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无忧考网中考成绩查询看这里!储朝晖|学校主阵地为何失守?“双减”要靠学校提质增效实现

作者 |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主阵地为何失守?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时就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意见》更加明确:“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校外培训机构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标准过度单一,以总分模式招生录取,评价太过于看重分数,按照分数来决定这个孩子应该进什么学校,最终决定孩子进入什么工作岗位。二是学校之间不均衡,差距过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的学校质量不高、效能不高。培训机构的定位与手段决定着它们在提高考分上比体制内学校更高效。如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提高分数的需求就依然存在,培训的需要就依然存在,“双减”必须从教育评价和学校均衡发展两个方面突破,使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走向多元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和招生。学校均衡发展则是要将实现“就近”成为人们择校的主要考虑因素。如果这两个方面没有突破,负担就很难真正持续减下来。一定要把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治本,才能从长久来解决过度培训的问题。

学校主阵地失守客观上是效能比拼的结果,2020年培训机构数量有40多万,同期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其中一些培训机构在全国设有网点,范围大于学校。培训机构职员10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青年人;同时期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1029.49万人,年龄分布在20至60岁之间。学校的教学相对全面,培训机构将目标集中于提高考试分数。学校教学质量与效能参差不齐,以农村为主的大量薄弱校效能低于培训机构,难以面对家长迫切的提分需求并守住自己的主阵地。更为甚者,经过一段时间阵地战后,培训机构成为体系,干扰、绑架学校育人主体功能发挥。

对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外科手术”是治标之策,只要提分的需求存在培训就会变换形式与方式存在,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培训机构治理方式误用还会对学校产生误导。

减少培训需求才是对培训机构最有效的治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和效能,改进教育评价,增强专业性,标准多样。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均衡。推进社会的法治,减少需要通过培训抄近道的方式实现阶层转换。

“双减”对学校结构功能的作用

《意见》作为中央的政策,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治理的意图,稳固了学校主阵地的地位,同时又对学校提出要求,即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应教尽教,并提出了具体的减少作业、开展课后服务等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学校而言并非自觉自愿的,在学校每年接到数以千计的红头文件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引发学校的结构功能怎样的改变呢?

首先,学校自主性变化。外部行政指令增加、变强,普通学校自主性下降,从属性增强,依从度提高,外在约束增加。于是出现一对矛盾,一个个体和组织只有当他自主时负担才能减轻,减负需要同时减轻师生的负担,而不只是减轻学生负担。与升学压力一样,政策文件过多也是学校的负担。当学校无力减轻教师负担,最终也就不能减轻学生负担。

其次,学校功能的变化。功能变化表现为:一是决策与执行功能的变化。学校不同于行政机构,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执行,而是根据教师了解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后执行,过度的行政指令使得学校功能难以决策,偏向执行,减少依据自身实际的决策,这种变化是学校降低通过自身努力减轻学生负担的可能性空间。二是学校功能阈限变宽。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个有限责任主体,会在有优势的专业领域充分发挥优势,依据课标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是现在学校的专长,而《意见》不只是要求学校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教学,还要求拓展到延时服务等大多数学校不专长、资源不足的领域,这样做恰恰与提升效能的目标难以同时实现。三是学校自主性功能下降,工具性功能增高。四是学校普遍性功能被强化,特殊性功能受到弱化,在一定程度上驱使千校一面,影响各校办出自身特色。五是强化了功能普通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专业性。

再者,延时服务将对学校带来巨大挑战。延时服务不单是时间加长,还涉及内容增加、安全责任加大、师资不足、师生疲劳增强、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倦怠增强、效率下滑、是否能够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实施延时服务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确保在学校有能力、有成效的领域开展活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特征,如果孩子的年龄很小,比如说三年级以下确实需要孩子放学的时间和家长的下班时间衔接;如果孩子的年龄稍大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户外活动,就没有必要在学校无活动内容的情况下要求孩子留在学校。要根据孩子学习活动的需要,学校里的延时服务某项活动适合某个孩子,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可以参与,而对另一些感到校内没有适合项目的孩子,要去校外参加一个球赛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活动,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孩子放在延时服务的校园里。所以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是不是需要进行延时服务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不能够一刀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延时后的效能状况。原来学生与教师在校时间一般是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半,按照国际比较这个在校的时间是比较适中的。如果延时到六点,事实上学生在校的时间有11至12个小时,教师在校时间更长。总时长过长了,就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效能降低。如果延长在校时间以后,教师更疲劳,本身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就会更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延时。

学校当事人需要清醒意识到《意见》及相关的政策对学校功能的改变,学校回归常识,遵守常规办学。提质增效,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才是把学生留住的底气,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而增加这种底气的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更大的自主才能实现提质增效

学校作为一个专业组织,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保障轻负高效的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有充足的教学自主权,学校有充足的教育自主权,而非过度听从指令失去自主。

于是,学校无意中进入一种矛盾的状态,提质增效才能减负,过度听从指令就减少自主,丢失自主就不能提质增效,更不能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在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一个组织中,都遵循一种双重循环:更高的自主才能获得更高效能,更高效能才能获得更大自主。现实中的学校事实上在“双减”外力作用下出现分化,因为效能低而越来越不自主的学校越来越多;因为效能高获得比其他学校更多自主的学校只是相对少数。这种分化在微观上使得提质增效难以实现,在宏观上难以真正实现《意见》所确立的政策目标。避免和减少这种分化出现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部门既要给学校提要求,严格考核,又需要给学校充足的自主权。

学校有了充足的自主权,就需要增强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学生需求多样化,选择性逐渐增加,对增值和成长的需求逐渐增多;同时教育主体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靠单一的主题很难满足多样的需求。二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吃好、玩好、休息好、锻炼好,才能学习好;教师生活无忧才能教学好。社团是人获得充分成长的土壤,所有学生都应获得成长,获得归属感,而不只是考得好的学生。

