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宋词-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内容简介: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收录了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主要包括范仲淹、柳永、杨万里、马致远等人的作品。

目录:

第21章 张舜民(一首)

第22章 魏夫人(一首)

第23章 苏轼(三十九首)(1)

第24章 苏轼(三十九首)(2)

第25章 苏轼(三十九首)(3)

第26章 苏轼(三十九首)(4)

第27章 李之仪(一首)

第28章 舒亶(一首)

第29章 苏辙(一首)

第30章 黄裳(一首)

第31章 黄庭坚(六首)

第32章 时彦(一首)

第33章 孔平仲(二首)

第34章 朱服(一首)

第35章 秦观(十四首)(1)

第36章 秦观(十四首)(2)

第21章 张舜民(一首)

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今陕西邠县)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时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属官,掌监察、执法),徽宗朝任吏部侍郎,被指为元祐党人而贬到商州(今陕西商县),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有《画墁集》,今传本从《永乐大典》辑出。

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简说】

本词是作者被贬往南方经过岳阳楼时的登临之作。

岳阳楼历来极多题咏。因为它是通到西南的必经之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这首词道出贬谪边远的迁客逐臣失意慨恨的心情,颇有代表性。

作者怕听离歌,却说自己“不是西去客”,要歌女“休唱《阳关》”。至于“何人此路得生还”,则更道出他被贬往南方途中的悲愤之情。

第22章 魏夫人(一首)

魏夫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文学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封鲁国夫人,时称魏夫人。朱熹云:“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词作语言清丽,音调谐婉。周咏先辑有《鲁国妇人词》,收词14首。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简说】

这是一首思妇词,景中含情,情真意切,缠绵感人。“溪山掩映斜阳里”,“日之夕矣”,正是“鸡栖于时”、“羊牛下来”的时候,而“君子于役”,教人“如之何勿思”(《诗·王风·君子于役》),因此触动了她的心思。“楼台影动鸳鸯起”,描写极为细腻,但鸳鸯惊飞未必是因为“楼台影动”,而适足见思妇之触景伤情而已,而隔岸出墙的红杏,更加撩人情思。换头,写她“早晚溪边去”,去溪边干什么呢?结尾“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二句,揭出本意,原来她丈夫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她是到溪边望郎归。思妇眷眷的情思,在这两句中得到充分表现。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曾子宣(曾布,字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至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曾布宦游在外,他们夫妻也常常天各一方,劳燕分飞,词中的那位思妇,该是有词人自己的影子吧!

第23章 苏轼(三十九首)(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县名)人。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王安石变法,苏轼表示反对,随即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等处地方官,又因写诗被指为“谤讪”朝政,在湖州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接着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哲宗时召回为翰林学士。绍圣初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被贬到广东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后远徙到昌化(今海南岛昌江县)。徽宗立,赦还,死于常州。

在宋代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苏轼的词作起着革新的作用。其主要成就是能在内容上突破传统束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宛转绸缪之度。”(胡寅《酒边词序》)在扩大题材的过程中,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但又能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苏词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多样,远远超过以往的词人。

现存的三百多首苏词中,既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世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等;又有咏史怀古、抒发襟怀的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是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向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苏词中有一些反映农村风光的小词,如在徐州时写了五首《浣溪沙》,记叙了他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在他以前的词人,绝大多数生活圈子狭小,笔触离不开罗幌绮筵;苏轼却能把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南宋辛弃疾在退居上饶时,也曾写下不少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在这方面,苏轼的农村词起着一定的倡导作用。苏词中还有不少是惜别怀人之作,但与一般文人词不同的是,其中不作缠绵悱恻的绮语,而是通过自然景色,抒写自身襟抱,或以此念旧思远。当然苏词并不完全摒弃婉丽纤媚的格调,象《蝶恋花》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得宛转而多风致。又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则更是缠绵多感,被认为是咏物词中的最工者。

由于政治上的坎坷不平,宦海中的升降浮沉,苏轼受庄子及禅宗影响较深,所以在苏词豪放爽朗的基调中不时出现虚无旷达,超凡脱俗的成分,至于那些谈禅论道的词,如“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如梦令》)更形象地反映出他世界观中消极遁世的一面。

苏轼重视词作内容,不仅表现在他着意扩大题材、开拓疆宇上,还反映在他作词时“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即重视内容,力图不受声律束缚,以及通过清新有致的小序,从另一角度解释内容。

尽管苏轼通过他的词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但在当时的词坛上,苏词仍被不少人目之为“别派”,与“当行本色”的柳永词不同。如陈师道就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事实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那注重内容而又爽朗磊落的词风,为文人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在当时就出现不少苏轼的追随者。王灼指出:“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碧鸡漫志》)晁补之、黄庭坚是苏门学士,此外还有南渡之际的叶梦得、向子、陈与义等。特别是在南宋,通过许多爱国志士、主要是辛弃疾的创作实践,豪放词派已成为宋词发展中的主流,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从这方面来讲,苏轼对宋词的开疆拓宇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苏轼的诗、文、词和书法都有名于世。有《东坡词》,存词三百多首。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这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上年冬,他因事到镇江,至本年六月方回杭州。在这段期间,他经常来镇江、丹阳与常州一带,本词就是他某次离开镇江时作于长江舟中的。

上片先点明时间、地点,再写自己酒醒以后的追忆。下片是半夜梦回,四顾寂然,思乡念家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对这种经常作客的生涯表示了倦意。

将本词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比,同样都是写江上舟中酒醒梦回,但前者是对家人的思念,后者系对情人的眷恋,两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简说】

作者自从熙宁四年(1071)冬来杭州以后,经常来往于江南各地。熙宁六年冬,他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了本词。

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到杨花似飞雪的今年春暮还没有返家的消息。这样就把眼前的杨花和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

下片写对酒邀月,月光却偏偏照着稳栖画梁的双燕,借此衬托出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之情。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简说】

据《本事集》说,熙宁七年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罢任,离杭之前,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这时苏轼任通判,是陈的属吏)。

本词所描绘的东南湖山之美,是从月明水净的夜景中显示,而作者自己一无杂虑的澄澈心境也通过明静的夜景中表现出来。杜甫《陂行》有“波涛万顷堆琉璃”之句,可见用琉璃形容水面的莹澈是诗人所习用的。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七月,这时陈襄将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县)太守,作者写词送行。

以临平山上的高塔,来象征别后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也有睛时来和自己的别泪不干和比较,二人友谊的深厚,可以想见。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说】

这是悼亡之作。熙宁八年(1075)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潘岳《悼亡诗》第一首有“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之句。“何时忘”与“自难忘”,都是形容死别之苦,忆念之深。

梦中还乡重逢,无言相对,这是借梦境说明相思之切。最后归结到月下孤坟,又反映出“无处话凄凉”的苦衷。

江城子猎词

老大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说】

本词是熙宁八年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所作。上片先写大队人马出猎的盛况,并以勇掷猛虎的东吴孙权自比,说明自己年富力强,正当有为之时。下片以汉文帝时的冯唐自比,希望朝廷加以录用,俾能为国效力,建树功勋。全词充满昂扬振奋的情调和强烈的同仇敌忾之心。

