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推动思政课创新提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十八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点击蓝字查看此前报道: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称“仲恺”)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校园、共建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创新、智慧农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打造智慧校园标杆。
92年办学历程、32年本科教育,仲恺励精图治,勠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喜讯连连:2014年列入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进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加到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到5个,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有工作始终要把立德摆在最高最先的位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表示,在国家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仲恺要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构建具有农工特色的“大思政”体系,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向奋力前进。
“易班”活跃度居全国高校首位
“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思政课为新起点,全力传承仲恺精神、增强家国情怀,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做一个勤奋努力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4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程萍在海珠校区为学生讲授了一场生动别致的“思政第一课”。
校领导带头上“思政第一课”已经成为仲恺思政课的“例牌菜”,全面引领打造学校特色思政“金课”。2016年以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教育部易班网为教学平台,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仲恺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做法,形成了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学空间,打通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截至今年6月,在易班优课网络教学平台上的655所共建高校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程总活跃度达133万,高居全国第一位。
“互联网+思政”的探索是仲恺打造“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成果之一,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融入思政教育。目前,该校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于2017年5月获批成立。今年6月27日,仲恺成为首批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16个单位之一。
打造过硬教师队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好老师就像学生的风向标,引领学生走正道。今年3月,该校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黄丽燕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她还荣获“南粤优秀教师”“广东好人——敬业奉献好人”“感动广州的教师”等称号。众多的荣誉背后,是她一片炽热的育人初心。
5年前,黄丽燕罹患骨癌,接受手术切掉了三分之一的盆骨,术后休息不到两个月,拄着拐杖又回到学校,一边做化疗、一边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黄丽燕无怨无悔坚守三尺讲台的精神品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
黄丽燕只是仲恺优秀教师中的一位,近年来学校集中力量打造一支可信赖、能力强、可堪重任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守师道、立师表,在模范教师的引领下,仲恺坚持以培育卓越农林人才为特色导向,向农业第一线输出人才,深度服务全省“三农”工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推进。70%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就业率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其中2017年达96.99%,高出省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
“往基层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仲恺学生就业工作成效的写照。近年来,仲恺将基层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方向,积极搭建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台,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8年以来,该校累计组织1683家企业进校招聘,中小企业占比达七成,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学生占在企业就业学生超八成。先后与河源、梅州、韶关等5市进行对接,并通过举行“乡村振兴人才”专场供需见面会、人才推介会等形式为地方输送优秀毕业生400余名,成为实施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的重要力量。
弘扬“仲恺精神”,特色文化铸魂
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学校始终坚持首任校长何香凝先生“冀养成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的办学初心,“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宗旨和“不骛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管理务求完善,训练务求精严”的办学理念,为国家持续输送一批批宝贵的专门人才。
“仲恺精神”和何香凝办学思想是学校思政工作“铸魂育人”的红色基因、特色文化。自2014年起,学校连续举办了五届仲恺香凝文化节,依托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仲恺文化”栏目,介绍廖何的革命事迹,打造仲恺文化研究所,成为传播仲恺精神,研究仲恺文化的“主阵地”。进入仲恺的大一新生都要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观看电影《廖仲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廖仲恺先生“爱国奋进,关爱农工,务实笃行,忠贞廉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敢担当”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仲恺学子,形成了学校特有的“踏实、务实、朴实、求实”的学风和“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校园精神文化。
2018年9月,强台风“山竹”过境广东。位于珠江边的仲恺校园遭受狂风暴雨肆虐。全校教职员工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全力抢救,实现“零事故”,仅用三天时间就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公而忘私、恪尽职守的故事。
该校以国旗护卫队为载体,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与此同时,将征兵工作与征兵育人紧密结合,将军训工作与军训育人紧密结合,激发参军报国热情,营造爱国强军的大学文化氛围。
为此,学校2017年12月获得广东省2016—2017年度工作“国防教育先进单位”;2018年7月获广东省2017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高校国旗护卫队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
【对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农业始终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方向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农”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就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加强特色高校发展等话题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畅谈个人观点。
南方日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仲恺探索了哪些有本校特色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宋垚臻:近年来,学校从顶层规划着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方案,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三全育人”,打造“十大”育人体系和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加强党建、思政课和辅导员等三支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挖掘学校廖何纪念馆、廖何精神文化和周边红色资源优势,纲举目张地实现学校思政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落实党委书记、校长,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带头上“思政第一课”制度;抓好思政课程建设,以“互联网+思政”探索“四结合一体化”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将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结合,形成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促使知情意行等育人环节一体化;将学生听课和讲课结合,形成思政课堂教学一体化;将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结合,形成协调育人一体化。
支持打造思政精品课程,争取三年内完善体系达到全覆盖;全校专业将开设农业通识课,引导学生学习农业技术和政策,增加农村社会实践经验;要求所有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之中要拟定教书育人计划;充分挖掘和提炼“仲恺精神”和何香凝办学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中。
南方日报: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工特色高校,仲恺的工作如何结合这项工作来开展?
宋垚臻:农业是仲恺的特色,也是办学的初心。学校秉承何香凝办学思想,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特别突出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建设;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学校将在粤东西北与地方共建农业产业园和基地,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一支“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将一批又一批现实、踏实、朴实、求实的仲恺学子输送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南方日报:在思政工作的引领下,仲恺未来有哪些发展计划,建设方向如何?
宋垚臻:2010年10月,仲恺白云校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开启“一校两区”办学新格局。今年,广东实施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划,为加速白云校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良好机遇。未来,学校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大机遇,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统筹谋划,持续发力,向更高目标迈进。我们要在未来的5至10年内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仲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南方日报记者】杜玮淦 实习生 曹颖
【通讯员】曾献尼 龚慧枫 郭小娜
【校对】杨远云
图片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提供
【作者】 杜玮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