学校有了自主权就要充分利用它进行自身的改进,通过内部改进获得更高效能,实现提质增效。因为自主越高越轻松,要将学校办学自主权分解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教师教学的自主权。总分模式短期难以改变,非考分成长发展需求会缓慢增长,要在小学段给足学生亲近自然的活动机会,在中学段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足够条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服务学生学习,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有了充足的自主权就要走出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的狭窄胡同,以学生真实成长发展需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方案设计的第一依据。

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如何提质增效,保证学生学会、学足、学好,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完善学校内的绩效评价。提质增效首先要关注质量评估,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所进行的活动、策略或干预措施,都应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已被研究证实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证据。关注学生在营养与健康、学业成绩、毕业率与辍学率、犯罪与问题行为、社会情感学习技能、教育公平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对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决定是否继续提供财政资助或进行重大调整。“双减”要求减少考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要区分考试和测验,除了考试,教师还可以通过交谈、练习或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是一个专业的人员,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某一个方面到底怎么样,但是教师必须要了解。家长可以与教师或班主任保持必要的联系,但没有必要知道孩子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与家长相关的细节教师应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没有必要把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跟家长说。

完善校内学生成长服务体系。每校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方式、方法、标准,积累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向服务学习转型,逐渐淡化分数比拼。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学生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禁止按成绩分班,教师要学会分层教学,不能总是拿一个课本按照同样的标准给每一个学生讲。分层教学在同样一个班级是可以实现的,老师讲同一个内容,也可要求不同孩子达到不同的目标和标准,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个别辅导。

严密校内教育责任链。责任链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是导致很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低的重要原因。责任链涉及师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教学理念,具体到不明确一个学生进了学校,他的成长发展谁来负责,在大班额、大规模学校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严重。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性。学生是鲜活有个性并处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学校应该保障安全,但又不能止于保障安全,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是比安全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要求,不能本末倒置地为了安全而忽视、压制学生的健全成长。以安全名义限制学生自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孩子不是物品,他原本就有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好奇心,有好动的特征,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征,让他们有一个自主的活动空间。所以学校的延时服务与托管就要保障这段时间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未必是要看书、上课,未必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去学习,他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学他喜欢学的,做自己的安排和规划。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学校和家长安排了,学习内容也被安排了,在这种情况下,假期和延时服务期间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性。一定要定期换环境、换人、换方式,让孩子自己感到玩得很开心。

“双减”为中国中小学生带来的应该是解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校要认真部署好工作,要认识到教育就是按学生多样的成长发展需求来安排好教学,确立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基本理念,真正把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而不能紧紧盯着分数。

引导家长改变观念,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孩子能否自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双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家长获得了更多主动权,可如何行使这些主动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他们关注得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实际上这一代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和追求,对科技、自然的探索,对文化的了解等方面有海量的空间。学校和家长却没有把年轻人的关注吸引到这些方面来,这是值得反思的。

由于引导孩子自主方面做得不足,所以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由于把孩子的时间都排得很紧,空间也挤压得很紧,内容也提前安排好了,他的自主性没有生成,就不能够自主地去探索,于是就把精力用在不需要自主性的网络游戏,用在成年人觉得应该禁止的一些领域,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要找出解决的方案,单纯地限制、禁止网络游戏时间是一个消极的方法,引导他们找到其生活的意义才是积极的办法。

孩子在幼儿的时候就应该给他充足的自主时间和空间,但为了提高考试的分数,一些小学、初中学校与家长联手不顾一切地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全都排满了。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学生自主好像就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这种观念没有改变就依然还是会采取限制孩子而不是引导孩子的办法。这种观念基本的逻辑是反逻辑的。给青少年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去游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生就会逐渐地开始学会探索,从刚开始一个小小的探索,到后面发现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大,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个时候就可能生成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发明、创造。当下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不足,而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不是靠“培训”而形成的,只有靠他自己去干,在探索过程中就成长起来了。

“内卷”的原因实际上是思想的单一、教育观念的单一、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单一、评价标准的单一,这样才导致了学生的“内卷”。只要思想是丰富的,实践空间是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是丰富的,不要处处给孩子设一道围墙,那么孩子天性当中自然探索的欲望或能力就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成年人的思想以及过去延续下来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实际上在真理面前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我们曾经认为太阳是中心,如果放在整个宇宙来说太阳就不是中心,但是曾经就把“太阳是中心”当作标准答案。现在中小学试卷中的标准答案换个时间和空间可能都是错的。但是现在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以这些标准答案作为依据,所以现在很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标准答案式思维,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感到不自在了,感觉自己在某个地方被丢失掉了,这就是问题。一个不断探索真理的人肯定在意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怎么找到一个新的真理的原本的状态,并且永远没有终点。有这种意识的青年才会有希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本来唐僧是要去西天取经的,但是路上遇到妖怪就陷入一个泥潭,这个时候如果他们像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在这个泥潭里转不出来,那就误了他们的前程,误了他们真正的目标。现在我们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是由于在他们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成年人思路没有放开,为他们设置了很多障碍、围墙,把孩子围在这个泥潭里面,孩子没办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无法自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学校可以给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双减”政策实施以后,作为家长首先要理性,看到自己孩子的“当下”与“长远”。所谓“当下”就是当下的考试分数;所谓“长远”就是其意志、毅力、志向的生成,以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不要盲目地跟风,不要盲目地比拼孩子在某一次甚至不是很重要的考试当中的成绩,而是应该看到他10年、2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来源 | 《今日教育》2021年第11期

来源: 教育思想网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