在这首小词中,反映出意义重大的主题,能突破传统上以词为“艳科”、只能作为文章余事的看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望江南暮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说】

这是熙宁九年(1076)春在山东密州任上所作。苏轼在密州修葺了超然台,经常登临游息。他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超然台筑在城上,因此登台能眺望到全城。词中先写寒食清明时全城一片烟雨迷濛的景象,引人愁思,从而过渡到下片的酒醒咨嗟,反映了自己思乡的心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说】

这是熙宁九年中秋夜通宵欢饮后所作。上片从问月转到赏月,由向往月宫到月下起舞;有人间天上,此乐相同之感。下片从赏月回到问月,由月难长圆到人难常好;有天上人间、此恨无穷之叹。最后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

本词即景抒情,借问天问月抒发个人怀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设问,展现中秋月宫夐绝尘寰的奇景。再从景物的自然更迭到人事的流转交迁,以自然境界的澄彻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廓达。语言洗却柔靡,脱除陈套,是历来中秋词中意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盯。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简说】

《浣溪沙》五首(包括以下四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上一年四月调任徐州太守,到秋天黄河决口,情势十分危急,他能亲自率领军民修筑护城长堤,昼夜不懈,保全了一城的生命财物。次年(1079)又值春旱,灾情很重,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下了雨,又要谢雨。当时求雨和谢雨的地方是在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这五首词就是作者在谢雨途中所作。

本词写途中日暖溪碧的景色。还写了村中鱼鸟猿鹿及扶老携幼出来观看热闹的场合。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梢挨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简说】

上片写乡村妇女匆忙打扮一下就出来看太守经过此地,她们三五成群,站在棘篱门边,由于互相挤挤挨挨,争着要看使君,以至把红罗裙子也踏破了。

下片写老翁幼童,都高兴地来看迎神赛会,一片欢乐景象。乌鸢盘旋觅食,使节日气氛更为浓厚。

浣溪沙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政策水平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简说】

原野上麻叶叶闪闪发光,一片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村子,闻到煮茧的香味,又看到缫丝蚕娘在篱边笑语。在这种活跃气氛的感染下,作者也停住脚步,与捋青充饥的老爷爷谈谈本年的年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草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飞蛇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简说】

本词作于神宗元丰二年四月,作者已两次来过此地,这次从徐州到湖州赴任,经过扬州,三度来到平山堂下。堂是欧阳修所建,壁上他的墨迹犹存,写得笔势腾扬,龙飞蛇舞;但翁已逝去,徒然令人低徊凭吊。

苏轼是欧阳修在仁宗嘉祐二年任主考官时亲手识拔的“奇才”,并说“老夫亦须放他出一头地。”那时苏轼才二十一岁;时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位革新文坛的主将、自己尊重的前辈,内心仍然充满着敬佩之情和知遇之感。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简说】

本词作于元丰三年冬,这时苏轼贬来黄州不到一年,适逢天下大雪,便写了几首《浣溪沙》,本词是其中之一。词中表示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是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简说】

神宗元丰三年(一○八○)春,苏轼被贬来到黄州,这时他实际上是个被看管的罪人,思想状态显得非常复杂,对于自身的不幸遭遇,他表现得安时处顺、旷达为怀,但有时仍不免趋向于消极出世。本词是写给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太守朱寿昌的,当是在黄州所作。他另有一首雪中怀念朱寿昌的《江城子》词,写于元丰四年十二月。

上片从长江、汉水的雪浪、碧涛,引出自己的万里乡思。下片接上片末两句句意,对狂处士祢衡的被害深表悼惜。接着笔锋一转,不独笑祢衡使气骂座的无补于事,亦讥刺曹操、黄祖等人只能称雄一时,最后借李白诗意宣泄自己内心的郁愤和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西江月

公自序云: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书此词桥柱。

照野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简说】

词中有小序,始自苏轼。本词小序写得韵致极佳,所叙述的内容又为词意作了补充。作者夜饮后醉卧溪桥之上,醒后留恋于山光水色,这种澄澈清静的境界,反映出他贬居黄州以后复杂的思想动态的一个方面,而小序魅短短数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词人的创作思想。

第24章 苏轼(三十九首)(2)

定风波

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说】

雨打竹叶,春风料峭,作者却吟啸徐行、坦然处之。这不仅是对待大自然变化、也是对待人生、特别是对待贬谪生涯的态度。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后放晴,山头夕照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又写出他心头平静的境地。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简说】

李白《江上吟》诗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古诗又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之句。汉水,与许多河道一样一直是向东南流的,人也不能返老还童。说“西北流”、“再少年”,都意味着绝对不可能。作者在这里意外地发现兰溪水竟是向西流的,不禁大笑。“谁道”、“尚能”,是用反问、驳斥来勉励自己,末句反映出作者贬谪期间乐观奋发的一面。

洞仙歌

公自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起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简说】

作者在小序中指出本词起首两句传说是蜀主孟昶所作,从“乃为足之”这句话来看,词的其他部分都是苏轼所写。

从小序来看,本词是咏后蜀宫中轶事。从内容来看,则已超出咏史范围,通过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流年的暗换,透露出人事无常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说】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词的代表之作,通过本词可以了解其主要风格特征。全词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自己的胸襟抱负,亦即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一开始就显得气势阔大,从奔腾而逝的江流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再从人到地,点出眼前江边,也即那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接着写山,是崖峭壁;写水,是冲飙怒潮。山水相激,浪飞涛涌。月光下的千里江山,峰奇波谲,使人联想起当年赤壁鏖兵时多少龙腾虎跃的豪杰。在此不仅照应了起首的“英雄人物”,又为周瑜出场安下了伏笔。

下片“遥想”两字,是承上片而来,接着形象地赞颂了这位力主抗敌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卓越识见是与作者向来强调抵御北方之敌的思想相一致的,周瑜的丰功伟业又是作者心向往之而无法企及的。词意至此,盘旋而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心中不可抑削的怅恨之情,思想亦由开朗转入低沉,终于迸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喟,散放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本词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使用联想、衬托、对照等手法进行概括,开头就借助壮阔奇伟的江山,使人产生联想,引出势崩山川的赤壁之战以及鏖战过程中的许多豪杰,用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并以此对照自身的失意沦落。从内容上看,诸如写景、咏史,到抒情、言志,无不反映出作者创作视野的广阔,想象力的纵横驰骋,题材含义的丰富。作者又善于挥洒自如地驾驭艺术语言,以富于个性特征的笔触点染山水、抒绘情性,构成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作者自己和后起词人不断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与婉约词派相抗衡的豪放词派,并且对宋诃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第25章 苏轼(三十九首)(3)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简说】

