况呢?个人浅见就是在考试中语文得分要拉开距离,不要让人觉得学与不学区别不大。

但现在的高考改革方案是怎样的呢?英语的分值没有降低,反而还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取最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成绩中,这样可能会激发学英语的热情。为什么语文没有这样的待遇?关键是提高区分度,必须增加语文试题的广度和难度。现在语文试卷里区分度最大的题目是选择题。所以不少一线老师正在研究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确保“硬分打底”。而主观题的得分除非你答题卷上空白、要点有缺失、答题区间出错、审题严重偏差,否则上下真的相差无几。作文更不用说了,你高中三年坚持训练,未必比写擅长写“考场八股文”的人得分高。呜呼!

周国平先生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听说读写,还有两种能力:一个是感受能力,即心灵的感受能力;还有一个是思,即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听说读写”背后的就是“感”和“思”。

为什么语文从来不考听力?也没有口试,甚至连“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都不考查了。就是考查读写,也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网上阅卷,要想在规定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必须增加一线负责任的老师去,哪怕就是多收一点考试费。千万不要趋中求同,而让“西瓜沉下去了,石磙漂起来了”。所以说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

什么是正确的读?周国平先生觉得现在的语文试卷,“把语文定位为一门知识”是错误的,因为语文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许多知识可以默默的领会,慢慢地融化在一个人的本能里。如果逼迫考生去猜那个标准答案是什么,结果只能是阻碍了理解。

他认为一个真实的理解过程,就是心灵的积累和文本的含义互相作用的过程。文本越丰富、心灵的积累越丰富,你理解越丰富,这个理解越成功。他主张写读后感、写书评,因为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来。

要不要教知识?我想肯定是要的。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一定要理解、会运用。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这也就是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由于时间紧、科目多,作业负担重,要想让学生写读后感、写书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一些家长、学校领导也不答应啊。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从早上六点二十进教室,晚上九点五十才放学,一日三餐的时间都很短,周末也集中在校,一个月一次大型考试后才放假,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恨不得都占用一点。如此惶惶不可终日的学生哪里有时间系统地阅读一本名著,安心地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来写读后感和书评?

怎么样算正确的写作?周国平先生强调三点——“诚实”“准确”“简练”。

诚实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准确就是要找到那个准确的词汇和方式来表达。简练就是少废话。写作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

而我们的考场八股文就是要写成“看似一篇好文章”,其实未必是。比如首尾呼应,凤头豹尾,总分总结构,反复出现主旨句,段首中心句,引用名言警句……许多技法,让人眼花缭乱,目的就是要骗取阅卷教师的好感,以便他们在匆忙中打出高分。这样经过系统化训练的学生走进社会能写出什么优质的文章吗?许多著名作家不是靠技法获胜的,而是靠苦难、磨炼打造出来的。

周国平先生特别强调,中学时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要限于课内,应该大量的课外读物。青春期是一个人一辈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精神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是来自书本里面。你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就必须通过阅读,加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面,并且思考、感悟。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版人教社语文必修教材上面附有“名著导读”板块,由于不列入考试范围,又多少老师在课堂上讲,有多少学生在课后看呢?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将会出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会不会扭转这种局面呢?我们拭目以待。

我一直认为成人比成才重要,德才兼备才是最理想的。而在培养成人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偏离了核心呢?如果每节课都是围绕考试得高分来组织的,那还叫语文课吗?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那还叫阅读课吗?

周国平先生的演讲让人汗颜,又让人无奈。“把根留住”,振聋发聩。

盼望着,盼望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的脚步近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