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起点,闸门开启、水花欢腾,“南水”自此浩荡北上。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
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起点。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半年内两次考察南水北调,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世纪工程的重视,传递出了多重深意。
一条“发展线”——
优化水资源配置,惠泽民生,助力发展
从淅川到北京,1000多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携盈盈清水贯穿南北,把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道水资源不等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黄淮海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
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经历50多年论证,数十万建设者10多年奋战,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变成现实,南水北调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
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显著,成为横亘大地上的一条“发展线”。
汩汩“南水”惠泽民生。超1亿人直接受益,喝上了“放心水”。在北京中心城区,一杯自来水中有七成来自“南水”。天津形成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供水格局。河南的郑州、鹤壁等地,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纷纷用上“南水”。
汩汩“南水”助力发展。中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水支撑。东线流经江苏、山东,有效畅通南北经济交流。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更要久久为功。今年水利部将重点做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引江补汉等前期工作。
一条“生态线”——
全力治污,坚持节水,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好坏,关键看源头。
淅川县云山拥翠,草木蓊郁,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揽山抱水,碧波荡漾。
为了守好“大水缸”,淅川县担起责任,守山头、管斧头、护源头,淘汰污染产业,治理水土流失。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
能否调来干净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希望大家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再接再厉,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优质高效完成后续工程任务,促进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总书记再次关注水质:“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调工程坚持先治污后通水。沿线各地铁拳治理,目前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工程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
节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的又一个殷殷嘱托。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调水和节水这两手要同时抓。”
坚持节水优先,一以贯之。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强调,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一条“民生线”——
加强扶持、对口协作,促进水源地发展
饮水思源。甘冽“南水”的背后,离不开淅川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移民群众的生活。“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的关怀温暖了移民群众的心窝。
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万移民的巨大奉献。”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补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淅川县出台多项帮扶政策,一个个移民村换新颜,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调水线更是“友情线”。受惠区和水源地开展对口协作,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相关市县,天津市与陕西相关市县“手牵手”,实施对口协作项目、互派挂职干部,带动水源地发展迈上新台阶。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调水、治水、节水,一渠清水徐徐北上,世纪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统筹:刘磊
撰文:王浩
策划:杜尚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王晔,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