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公众号”即可订阅!
不脱离那个时代,站在超然的位置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可能发现这本书真的很好。
《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书于1925年,正是美国近代史上“狂飙突进”的年代。从时间角度上看,历史把1919年5月1日平息工人骚乱到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这十年,称为美国社会的“爵士时代”。爵士时代时期,国家专注于经济建设,资本积累加剧,当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后,直接表现便是消费意识的增长,大力购买消费品甚至奢侈品,急于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由于爵士时代长达十年的安稳发展,所以人们对这种生活也保持了惯性姿态,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更容易认为这是生活的常态。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传统的伦理标准和社会习俗受到强烈的摇撼和冲击,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青年一代的身上。青年一代所处的环境让他们在信念上开始动摇—过去的苦难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今后的方向却开始迷茫。特别在物质生活已经较为完备的情况下,他们更加无所适从。伴随着物质世界的极度疯狂,年轻人们既排斥这种生活,又无法去改变。因此,在“爵士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精神世界的浮华,思想、精神和观念开始扭曲,但这种浮华经不起推敲,危机也早已埋伏下来。
接着便是二十年代末的经济崩溃,灿烂的“美国梦”土崩瓦解。正如许多人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出现奇迹的时代,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时代。谈完时代背景,再谈菲茨杰拉德本人。这一类穷小子与富家女的恋爱故事中,不得善终的居然是白手起家、痴情致死的男主角盖茨比。这让我们读者有些难以接受。
1925年的美国还正是蒸蒸日上的年代,股市没有崩溃,社会没有动乱,斯大林刚刚握紧权力,希特勒才出版了旷世奇书《我的奋斗》,因此这一个凄美得有点儿凄惨的故事在当时并没有大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反响平平。我不敢说是因为菲茨杰拉德眼光超然,看穿了时下这片繁华仅仅在5年后就会归于破灭;还是单纯因为婚姻失败,自暴自弃地写出了一本发泄之作,但他就是这么命好,一不小心就搭上了时代的滚滚巨轮,不仅没有被碾成粉末,反而凭借着一本小说流芳百世,成为一个讨论美国现当代文学时绕不过去的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贴近时代,我认为有三个词可以很好地概括,就是“迷茫”、“阶级”和“幻灭”。书里所有的角色都很迷茫,没有人知道自己真正在追求什么。汤姆不用说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上层男子的形象,他包养情人,甚至不是因为喜欢她,只为迎合一种庸俗的“时尚”,证明自己是个手头有些闲钱的新时代男人;戴茜,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权衡当下利弊所做出的选择,她的眼光甚至不能放到三天之后去,更别说决定自己的人生;盖茨比算起来是稍微有些理想的,但他也弄不清,自己到底追求的是“爱情”或是“戴茜本人”,最后还为了这点微末“理想”,稀里糊涂地送了命。再说“幻灭”,这也是本书最宏大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无主义。这种情感的流露可能跟菲茨杰拉德本人的经历有关。他出生平平,靠才华和写作赚得钱财,跻身上流社会,赢取白富美。但这些财富和名声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时代的洪流太过瞬息万变,上一秒他还是万人拥戴的畅销书作家,下一秒就变成了不起眼的编剧。这种精神世界的浮华在小说里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所有人都处在一种半醉半醒,似梦非梦的状态,不知道明天会去到哪里,只能在眼下尽情享乐。我们正像爵士时代的美国青年们,怀着过分的自信,充分挥霍着金钱,对生活穷奢极欲,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明天的方向。生活越是富丽堂皇,就越容易让人觉得压抑和空虚,进而迷茫。爵士时代下青年文化中的价值态度,集中体现为“金钱拜物教”和对爱情的追求。在青年脑中,对金钱的重视早已根深蒂固,追求金钱是我们多数青年的共性,而爱情,则是出于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之一扬名立万,谈情说爱,这不是当代青年们所共同追求的吗?《了不起的盖茨比》绝对是一部杰作,因为他不仅写出了一个美国的历史时代,更隐隐约约地暗示了当下,正在你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
最后,想用文章开头中那句话总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或许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对盖茨比这样的人物产生共鸣,他的攀登、他面对的围城、他的失败与伟大。但是,还是要努力逆水行舟,去撞碎玻璃天花板到达彼岸。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