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临界生辅导方案出台
级主任老徐经过思考,也结合经验做法,今天拿出了我们的临界生辅导提升方案。这几年市里对我们这一类学校关注的是一本上线人数和上线率,我们这个方案里主要提的也是一本临界生,本科层面临界生可以照此执行。
方案很详细,措施很具体(开班辅导、盯人战术、导师制度等)。表格很全面,设计了辅导活动记录表、沟通记录表。体现了对工作的留痕管理,也方便年级进行每月一次的统计通报。
从“考试”的角度看,备战高考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类别的群体。一类是无论如何都没有问题的(可以考上),一类是几乎没有可能的(考不上)。一类就是抓好了就上没抓好就下的。作为教师,我们当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成绩稳定、考上大学没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挑战自己,提醒他们不能满足,要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去读更好的大学;对几乎没有可能考上的学生,我们也要鼓励他们不能放弃、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努力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努力去争取考卷的每一分、不断突破自我,在提升中找到成就感,在成就感中找到价值;第三类学生也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生”,往往会耗费最多的精力,去帮他们寻找成绩不稳定的原因、寻找可以增长分数的点、寻找能够带来提升的方法。这部分学生成绩上去了,我们的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就上去了。所以临界生工作自然就变成了高考备考的重头戏。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域高中,要冒出传统意义上(考上清北名校)的“尖子生”已经越来越难,高考后的数据亮点必须是找人数、算比例,临界生工作也就变成了我们的重中之重。
工作要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的方案部署也要确保在最重要的落实环节不出问题,对此,我觉得有几点要有充分预估。
首先是老师们对方案的认同。相信对于要“抓临界生”这个主导思路,老师们也是赞同的,也一定会去抓。关键是怎么抓呢?千人千面,千人千法,每一位老师的经验、习惯以及每一位对象学生的特点差异等等因素都会引导产生不同的抓法。
然后是资料收集。对过程进行留痕管理的最大好处是资料汇编时素材丰富。但要处处留痕却恰恰是工作执行者最为烦恼的。比如,我找了一位学生谈话指导,非得要双方填表签名确认才能证明我做了这件事吗?如果填表就能证明我做了这件事的话,那会不会出现工作其实没有做但是表格填得很漂亮的情况呢?
还有就是工作成效的评估问题。临界生辅导最终的目标是高考能够跳上一个层级,那么如何对过程进行管理,说明工作过程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呢?如果缺乏了过程管理只等待最终结果,那就是管理的缺位了(我们方案里说的每月通报一次就是过程管理)。只有做实了过程,才有可能有预想的结果。
大道至简。我们在检查工作通报情况时,可以侧重在工作的成效(比如在考试、测验中的成绩变化),淡化材料记录,给老师们减负。过程怎么管?需要管理者多走动,多看多发现。通过近距离接触师生,了解工作开展的实情,解决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高价值做法及时推广,对卓有成效的辅导老师进行公开的表彰……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推进这项工作提质呢?
我们这个方案其实还是设计得不错的。有方案就有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体现了我们的工作中心。关键就是看我们怎么去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