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一,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师下水作文:
改而有“度”
你若将大地呈给天空的水汽,幻化成五彩云朵;你若将山泉汇聚给大海的细流,变得波澜壮阔。我想大地会缄默而窃喜,山泉会高兴而欢歌。
可不是一切改变都那么令人惬意。
这不,表演者将剧作家的台词改变了,剧作家有些不快。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真可谓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作为表演者,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达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的境界,这是表演者的终生追求。可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让演员随意改动,伤害了根本,逆袭了意图,创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剧本,不仅啼笑皆非,而且有切肤之痛。
可改乎?不可改乎?
其实表演艺术家说改,剧作家也没说一定不改,而是不能随意改。说到底,是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改而有度。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记载,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位演员将“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一字之妙,全在味道。如此改变,编剧求之不得。
改变,让氤氲的水汽更为靓丽,瘦弱的细流更为生动,无味的句子更有味道。
就像将商品作个二次包装,卖出比裸品高出很多的价钱;将文化作个改变,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去接受。正如任继愈所说,防止文化衰减,就必须有所改变,但终极目的是让文化有所增益。
浔阳江头,白居易动情地相邀“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才有了曲词一体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丹山道上,李商隐真心地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吟出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和谐。这种改变,谁都乐享其成。
当然问题可能不那么简单。让编剧气恼的是,一句严肃的台词,可能从演员嘴里流出的是粗俗不堪;一段精心的描述,可能让演员无厘头得一哄而散。台词追求标新立异,若为人物形象服务,也无可指责,但只是哗众取宠,迎世媚俗而博得一笑,那就弱化了主题表达效果。让人感觉一个漂漂亮亮的孩子,因被人教说些不着调的话,而毁掉形象的悲哀。
这不难理解,就像老师,可以依纲据本地去发挥、创造,但若抛开了课本,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可能也关乎知识,但与此文本无关。
所以,一张蓝图,你可以稍加改变,但你不能动其根本;一个剧本,你可以稍改台词,但你不能动其灵魂;一个传承,你可以因时而变,但你不能动其精神。若殡葬改革逼死了老人;医疗改革加重了负担;将细流变成了死水,水汽改成了雾霾,这都是极其荒谬的。改不是随心所欲,变不是无可遵循。
变不可怕,可怕的是乱变。变而无度是毁弃,改而有度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