《避暑录话》记载了本词的写作经过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贬谪生活和思想活动的了解:“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上片写醉后归来。“倚杖听江声”,是从大自然的音响(天籁)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谛。亦即要求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下片要“忘却营营”,但只能找一条消极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的消极面。传说最后两句,曾惊动了朝廷,可见作者曲消极思想,是现实社会对他的压抑所造成的。

卜算子

黄鲁直跋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简说】

本词亦是元丰五年秋所作。先写(幽人)在月夜人静之际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接着刻划孤鸿形象,这也是作者的内心自白,“惊起”两句,既写孤鸿神态,又诉述了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拣尽”句表达了不肯随俗浮沉的高洁品格。词意含蓄而语气坚定。

《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乏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亦承认是有所寄托之作。

满庭芳

公旧序云: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

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间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简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四年多,这时将要离此去汝州,想到离家万里,年已半百,又不禁发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感慨。在黄州,交了不少“山中友”,孩子也都熟悉了这儿的风土语言,真是舍不得离开。接着写对雪堂前细柳的怀恋,对江南父老的托付,都是表示出自己贬居后的思想情况。词中曲折地道出他被贬来黄后曾无可奈何地拟作久居之计;几年来逐渐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转而在离开时又产生了恋恋之情。他就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离开黄州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简说】

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划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王国维认为“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就是由于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绘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简说】

这首词写一个活泼多情的少女,词风婉丽。《皱水轩词筌》指出了这一点:“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情)曰:‘彩索身轾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就认为苏轼也有与柳永“晓风残月”相似的作品,这是指苏词以豪放为主,也兼有婉约之处。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说】

本词是伤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无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简说】

关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作者任杭州知州时,官妓秀兰受召赴宴,因浴后困睡而迟到,受府僚责问;秀兰手折一枝溜花请罪,府僚益怒,作者作此词以解之。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溜花,且是日有歌者昼寝。这些说法无疑都是牵强附会的,和词中的意旨不尽相符。这首词实际上要表观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抑郁的情怀。当作于作者贬官之后。

上片写美人。“乳燕”三句,写初夏午后之境,十分幽静,“晚凉”三句,写美人浴后之秀丽。“渐困倚”数句,写美人孤眠,又为风竹惊醒。下片咏石榴,描写细致,形象生动,而且咏物和写人也结合得比较紧密。“蹙”、“束”、“惊”等字选择得非常准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写情景俱高妙”。结构亦颇具特色。它上片写佳人,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溜,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是二实一,巧妙新颖,花之形与人之神,相得益彰,和谐自然。胡仔评曰:“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黄蓼园云:“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简说】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作于元丰六年(1083)。词中描绘了快哉亭附近的山光水色,抒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作者对向自然作斗争的劳动者的赞赏,也显示出作者的磊落襟。

上片把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登亭临水,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情景:“长记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出没天际的孤鸿,正是作者政治上失意以后的自况:虽然孤独,但决不随波逐流。下片把笔墨集中在描写江面景象和登临之感、览物之情上,又把写景同议论融为一体。“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波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作者赞赏老船工而嘲笑宋玉。在他看来,宋玉把风分为雌雄,实际上是贬低了“庶人”。结拍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如百川归海,点明题旨:只要胸中有了“浩然”之气,就能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快,就能真正领略江川之胜,“快哉”之风。这一结,大笔淋漓,把诗人在快哉亭的登临之感、览物之情,推向了高潮,表现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磊落的襟怀。

这首词突出的特色有二:其一是熔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起结自然,跌宕多姿,错落有致。其二是风格明快,所写之景物,所抒之怀抱,酣畅淋漓,堪称“快哉”。

第26章 苏轼(三十九首)(4)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⑨。一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⑩。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简说】

这词为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题旨在于以谢安“雅志困轩冕”为教训,表达了及早归隐田舍的志向。

上片写“以不早退为戒”。开头写谢安出仕之迟,“鬓惊秋”的“惊”,加强了感叹语意。尽管谢安归隐东海的宿愿十分坚定,最终的结局却是“抱病入西州”。什么原因呢?“雅志困轩冕”作了回答,且最后只落得“遗恨寄沧洲”。下片写“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岁云暮”三句,以洗练的笔墨写出归隐之志。继而写了归隐的打算和想象归隐后忘掉世间忧愁的欢乐情形。此词采用了上下片对比的手法。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现了“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的主旨。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①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②,几度斜晖③?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④。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⑤。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⑥。算诗人相得⑦,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⑧。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⑨。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是苏轼罢杭州任赴京后,寄给友人参寥子的,表达了作者与参寥子相契的友情及其归隐之志。

开头二句以钱塘潮水比喻人的欢聚与离别,激情洋溢,气势非凡。这两句虽只写了“卷潮来”和“送潮归”两个方面,但却以“来”始,以“归”终,以“有情”始,以“无情”终,归根结底是写其无情。地上的潮水是如此,天上的太阳何尝不是这样?况且世事瞬息万变,何必去忧古伤今呢?既已超脱“忘机”,无意于虚名浮利,友情就显得尤其可贵。下片先追忆旧事,将旧日漫游的地点、季节、景色以及二人志趣的投合一一写出。然后宽慰友人,并以不使羊昙哭于西州门的故事,作为自警,以示坚决归隐。

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这首词正合此论。近人郑文焯说:“(此词)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句险怪,又出之以闲逸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又说:“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①,照水红蕖细细香②。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③。殷勤昨夜三更雨④,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间,时苏轼在黄州。作品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由远而近:“林断山明竹隐墙。”然后镜头顺次移至茅舍的周围:“乱蝉、衰草、小池塘”。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展示出一幅醉人的画面。上片写景十分突出,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视觉、听觉、嗅觉,全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板滞,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下片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作者便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这幽闲静谧的环境中,作者沐浴着雨后潮湿、凉爽的空气,心旷神怡,不禁感谢“殷勤昨夜三更雨”,使人们“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不用典,不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铸词造句,鲜明、准确而又生动;音节和谐、优美,读起来十分顺口。此外,作者“以诗为词”的特点,在本篇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②,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③,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④,铿然一叶⑤,黯黯梦云惊断⑥。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⑦。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⑧。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⑨。异时对、黄楼夜景⑩,为余浩叹!

