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通过一篇大四学生写的读后感,谈谈如何通过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差异抓住读后感的要点。(威廉莎士比亚,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
进入寒假以后,很多学校老师都会布置一些写日记,写读后感、游记等类似的作文,这也是为了使寒假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一种方法。我相信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在这个假期里多读读书,多充充电,而不浪费宝贵的假期时间。
前几天,我的网授学员中一位四年级的同学将她写的一篇读后感发给了我,希望我来讲评一下,给她一些意见。
先将这篇读后感的第一稿发上来。见下图:
很显然这位同学在写过之后自己先修改了一遍,可是我在读完这篇读后感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同学太想把这个故事完完整整地讲出来,但是又限于篇幅和文字能力,故事的内容呈现的并不完整,甚至是让我读的云里雾里。
我读了几遍,对主要内容,对阿月这个姑娘的形象,还是模模糊糊的。而读后感里最重要的“感”的部分,却少之又少。而且每一段之间的衔接也显得过硬,不够自然。所以,整篇作文读下来,无论是语句上,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问题都很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这篇作文做了更有针对性的讲评,并给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表示希望她能认真思考一下,好好修改。因为,我还是能读出来学生本人还是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这种真实的感觉,一定是要给予鼓励与赞扬的。
第二天,她将修改后的作文发给了我。见下图:
这一次比上一稿明显好了许多。无论是内容的条理性,选取的角度,以及对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都上了一个层次,与上一稿相比,判若两人。真应了那句话: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这一次,从“阿月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和“阿月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姑娘”,两个方面入手,既交代了这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同时加入了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这一次的修改,使这篇读后感,具备了一篇合格读后感的基本条件。
我以前也曾讲过,读后感,最重要的是“感”。 读后感的感,主要指两方面内容,一是浅层的感受,这是感性的,是第一印象,是未经详细思索的;第二是感悟,这是理性的,是多方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无论是情感的升华,还是理论的深化,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是从感受开始,逐渐上升到感悟的。
把自己的感受、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才应该是读后感的核心内容。
而通过这篇读后感前后修改的情况,我们再总结一下,一篇读后感,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一: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不要试图将故事全面的呈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每个人读一本书之后的认 识与理解也是不同的。而一本书包括的思想与情感也是复杂与多面的,所以,不要试图去全面解读一本书,一般的写作者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一篇好的读后感都是“另辟蹊径”和“避重就轻”的杰作。
第二:对主要的内容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从小处入手去写,从表面的感受开始,写出大道理,写出深刻的感悟。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书中的一个小事入手,从人物的一个行为入手,从一句对话入手,只要多思考,这些都是我们读后感的思想来源。
第三: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或是社会现实情况来发感慨,谈感悟。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因为生活经历少,生活主要是黑线着家庭与校园,所以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要多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来写感想、感悟;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因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上思考慢慢成熟与独立,对一些社会现象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那么就可以联系社会生活来讲感想,这也是会让你的读后感变得更深刻。
以上三点,希望同学们牢记,以后再写读后感,甚至是影视作品的观后感时,都要以此为依据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