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而食,即面对面吃饭的意思。对食一词最早源自汉朝,《汉书·外戚列传下》记载:“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房与宫对食。”意思是说:官婢曹晓、道房、张弃,原先赵昭仪的侍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人,都说曹宫是曹晓的女儿,原来属于中宫,学习旧史掌故,又精通《诗经》,负责教授皇后。元延元年中,曹宫和道房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吃饭。
关于对食,后来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指宫里女子间的同性恋。那些得不到帝王宠爱的宫女在深宫里因不得与异性接触,与女子发生同性恋爱,宫女与宫女之间结为“夫妇”,搭伙共食,这是宫女、太监被长期幽禁在宫廷,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旷无聊,因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据载,汉武帝的时候,陈皇后失去了宠幸,就让女巫穿着男子的衣冠帻带,与她一起饮食起居,相亲相爱俨然像夫妻一样。汉武帝听说后下令追查到底,说是女扮男装进行淫乱,就把陈皇后废黜了并且幽禁于长门宫内。
第二指宫女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宦官无妻儿,宫女无丈夫,两者由此而结成临时伴侣,以慰深宫之寂寞,把这种关系称为对食。明代宦官与宫女之间的伴侣关系,又有菜户之称。从史料分析,菜户与对食有所区别。对食可以是宦官、宫女之间,也可以是同性之间,且大多具有临时性。而菜户是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宦官与宫女成为菜户后,唱随往还,形如夫妻。结为菜户的宫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终生相爱,不再与别人发生感情。
史上最有名的“对食”当属明朝的魏忠贤和客氏。魏忠贤是众所周知的。客(qiě)氏(1587-1627年),原名客印月,又名客巴巴,河北定兴人,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被封为“奉圣夫人”。客氏原为定兴县侯巴儿(侯二)之妻,姿色妖媚,为人狠毒残忍、生性淫荡。明熹宗继位后,赐婚客氏与魏忠贤,使他们成为“对食”夫妻。
伴食,顾名思义就是相伴而食,陪着一起吃饭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伴食宰相。《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意思是说:开元三年升为黄门监后,卢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他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事都不敢自己做主,一切事务全推给姚崇处理。很多人对卢怀慎的这种吃饭不做事的行为不满,私下送给他“伴食宰相”的外号。
这里不是想穷究对食与伴食的确切含义及神秘故事,而是想对这两个词语所反映出的社会历史现象做一个演绎思考。往事越千年,道理依旧存。这两个词语虽然来源于古代,故事也发生在古代。可是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我们现在,仿佛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社会现象。
大家观察回顾一下自己身旁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身份地位煊赫的人物,平常吃饭的时候,坐在他对面和旁边的人。经常坐在对面一起吃饭的那个人,是不就特别像甚至简直就是“对食”,而经常坐在旁边陪着一起吃饭的那个人,是不就特别像甚至简直就是“伴食”。这个对食者,可能是女秘书,也可能是办公室主任。而这个伴食者,可能是司机,也可能是助理。
古往今来,为什么会有对食和伴食现象出现呢?应该是同人类的本能和习性有关。
人类的本能最原始的当然是指生理的本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繁殖的本能。为了达到繁殖后代的目的,人就要寻求异性,结成配偶。而这种配偶的形式,经过长期的进化之后就成为人本能的生理选择倾向。不仅对于正常人如此,对于没有了生殖能力的太监以及没有了现实生殖条件的宫女,也有这种本能的生理选择倾向。如果没有合适异性的时候,就会寻求心理异性甚至同性进行替代,所以就有了宫女和太监之间的对食、宫女和宫女之间的对食甚至是菜户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同性恋其实只是正常异性恋的异化形式,其实质仍然是人类的生理生殖本能作祟而已!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了群居的习性。从家庭的群居、家族的群居、氏族的群居、到民族和国家的群居,范围越来越大。在群居习性养成并且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一起生活共事的人越来越多,就会结成朋友伙伴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吃饭的场合上就出现了伴食的现象。实际上,伴食的主要意思不是指具体地在一起吃饭的人,而是人和人在一起生活相处共事日久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又分出了主次,有的人是生活或处事的主导者,而有的人则是从属者,伴食就是指那些从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