【简说】

《永遇乐》是苏轼于元丰元年知徐州时写的,是一篇别具意境的佳作。词中写的是梦盼盼的事,但审细阅读似乎别有寄托。

上片写夜景和寻梦。“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以霜比喻皎洁的月光,以水比喻清凉的风,景色可以说是至清至幽。鱼儿跳,露珠滚是动景,却给人以极静的感觉。树叶落地竟铿然作响,其静更可想见。梦被“铿然”的落叶声惊断,却无处寻找失去的梦境。下片写感。先写思归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急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由燕子楼之人去楼空,联想到人生无常,古今如梦,叹息无人梦醒。作者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含蓄蕴藉。

“贵神情,不贵迹象”,是苏轼的二个重要美学观点。虽是怀古,而遗貌取神,偏重于写景抒情,写景抒情的技巧,也臻于娴熟的境地。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①,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②,乘鸾来去③,人在清凉国④。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⑤。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⑦。便欲乘风,翻然归去⑧,何用骑鹏翼⑨!水晶宫里⑩,一声吹断横笛。

【简说】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赏月时写的。作品通过对幻想中天国世界的生动描绘,抒发了作者贬谪期间摆脱现实苦闷、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表现出开阔通脱的乐观精神。

上片写天国景象。“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写作者“凭高”所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为下面“烟树历历”设下了伏笔。“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不说“明月”而说“桂魄”,增强了作品的神话色彩。“玉宇琼楼”三句,则是对“桂魄”的具体描写,着重表现月宫建筑的高大华美和仙人的逍遥自由。末尾更总写月宫之美。下片写归天意愿。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当作知心朋友,同他一起欢乐,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尽管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以期不辜负这良宵佳夜。“便欲乘风”数句,神思飘逸,更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境界的追求。

贺拉斯的《诗艺》强调指出:“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莱辛也曾说:“诗人还要把他想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象写得就像活的一样,使我们在这些意象迅速涌现之中,相信自己仿佛亲眼看见这些意象所代表的事物。”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并使读者获得醇美的艺术享受。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①,送伯固归吴中②

三年枕上吴中路③。遣黄犬④,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⑤,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⑥。辋川图上看春暮⑦。常记高人右丞句⑧。作个归期天已许⑨。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⑩,曾湿西湖雨。

【简说】

本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时苏轼在扬州,题旨为送别。

“三年枕上吴中路”,“三年”,点明了苏伯固跟随苏轼的时间,“枕上”表示日夜思念。然后只用“黄犬”等六字带过,即折入对去地——吴中松江的怀念。“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把自己对吴中的思恋和爱惜之情,写到了极处。从“若到”四句的嘱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得以归家的羡慕。下片首句写吴中风物之美如辋川,次句称赞苏伯固的诗也萧疏清淡如王维。“作个”数句,奇境别开,因伯固之归,而叹己之不得归。用“曾湿西湖雨”的“小蛮针线”,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而己思归之情,亦倍见殷切。

此词章法奇横,饶有情韵。况周颐云:“‘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逐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观况氏所论,可知苏轼天才吐露,往往馨逸,非后人所可企及。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③。便乞春工④,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⑤,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⑥。

【注释】

①已卯: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即今海南儋县。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州。

②春牛春杖:古代习俗,府县官表示劝农,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署前,次日以红绿丝鞭打牛身,谓之打春。牛古以土制。春杖,即采鞭。

③海上:绍圣四年,苏轼由惠州南徙琼州。三年赦归。此词作于海南岛,故曰“海上”。

④春工:以春天拟人。指生物得春而发育滋长。金元好问《赋瓶中杂花诗》之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薰染费春工。”

⑤春幡: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春胜:也是立春节物,剪纸或绢,作吉祥图案、文字。

⑥“不似”二句:即“不似杨花,卷起天涯似雪花”之倒装。杨花,即柳絮。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作者在海南贬所。作品写海南春光,着意歌颂报春的海风。

词由海南开春民俗写起。立春节物,春旗采胜,迎春劝农,与中原一般无异,系乎民俗,可资考订。词中,作者以“我本儋耳人”,“海南万古真吾分”的主人身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歌颂了和煦报春的海风。是它“又绿江南岸”,吹绽桃花红艳艳,增人朝气,把万物唤醒。不像暮春暖风,卷起似雪杨花漫天涯,容易触引宦途失意的感伤。

这首词,不但反映的内容是当地诸黎百姓熟悉的开春时节致祭先农、祷祝丰年的事,具有浓郁的海南农村特色和生活气息;而且词语通俗生动,富于变化而有力度。全词精神境界颇为高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东坡此词亦足当之。

第27章 李之仪(一首)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县名)人。神宗时进士。哲宗时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宗朝因文章得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他的词以小令见长,毛晋《姑溪词跋》说他“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可以看出他的词风。有《姑溪居士文集》。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说】

相思不得相见,此恨长于此水,只能祝愿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而设想却很别致,可以说深得民歌风味,正是以情语见长。

第28章 舒亶(一首)

舒亶(dǎn胆)(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县名)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神宗时做过知知制诰,御史中丞。徽宗时任龙图阁待制。有集,不传。

虞美人寄公度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②。背飞双燕贴云寒③。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合尊前老④。雪满长安道⑤。故人⑥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海。

【注释】

①公度:不是黄公度。此公度生平不详。

②芙蓉:指荷花。两句是形容日落以后,水天相连,波上寒雾四起的苍茫景象。

③寒:言其高远。这句指双燕相背向云边飞去。

④浮生强合尊前老:句式与韦庄“游人只合江南老。”(《菩萨蛮》)相同。尊,即酒器。这句是指借酒以消磨光阴。

⑤这句是说目前大雪把来长安的道路都堵住了。

⑥故人:指黄公度。这两句用陆凯寄范晔诗意。《荆州记》说。“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简说】

上片写当年所见的江南景色是花落燕飞、春色无际。下片写眼前雪满长安,想见江南春景而不可得,只能期待从故人寄来的梅枝上见到江南春色。

第29章 苏辙(一首)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忏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又复太中大夫,再谪许州,致仕。卒谥文定。子由善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栾城应诏集》。

水调歌头一首

徐州中秋①

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②,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载《凉州》⑤。鼓吹助清赏⑥,鸿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⑧,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⑨,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徐州中秋: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辙与兄苏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

②东武:县名,汉置,隋始改为诸城,即今山东诸城。

③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

⑤凉州:指凉州古曲。

⑥清赏:赏明月。

⑦汀洲:水边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别称,代指月亮。

⑨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依刘表,不为所用,登当阳(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离乡日久,功业难成的感慨。

【简说】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其时苏辙同哥哥苏轼分别七年之后,相聚在彭城,“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序》)在中秋泛舟赏月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词,其兄苏轼也和作一首。苏轼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早岁又同登进士科,后因宦海飘泊,天各一方。二人经常互寄诗词,以诉相思。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就是怀念苏辙之作,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苏辙的衷心祝愿。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开门见山,叙写离愁,“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亟写分别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是回忆去年中秋,其兄苏轼在密州东武过中秋,曾写《水调歌头》词,表达无尽的离愁。“岂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岂意”中隐含着无限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赏月,泛舟引吭,实为一大快事,但从《凉州》古曲中也流露出忧愁和悲凉。词的下半片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是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是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这三句令人联想起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两者都以情景交融取胜,实为异曲同工。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城,怀乡慨世,作《登楼赋》的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其兄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希望。

这首词的基调比较低沉,但感情深挚真切,发自肺腑。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第30章 黄裳(一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词五十三首。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⑤。

【注释】

①竞渡: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习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阗的鼓声。破:冲破。以上两句写参赛的龙舟从远处破浪而来。④“欢声”两句:写观众的欢呼呐喊,更显出最前面的船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

