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19日电(记者任卫东、姜伟超、白丽萍)2019年6月,西北兰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这条地铁修建耗时多年,其中“两穿黄河”、沿线地质错综复杂等都是影响工程顺利推进的技术难题。从地铁修建初的风险论证开始,兰州理工大学朱彦鹏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就参与其中,解决了“兰州特殊红砂岩地层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等全国乃至世界级难题,填补了一项项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兰州理工大学兰工坪校区。本文图片由兰州理工大学提供
尺素传情,抒写报国之志。多年来,是怎样的信念,让像朱彦鹏一样的爱国报国的知识分子写下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是怎样的动力,让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他们共同回答道:“我们选了一条最难的路,但却收获了最丰厚的明天。”
代代传承“红柳精神”扎根西部
碧叶成金黄,9月19日,发端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兰州理工大学迎来百年华诞,校园内处处可见金黄的银杏树,见证着莘莘学子的成长。
荣获焊接终身成就奖的陈剑虹教授。
2016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陈剑虹,带着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焊接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报告,登上了美国焊接学会的讲台,成为这一学会邀请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出生于江南杭州的陈剑虹,从清华焊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机械学院工作,1968年,他随迁至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前身)。其后的半个世纪里,他在焊接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他和博士生王国珍完成的解理断裂物理模型被美国断裂研究专家称为“陈·王图象”;1996年,他受邀在哈佛大学作解理断裂学术报告;2008年,他被中国焊接学会授予“中国焊接终生成就奖”。
提到在西部的这五十年,陈剑虹说,“我们这一代就是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20世纪80年代,曾经被媒体称之为“科学征途上的勇士”的兰州理工大学刘希远教授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进修期间,不分白天黑夜地钻在资料堆里、实验室里,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以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完成了《迟后型时滞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及稳定条件》这一课题,引起了当时国际自动化界的震动和瞩目。毕业后,他毅然放弃高薪,不改初心,回国扎根西部,奉献了半生心血。
20世纪60年代,一批像陈剑虹、刘希远一样的专家学者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合肥工业大学西迁而来,怀揣学术理想、教育之光而来……就像西北的红柳,他们凭借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劲,坚守着身边这片贫瘠的土地,不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
西部工匠的人生是苦尽甘来的修行
当我们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程,这一代的知识分子设定自己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价值坐标,走好属于他们的西部长征路。
今年59岁的兰州理工大学教授朱彦鹏,多年来他和科研团队开辟了西部地区建筑深基坑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西部深基坑支护稳定性分析方法,解决了西北深基坑事故频发的问题。
此后他们一直着力解决低丘缓坡造地、兰州地铁、陇南成州高填方机场、兰州黄河铁桥顶升加固等诸多工程和学科问题,为国家和地方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2017年,朱彦鹏组建的“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王希靖教授指导学生做试验。
同样在兰州理工大学,一套“高效铝锭连续铸造自动化生产线”让西北的先进制造走向了世界。这套由该校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集成技术研究团队设计研制的生产线,不仅占据了国内电解铝生产企业同类生产线超过五成的市场,还受到墨西哥、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国的电解铝生产企业的欢迎。
据团队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校长芮执元介绍,从2001年开始,学校的研究团队历时18年,不断攻坚克难,埋头创新。目前的这套生产线,产能比传统的16吨生产线多出了22吨,并且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价格却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
出了教室,就走进了工厂。他们紧紧围绕国家、西北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
创新的接力棒,已传到新一代手上
“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贡献大”是西部人民对这批扎根的知识分子最多评价。其中,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刘纪周是优秀代表之一。
十年如一日,他凭借钻劲和韧劲,成为焊接技术团队的“领头羊”,行业人士眼中的“专家”,国外客户心中的“铁人”。2006年,本科硕士都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焊接专业的刘纪周顺利毕业,进入上海广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逆变焊机及电源的研发设计工作。工作中,因为长期与国外客户合作,刘纪周始终保持着上学时候的习惯,起早贪黑泡在研发实验室,遇上不懂的业务问题,他甚至会和母校老师再次探讨。
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
他苦心孤诣,大胆创新。他自主设计的功率校正电路,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2014年参与设计的“全数字逆变式变极性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接电源”荣获当年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振兴攻关成果二等奖;他牵头的项目多次荣获国际发明创新展金奖。
西部基层条件相对艰苦,发展相对落后,问题相对复杂,但发展后劲大,也为青年砥砺人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有扎根基层的八步沙第一位大学生陈树君,有“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有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神九”设计师李卫、嫦娥四号巡视器主任设计师申振荣、一家三代坚守酒泉航天城的第三代柳晗,有在业务领域埋头钻研的女焊接专家刘霞......他们务实肯干、踏实进取、一心报国的精神,无疑是这所学校扎根西部、教育报国的最好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