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民用飞机维修人员执照,去企业实习,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飞机维修企业工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电气科院)机械工程大学飞机机械设备维修专业2019级学生刘博元正在阶段性成为飞机维修师,这是他年轻时特别关心的事情。
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毕业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像刘朴源一样的职教生还有很多。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的北京电科院,依托园区办高职、依据产业办专业,逐渐走出了一条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之路。
“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学院赖以生存的根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朱运利表示,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将行业需求与技能学习紧密结合,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也真正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变得触手可及。”
学校采购了两架退役飞机用于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就业无忧
“我从小就对机械类的东西感兴趣,平时也会看很多航空类的书和杂志,还关注了不少航空类的公众号。”刘朴源告诉记者,在报考北京电科院时并没有多少犹豫,兴趣所在、专业对口,再加上未来就业有保障,自己几乎立刻就选定了这所学校。
2017年起,北京电科院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简称AMECO)合作建立了两个订单班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和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定点为该公司培养复合型机务维修人员,至今已累计招收300多名飞机维修类专业学生,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走。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是订单班的共同特点。与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订单班”的课程设置上校企优势互补和产教深度融合会更加明显,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开展教学、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教学模式,以及校内教学实训和企业实际场地的“双环境”切换,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岗位,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比如我们学校‘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在校内,给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速滑馆两大冬奥场馆就是订单班的校外实训基地,还有来自世界制冰师实习指导。”朱运利解释。
“要一层一层地浇水,一毫米一毫米地冻,水浇得太快太多,冰就会冻得慢、冻不实不平整。”
制冰人才订单班学生刘毅不久前在国家速滑馆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场馆里灯很亮,看反光就能看出来水浇得均匀不均匀;上冰前要把鞋擦干净,鞋子上的灰尘会影响冰的质量,就像给手机贴膜有灰尘,膜就不平整一样。”
在朱运利看来,这种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学员们可以真真切切地将行业需求与技能学习紧密集合,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以此为基础,学员学习将更有动力,人才成长渠道更加畅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一目标变得触手可及。
在实训室里,学生们认真听老师讲解专业知识。 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利用实训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11月12日下午,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一个实训室里,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杨建雄专心致志地打磨自己的“新车”。今年12月份,他和社团的同学们就要带着它们去参加赛车比赛了。
除了上课,杨建雄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训室里,“汽车的两大系统、五大构造都相同,都是一样的原理。我在这里‘造’车,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都用上了。”
更加注重实际操作知识,这是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显著特点。记者了解到,仅在汽车工程学院就有60余个实训室,涉及汽车维修、制造的各个环节。
左前大灯、备箱锁、牌照灯、玻璃水液位、雨量传感器……上百种汽车零部件井井有条地分布在三个白板上,这只是一辆车拆卸之后的部分零部件。记者注意到,在白板后面,有两行标注着不同序号的按钮。
“上课的时候,学生站在白板前面,老师可以在白板后面设定故障。一个按钮代表一个零部件的故障。”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制造技术系老师苟维杰告诉记者,学生需要使用相应的故障检测仪器来判断故障是哪一个,“一共有一百多个故障点,学生必须知道哪个故障点代表的是什么,才能解决故障。”
在北京电科院北门附近的空地上,停着两架飞机,那是学校为了真实项目实践教学特意从西安采购的退役飞机。刘朴源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入飞机内部上课的场景。“那是2019年我刚上大一的时候,我记得是飞机结构系统课。”刘朴源回忆,理论知识讲述完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他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飞机内部,从驾驶舱到货舱,老师逐一讲述着每一个部分的功能、组成。
记者了解到,学校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创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生产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四级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众多实训基地。
“我们学校现在有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市级实训基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创新实践教学基地5个,校外实训基地210个,各专业与开发区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均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朱运利表示,寒暑假期间,学校的部分实训基地甚至会开放给其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专业设置切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发动机拆装、整车拆装、白车身检测与修复、汽车构造、汽车涂装……2019级学生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专业的赵岳峰说,在学校三年,上过的专业课程得有三十门。
“都说制造业很多事儿机器都能完成,我们培养的学生会不会失业。这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课程也在更新。”在汽车精益生产实训室里,苟维杰告诉记者,这门课程更多地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涉及汽车制造、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
朱运利介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通过开展专业岗位调研,来确定每个专业的培养路径,最终会搭建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群(类)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技能课、复合型和创新型模块化课程构成的结构化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还会根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来进行教学项目的转化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从而实现企业技术标准、工作规范、生产流程与工艺等的有机融入。
“我们还把1+X证书也放到课程里。比如,单独开设X证书课程,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融入X证书内容,或者在课程考核中融入X证书评价标准等。”朱运利解释,比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生,可以考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2个证书,这两个证书共涉及21个学分的课程,分解到6门专业课程,最后通过集中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考证集训。
刘朴源也在为考取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而努力,今年十一前,学历教育课程就已经结束。“有了这个证书,就相当于有了进入飞机维修行业的敲门砖。”刘朴源正在上培训课程,希望等明年6月底毕业时,能将毕业证和维修执照都拿到手里。
和课程一样,在不断调整的还有专业设置。
作为经开区目前唯一的高校,学校坚持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比如增加了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开发区高端产业急需的专业。”朱运利说,同时学校还整合淘汰文秘、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和焊接技术等多个与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的专业。
在朱运利看来,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要和区域发展形成较高的匹配度,当然也要与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刘洋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