⑤锦标:锦旗,用以奖给优胜者。

【简说】

这首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风格明朗、简捷、晓畅。上片泛写赛龙舟之景,似见其色、似观其形、似闻其声。尤以“飞”、“破”二字显其气势。下片专力写赛龙舟时人们的情绪,观赛者“欢声震地”,参赛者大振“战气”。击鼓声,呐喊声、欢呼声中,夺标者的锦旗高高挂起在船头。著一“惊”字渲染出竞渡时紧张、高昂的情绪;著一“衔”字,写出得胜者的喜悦与得意。

这首词,写的是俗题、俗事,却写得淡隽、直率、不涉俗。《词论》有云:“文家遣辞,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观此《减字木兰花》可见其一斑。既有《风》《雅》之范,又兼歌谣之风。只合出自曾任福州知府体察民风,又兼诗词文赋之艺的黄裳之手。

第31章 黄庭坚(六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登第后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元年他写信给苏轼表示敬仰之情,苏轼复了信,两人从此缔交。在北宋新旧党争中,他两次被贬,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的诗与苏轼齐名,是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词与秦现齐名,而词风却完全不同。他少年时多作艳词,晚年时词风接近苏轼词。著有《山谷词》。

念奴娇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①。

断虹霁雨②,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③。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④。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⑤。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⑥。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⑦。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⑧。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⑨。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⑩。

【注释】

①汲古阁本《山谷词》题作“八月十八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金荷:形状如荷叶的金酒杯。

②断虹:虹彩消失。霁雨:雨止。

③这句是说雨后青山象是染过新绿的长眉。

④桂影扶疏:指月亮中的桂树影子显得枝叶很茂密。这两句是指月亮中的桂树影子如此清晰,谁能说今夜月光不明亮?

⑤姮娥:即嫦娥。这三句问嫦娥是在那一处驾驶起这轮明月缓缓升起。

⑥寒光:指月光。醽(líng灵)醁(lü律):美酒名。

⑦年少:指小序中的“诸甥”。追:追随。森木:繁茂的树木。这三句写凉风微拂的秋夜,诸甥跟着自己,在张园里树木森蔚的小路上漫步绕行。

⑧尊前相属(zhǔ主):举杯祝酒。这两句是写家在万里之外的座客都将酒倒在荷叶状的金酒杯中,为良时难得而举杯祝酒。

⑨老子:作者自称。这三句是说自己平生浪迹大江南北,最惬意的是临风听笛。暗示对宦途风波、贬处僻壤并不介怀。

⑩孙郎:指孙彦立。坐来:登时。霜竹:寒笛。因笛子是用竹子做的。声喷霜竹:乐声从笛子中进发出来。这乐声也即上句所说的“临风笛。”

【简说】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指出:“山谷云……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云。”可见本词亦是以豪迈见长。其内容是借秋夜饮酒赏月和听孙郎吹笛,抒写出作者从黔州(令四川彭水县)再贬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县)时的旷达胸襟。

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③。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⑤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⑥。我为灵芝仙草⑦,不为朱唇丹脸⑧,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⑨。

【注释】

①瑶草:仙草。一何:何其,多么。

②武陵溪:指桃源仙境。见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

③浩气:浩然之气。虹霓:主虹称“虹”,副虹称“霓”。这句是说从彩虹中展现出浩然正气。

④金徽:指琴徽,系琴弦的绳。《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张急徽。”

⑤谪仙:指李白。

⑥白螺杯:用白螺壳制成的酒杯。张籍《流杯渠》诗:“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

⑦灵芝:亦称“木灵芝”或“灵草”。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这句作者自比灵芝,是用来说明自己的操守。

⑧朱唇丹脸:指热中名利的俗子。

⑨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两句用李白诗意,表明作者仰慕李白蔑视权贵的品格,并要陶然于酒觞之中。

【简说】

作者在某些诗词中善于表露自己的思想境界,如“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反映出他的品格和襟抱。本词所写的桃源仙境,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他仰慕李白,自比芝草,表明决不肯为富贵功名而丢弃本来面目。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②。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③。

【注释】

①这两句是说,春归的道路是无迹可循的。

②问取:问。这两句是说,只有黄鹂可能知通春天的踪迹。

③因风:随风。

【简说】

本词内容是送春而无伤春气息,与王观《卜算子》(别意)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有相似之处。两词同是写留春不住而黄词更多含蓄,最后以黄鹂百啭暗示春光已逝,良时难再。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玉台弄粉花应妒④,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⑤,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⑥。

【注释】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②梅破:梅花含苞待放。

③开遍向南枝;因向着太阳,较温暖,故南枝先开。

④玉台:梳妆台。

⑤个里:个中,此中。

⑥去国:离开朝廷,言遭贬。

【简说】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作者因写过《承天院塔记》而遭人诬陷,被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此词即作于次年冬作者到达贬所后,时作者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此为咏物词。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城数千里,说是“天涯”并非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令作者既诧异,又喜出望外。因为梅花的绽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从而使作者精神为之一振,接下来,作者仔细观赏梅花,联想到寿阳公主额头落梅的典故,一时忘却了自己的遭际,完全被娇美的梅花给迷住了。但对景生情,想起往日赏梅,若遇上这样的良辰美景,当会一醉方休。但如今却是今非昔比了,十年的贬谪生涯,岁月流逝,心力衰竭,再也没有那少年时的心志了。

全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政治迫害的不满。该词语言朴素生动,描写细腻逼真,含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一首托物言情的佳作。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③,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④。莫笑老翁犹气岸⑤,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⑥?戏马台南追两谢⑦,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

①高左藏: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②黔中:郡名,唐置,后改黔州,宋升为绍庆府。治所在今四川彭水。

③霁:雨过天晴。

④鬼门关:即石门关,在四川奉节县东,西山相夹如门,故名。蜀江:指四川省境内流经彭水县的乌江。

⑤气岸:气概高傲。

⑥华颠:白头。

⑦戏马台:台名,项羽所筑,在今江苏铜山县南。两谢:指谢瞻和谢灵运。

【简说】

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时所作。绍圣二年(1096)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了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上片,描写视困苦若等闲,醉酒重阳的情景。首二句写黔中秋日之气候,阴雨连绵,多日不断,有如天漏;困居室中,犹如乘船,不能外出。后半部分写重阳佳节,雨歇天晴,作者苦中作乐,醉饮狂欢。下片,抒发作者自己穷且弥坚,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词人先以李白自比,写出一种“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的不伏老的气概。接着,又引戏马台骑马驰射之典,表明自己的才华堪追两谢,风流亦及古人,英雄气概,卓绝一世。这首词通篇划抒怀言志,却写得生动形象,洒脱豪放。全词结构亦很有特点,一抑三扬(催醉、簪菊、驰射),层层推进,彼此呼应,一气呵成。用典自然贴切,造句新警生动,至今读来犹凛然有生气。

诉衷情

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①,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②。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③。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注释】

①渔父家风:指继承赓续张志和《渔歌子》(又称《渔父》词)的风格进行创作。

②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东阳金华人。原名龟龄,擢明经,肃宗特见赏重,后坐事被贬,不复出仕,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且以自号。其事迹详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所写五首《渔父》词颇见重于世。

③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源自唐代船子和尚德诚禅师的《拨棹歌》,其中第三十九首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全词即增益其《拨棹歌》而成。

【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机锋的词。禅宗自唐代以降,日趋文人化,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欢迎。这是由于中国士大夫多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出处穷通、行藏用舍的处世原则,追求心有灵犀的内悟、清净淡泊的情趣和自我精神超脱,恰恰与禅宗相投合,二者合流,使士大夫的禅悦之风日炽。士大夫与释子诗僧酬唱交接,和佛门缁流谈禅说法成为一时风尚,宋代尤甚。黄庭坚的这首《诉衷情》即其一。

这首词是黄庭坚晚年移置戎州贬所时所作。据词前小序可知,这是他陶写寄托、遣怀抒志之作,全词系增益唐代秀州华亭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拨棹歌》的四句偈子而成。黄庭坚以禅僧偈语拈来入词,稍加改易,隐括诗意,即成别调。全词创造出一派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令人彻悟言外:在万顷澄澈的碧波之下,水纹粼粼,月明星稀,只有一叶扁舟,上面有一位蓑衣渔翁正在临渊设饵。沽钓金鳞。钓丝一动万随,引动阵阵涟漪。全词动中出静,静中寓动,有人却衬托出无人之境。而游鱼沉沦水底,疑情不断,拒不食钓,迟迟不肯入彀。而渔翁志在得鱼又不在鱼,值此两相执迷之际,忽见朗月洒照清江,一片青山在目,万籁俱寂,令人心随境杳,超然物外。一时间,如叶剪花明,云净月出,鱼脱钓丝而倏逝,渔翁陶然忘机也船载明月而远飏,两相度脱,各自随缘而化,使人联想起柳宗元《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诗意。词中的渔翁正是作者的自况,反映了他不营物务、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在写法上,情因景造,乐情自遣的情致隐然可见,深契禅理,墨希而韵长。清刘熙载《艺概》中称:“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以意胜。”此词即可一见。

第32章 时彦(一首)

时彦(?~1107),字邦彦,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累官至吏部尚书。曾任开封尹。

青门饮寄宠人①

胡马嘶风②,汉旗③翻雪,彤云又吐④,一竿残照⑤。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⑥。星斗横幽馆⑦,夜无眠、灯花空老⑧。雾浓香鸭⑨,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⑩。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释】

①宠人:指爱妾。

②嘶风:迎风嘶叫。

③汉旗:指北宋王朝的旗帜。

④彤云:红霞。这句写傍晚日落时西天涌上红霞。

⑤竿:竹竿。这句是指夕阳距离地面仅一竿之远,即将沉落于地平线之下。

⑥古木:古树。这三句是写旅途景象。

⑦幽馆:幽静的客舍。这句是写在客舍中抬头只见星斗横空。

⑧这句是说夜间失眠,只见灯花结了又结,懒得去剪掉它。

⑨香鸭:鸭形的熏香炉子。这句是写香炉中升起浓浓的烟雾。

⑩小妆:随意梳妆。这三句回忆两人饮酒道别,愁怀难遣。

秋波:美女的眼睛。

牵情:恋恋不舍。忍思量(liáng良):忍不住想念。

甚时:何时。这二句是说,临行前她低声道:当他跃马归来之日,她将欣然迎接。

【简说】

先展开一幅朔漠风光,这是作者所处的实境。再记起醉梦中的情景,这是作者想象的幻境。

本词写景细致,抒情细腻,用别后的客里愁怀衬托别前的难舍难分,写得活泼而又多变化。

第33章 孔平仲(二首)

孔平仲,字毅甫,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曾任衡阳太守等职。与秦观是好朋友。有《清江集》,今仅存词一首。

千秋岁

次韵少游见赠①

春风湖外,红杏花初退。孤馆静。愁肠碎。泪余痕在枕,别久香销带。新睡起,小园戏蝶飞成对。惆怅人谁会。随处聊倾盖②。情暂遗,心何在。锦书消息断,玉漏花阴改。迟日暮,仙山杳杳空云海。

【注释】

①次韵少游见赠:秦观被贬时赋有《千秋岁》一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苏轼、黄庭坚、孔平仲等均有次韵之作。

②倾盖:停下车子。

【简说】

孔平仲这首和词,依原韵字。仍写春日谪居愁。上片写春景、春愁:湖面上春风阵阵来,红杏花儿已开败。旅舍冷清,愁肠寸断。枕上留泪痕,衣带香气已销。无聊昼眠醒来,却羡慕那成对双飞的蝴蝶。这里的春景,是撩人、残败的春景;这里的春愁,是久别、孤独的惆怅。因景生情,以情观景,诸多感慨与追忆涌上心头。下片进一步写谪人之愁:“惆怅人谁会?”是心灵的呼唤;“随处聊倾盖”是感情的驱遣。只是愁情欲遣不能遣,心绪欲安不能安。“消息断”、“花阴改”,更令人心焦。眼前只剩下一片空蒙的云海。语终接混茫,更以迷离称隽。

后苏轼由惠州再贬到儋耳,收到秦观《千秋岁》与孔仲平和词,深为所感。联想到自己和秦观一样的遭遇,也曾和过一首词。

附苏轼和词:

千秋岁

次韵少游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第34章 朱服(一首)

朱服(1048~?),字行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约宋哲宗元祐初前后在世。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礼部侍郎,知广州。因与苏轼交往,被贬海州(今江苏灌云县)团练副使。能词。被贬后作《渔家傲》以寄意。

渔家傲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①,金龟解尽留无计②,寄语东阳沽酒市③: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

①九十光阴:指春天,春季为九十天。②金龟:古人所佩带的饰物。典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③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作者被贬后在东阳郡斋所作此词。

【简说】

这首词为朱服借春写愁、感慨人生之作。上片描绘出一幅小雨霏霏,春风微微,柳影如烟、柳絮难飞的阴郁、躁动、朦胧、缠绵的春日图画。节序风物,感人至深。诗人各有所得、各有所感,于是各有设境、各有措辞。在这里着一“愁”字,由景入情,愿自己的愁情与春景一起都和东流水一起流走。下片写作者转而又感到春光毕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一个折转之后,便激动起来,干脆把身上值钱的饰物全解下来,去换酒买醉。这里着一“拼”字写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挣扎、焦躁。但内心同时又是清醒的,尚未“拼一醉”,已经预见到今天的苦中作乐,他年忆起来必定倍感伤心。这样的结尾,令人震撼。《填词杂说》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这首词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于全篇至关重要,不仅道出真情,而且令人警醒。古人说“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这正是作者匠心安排处,但是并不让读者看出斧凿的痕迹。可谓能手矣!

第35章 秦观(十四首)(1)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江苏高邮(今江苏县名)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年经由苏轼推荐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年,因与苏轼等交往获罪,先后被贬到郴州(今湖南郴县)、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等地。元符三年受命放还,走到藤州(今广西藤县)去世。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

秦观的诗,王安石一见就以为清新似鲍(照)谢(朓),其中有的还能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官吏的凶残,如《田居四首》。他还擅长写赋,苏轼看到他的《黄楼赋》后,认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

秦观的词,远绍南唐,近受柳永影响;以长调抒写柔情,“语工而入律”(《避暑录话》)。女词人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可见秦观、贺铸,是被认为属于“当行”的词人。

由于身遭贬逐、飘零异乡,秦观词自伤身世的气氛很浓,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都突出了一个“愁”字。他的词亦颇受民间乐曲影响,如十首《调笑令》,每首咏一古代美女故事,每首之前又都有一首诗,这便是宋代歌舞相兼的“传踏体”。这种体裁和这类故事都是当时民间甚为流行的。另外,他的词中也有一些留恋欢场的作品,如赠陶心儿的《南歌子》,这类词反映出当时文人庸俗的一面。

望海潮

梅英疏淡①,冰澌②溶泄,东风暗换年华③。金谷④俊游,铜驼巷陌⑤,新晴细履平沙⑥。长记误随车⑦。正絮翻蝶舞,芳思⑧交加。柳下桃蹊⑨,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⑩。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简说】

这首词是借洛阳对重游汴京西园的追忆。其中细致地描绘了在桃李芬芳、絮翻蝶舞的春日里、自己郊游时的一次艳遇。还记叙了在胜地西园的一次繁华的夜宴。对于自己目前的处境,只用“东风暗换年华”、“重来是事堪嗟”的虚笔点出自身郁郁不得志、欲归又不可得的苦闷心情。

上片先点出这是初春时节重来旧地,追怀往事。“金谷”三句,实写当年漫游汴京名胜。“长记”二字,展开回忆,从飞絮蒙蒙、落红片片那种迷离的春色中叙说“误随车”的过程,“乱分春色到人家”,不仅写景,也是写作者发现“误随车”后的心情。这是春日郊游。

下片写春夜游园,“西园”三句记述了一次豪华的夜宴。“碍”字“妨”字,是化静为动。“兰苑”三句,承上转下,且与上片“暗换”遥相呼应。“烟暝”两句,写重游此地,但见一片萧条,不禁百感交集,这是上面“堪嗟”两字的具体说明。末句是无可奈何之语,写思乡之念,油然而生,但亦只能寄情于流水,又可见他怅惘之深。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①。念柳外青骢②别后,水边红袂③分时,怆然④暗惊。无端天与娉婷⑤,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⑥。怎奈向⑦、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⑧,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⑨。黄鹂又啼数声。

【简说】

张炎对本词评价很高,指出:“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词源》卷下)作者先以连绵不断的春草来比喻不可抑止的离愁,从而使人体会“怆然暗惊”的含意。接着又以“夜月”、“幽梦”、“春风”、“柔情”来比拟所恋念的佳人。然而往事如流水,佳人难再逢,正当飞花残雨撩人情思之际,又传来黄鹂的鸣声,这又暗示出相思之意的无法断绝。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①,画角声断谯门②。暂停征棹③,聊共引离尊④。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⑤。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⑥,罗带轻分⑦。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⑧。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⑨。

【简说】

本词抒写别情,并以此寄托自身不遇之感。

上片先写看见“微云飘过山头,衰草粘住远天。”接着又是听见嘹喨的号角声。由此引出离别的场面,这时词人的无限思绪正如暮霭中似隐若现的江山,可说是往事如烟,徒劳空想。“斜阳外”三句,一向为人传诵。这是说极目远望,但见寒鸦孤村,加深了别时的凄凉况味。

下片“消魂”两句,暗示离别。接着以物赠别,不胜依依。“谩赢得”两句,用杜牧诗意,点明了对方的身分。“此去何时见也”,是设问而得不到答复,只有空添泪痕。最后三句,写别后远望高城,只见灯火黄昏,不见所思之人,这是以景总结题意。

这首词在当时极为风行,苏轼亦爱赏它,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并指出此词受柳永影响,“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花庵词选》)但本词感伤气息较浓,从音乐上说是从容不迫、气度安详;不是急管繁弦般的快速,也并非哀丝豪竹般的高亢。写来不着力,不使气,语言工整而又平易自然,颇能代表秦观词的风格。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①。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③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简说】

从弄春柔、系归舟的杨柳,联系到两人在绿野的桥上相会的“当日事”,产生目前“人不见”的离恨。再从年华老去而产生无穷愁恨,“便做”三句,是反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意,借以显出自己离愁的深长。鹊桥仙①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④。金风玉露一相逢⑤,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①这首词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事。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②这句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做弄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③飞星:指牵牛、织女两星。这句说牵牛、织女两星怅恨终年不得相会。

④银汉:银河。迢迢(tiáo条):遥远貌。这句说他们渡过迢迢的银河相会。

⑤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李密《淮阳感秋》:“金风飏初节,玉露凋晚林。”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⑥忍顾:怎么忍心回顾。鹊桥:传说喜鹊在天河上搭成长桥。这句说相逢匆匆,即将分别,不忍从鹊桥回去。

【简说】

本词上片是七夕所见所思,从星汉迢迢联系到天长地久,写得活泼灵动,情高意深。下片想象牛郎织女七夕相会,难舍难分。末两句点题,认为两情久长与否并不在于朝暮相会。含义较一般歌颂爱情的作品要深刻得多。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断无寻处③。可堪③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④,鱼传尺素⑤。砌成此恨无重数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⑦。

【简说】

这是作者四十九岁即被贬到郴州(今湖南郴县)次年所作。他两年前所写《千秋岁》的末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道出他贬逐后苦闷的心情。如今处境愈趋艰危,他的心情也日趋沉重。本词传达了他凄楚难言的隐衷。

月下迷雾,桃源不见,是写夜景,也是暗示“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其中寓有作者身世之感。“孤馆”两句点出自己的客旅愁思,是景中见情。

寄梅花,传尺素,是想诉述自身的不幸和相思的情意。下面不说此情难寄,却道此恨无重数;不说山川阻挡归路,偏说郴江本自绕郴山;末句以问作结,其实郴江流向潇湘,是自然趋势,迁客沿江而下,是走上归途,都是令人易于理解的事;而用“为谁”设问,则又暗示出前途的黯淡,赦归的不可能。

本词写得层次分明,上下两片开头都是平叙,第三句一顿。前后的末两句是最着力之处。在组织结构上是与慢词的作法相似。

第36章 秦观(十四首)(2)

浣溪沙

漠漠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②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漠漠:密密布满。

②无赖:犹无奈,无可如何。

【简说】

上片以屏风上所画的淡烟流水衬托出清晨轻寒似秋。下片“自在”两句,细致地勾勒眼前幽景。用“梦”和“愁”形容飞花、丝雨,显得空灵无比。末句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情。

如梦令

遥夜沉沉如水①。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③,霜送晓寒侵被④。无寐。无寐⑤。门外马嘶人起。

【简说】

秦观自四十六岁被贬到病逝途中,这六年多的时间是在各地流徙,贬所也愈来愈远。本词该是流徙途中所作。内容写驿舍夜宿的情景。“鼠窥灯”,写醒后所见。“寒侵被”,写醒后的感觉。而“马嘶人起”,则意味着一天的旅途奔波又将开始。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①。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③。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④。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⑤。

【简说】

秦观贬在郴州共一年多。本词是他在郴州岁暮时所作。

除夕寒夜闻曲,加深客地寂寞之感。久贬在外,音书都无,连做梦也会不到亲人,自身的孤独况味,可以想见。在衡阳还见得到雁儿(传说雁能传书),而郴州却连雁儿也没有一只,又托那个传递消息呢?这里暗示自己离乡日益遥远,处境也更加危苦,并且照应到起首的听风听雨,表明愁怀的难以排遣。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试看“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两句不说自己贬谪远地以来音问断绝、度日如年,而只从南来的雁儿、从这里连雁儿也不来的情况,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语虽浅淡,而含蕴很深,可说是余味不尽,余韵无穷。

满庭芳①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②。古台芳榭③,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④,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⑤。渐酒空金榼⑥,花困蓬瀛⑦。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⑧。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⑨。

【注释】

①宋本《淮海集词》注:“此词正少游所作,人传王观撰,非也。”

②这三句写清晨骤雨才过,阳光冲破云层,春色极其宜人。

③榭:临水的楼阁。

④舞困:形容串串榆钱随风摇落。

⑤珠钿翠盖:指用珠宝装饰车身、翠羽做车篷的车子。玉辔红缨:指配备着华美的缰绳和彩带的马匹。这是指两人游乐时乘坐的车子。

⑥金榼(kē科):金制盛酒器。

⑦蓬瀛:本指仙境蓬莱和瀛洲。这里借指歌伎住处。这句是借花喻人,指歌伎遭遇不幸。

⑥屈指:扳指头计算。三句隐括杜牧诗意:“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赠别》)写旧日恋情,如同一梦,而光阴迅速,物是人非,令人触目惊心。

⑨芜城:即今江苏扬州市。南朝宋竟陵王作乱后,城邑荒芜,鲍照作《芜城赋》凭吊。

【简说】

本词写恋情,是从景色的转换来衬托感情的变化。描绘物态尤为细致,如写飞燕灵活,用红英陪衬;不说东风吹下榆钱,偏道榆钱舞困自落;绿水桥平,朱门映柳,是打秋千、按秦筝的背景。这样,一个轻盈的少女形象就自然地显现了。“多情。行乐处”,反映出两人春日游乐时的情意,也是与“春随人意”相对照呼应。“酒空”、“花团”,表示环境转换,人事全非。由旧恨春梦引出凭阑怅望。并以疏烟淡日反映作者寂寞孤寂的心情。

好事近

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①,夭矫转空碧②。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③。

【注释】

①舞,一作“化”。

②夭矫:屈伸貌。喻龙蛇盘曲伸展之态。空碧:即碧空。

③了不知:全不知。

【简说】

此词系写梦境,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少游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贬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词当作于二年之春。

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起首二句,仅用十一个字,便写出了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给人以满眼春光的鲜明、新奇之感。而紧接而来的三、四两句,更是曲径通幽,迎着明媚的春光,沿着蜿蜓、清澈的小溪,当你走到它的深处时,忽然,四周的静谧被惊起的无数只黄鹂的喧叫所打破,一时,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真是如入仙境。词人徜徉在这样一个优美的境界中,心中该是多么的欢快、舒畅。然后,这只是一个梦。

下片二句,词人的视线由地面移向了天空。在碧蓝的天空上飞舞着朵朵的白云,它们盘曲伸展,变幻万千,就像那一条条的龙在碧空中飞舞一样,景象颇为壮观。象征着词人在梦境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一但美梦完结,词人便只好躲进醉乡了。于是结尾二句便写词人置一切于不顾,只管酣然入睡。反映出词人逃避现实,消极出世的思想。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便是造境新奇,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苏东坡有题跋云:“供奉官莫君沔官湖南,喜从迁客游……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黄庭坚跋此词云:“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明人刘菊庄题云:“名并苏黄学更优,一词遗墨至今留。无人唤醒藤梦,淮水淮山总是愁。”(见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可见此词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其影响是多么的久远。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数②。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③。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释】

①碧桃:神话中的仙桃。露:露水,露珠。

②凡花:人世间一般的花草。

③管:管束,支配。

【简说】

这是一首托物咏怀,自伤身世的小词。词中所咏的桃花,亦即美人,实际上正是诗人高洁品格与不幸遭际的一种象征。

上片写佳人似花,但独居深处,无人知晓。这佳人就像那天上的仙桃花,是和玉露栽成的,远非尘世间的鲜花所能比拟,借以表现佳人的天生丽质,不同凡响。接着写一枝如画的鲜花,开在这乱山深入,人迹罕至之地,当然也就无人欣赏了。借以表现佳人纵有天姿国色,但沦落在这荒郊野水,不为人识的惆怅和怨恨。下片写佳人感伤于青春易逝,离别难聚。“轻寒细雨情何限”是说绵绵细雨牵动了佳人的无限情思,只可惜春天将逝,青春难再。纵使为了报答知遇之君,自己拼却一醉,可只怕在那酒醒之后,离别之苦将会令自己肝肠寸断。在这里,我们从女主人公的身上,不难发现词人自己的影子。“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即是人的痛苦心声,也是作者自己的辛酸自白,既蕴藏着佳人的沦落之感,也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恨。含蓄委婉,物我交融,意在言外是该词的主要特点。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①。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

①城郭:城墙内外。②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鹓鹭:两种鸟,喻品级相近的同僚。飞盖:疾行的车辆。

【简说】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春,秦少游在处州贬所时作。

该词是借写离情来抒发政治失意之感。从字面上看虽然写得是春日谪居时的忧愁,但内容已不局限于个人的身世之恸,而是曲折地反映了北宋中后期朝廷内部的复杂的政治斗争。上片借春景写离情。先从眼前春光写起,既写城外春寒渐退,复用“花影乱”两句点明城内春意正浓。面对这样的大好春光,词人却无心把酒赏春。原来,此时作者正在贬谪途中,流落它乡,远离亲朋,情怀落寞。因日夜思念而憔悴不堪,那有心思赏春呢。“人不见”两句,写作者思友不得,空对长天,怅然若失。下片追昔念今。开头紧承上片结尾,追忆当年诸友携手同游西池时的盛景。可惜好梦难再。如今流离它乡,岁月蹉跎,红颜白发,不堪其苦。虽然对朝廷,作者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但还朝无期,眼见得春光将逝,面对那纷纷的落红,更觉愁苦万千。

这首词写得委婉凄恻,悲愤感人。作者写春深是为了衬春去,写往昔是为了叹如今,突出的是政治理想的破灭,最终落在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愁字上。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触目惊心造句,触目惊心造句10字,触目惊心造句三年级”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