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大班蚕宝宝反思】变动的课程 不变的“行为” 大班科学蚕宝宝成长记教案及反思

有的孩子在儿童工作室一边观察小蝌蚪,一边做记录;有的孩子在“小农人试验田”里除草、测量农作物的高度;还有的孩子跟着老师在外面捕蝴蝶……这是记者日前走进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看到的场景。虽然这些孩子分属不同的年级,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这些活动都属于该园新行为课程下的同一个主题——春天来了。

从行为课程到新行为课程

新行为课程是宁波一幼的园本课程,它脱胎于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创设的行为课程。1917年,27岁的张雪门正式投身幼教领域。第二年,他在家乡宁波创办了星荫幼稚院(宁波一幼前身)。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张雪门再未离开过幼教行业。

张雪门在实践中建构起了深入、完善的幼教理论,尤为突出的是,他在实践、教学,以及借鉴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构建起了我国第一套本土化的幼教课程——行为课程。张雪门认为,“幼儿在幼稚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行为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以“行为”为中心,通过“做学教合一”的手段,使儿童获得基本经验。

虽然张雪门的课程体系已非常完整,但由于各种原因,长久以来,他的课程体系并未在中国内地的幼儿园当中被很好地付诸实践。直到1998年,宁波一幼发现了张雪门的课程资源“宝库”,并将他的行为课程经过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新行为课程,张雪门的教育思想终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度焕发生机。

新行为课程探索的三阶段

一幼传承、创新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8年到2009年,是一幼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首次探索。这一时期,主要是系统学习张雪门教育思想,建立新的课程框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幼人称之为“摸石过河”。2009年,一幼正式提出“新行为课程”这一概念,并建构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突破了集体教学方式,开始关注个人、小组活动,而且将张雪门提出的工作、旅行、动机等课程要素,通过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蛤蟆剧团等特色活动呈现了出来。

2009年至2013年是新行为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索,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幼儿的八大行为(工作行为、社会行为、语言行为、运动行为、心理行为、科学行为、考察行为、艺术行为)成为课程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场景模拟、调查访问、经验共建等课程组织的策略,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2013年以后,一幼的新行为课程继续向前推进,但也遭遇了瓶颈。园长沈清记得,当时虽然知道课程是新的,但究竟新在哪里,还说不清楚;路子是否正确,也不够自信。就在此时,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提供了帮助。经过两年的指导,2016年,新行为课程又有了新的发展。最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课程内容被整合为主题、领域与区域三部分。在沈清看来,这种调整更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而且也与张雪门“幼儿看宇宙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整体的”这一思想相契合。同时,在课程组织策略上,采用了张雪门提倡的“设计教学法”,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张雪门认为,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而设计教学法正切合这种要求,因此是最适宜的。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一幼的新行为课程更加科学、完善,理论根基也更扎实了。

在主题活动中贯彻设计教学法

新行为课程在实施层面主要以“主题”的形式推进。每学期开学前,一幼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全园层面的课程审议,教师们要根据时间的变化预设出下学期的课程主题。比如,本学期的三个主题就是“春节余韵”“春天来了”“夏天的脚步”。接下来是年级层面的课程审议。每个年级在每个大的预设主题下要确定出具体主题。以本学期”春天来了”这一主题为例,小班确定的主题为“植物”,中班为“昆虫”,大班则为“种植”。年级层面的课程审议结束后,还需要班级层面的课程审议。每个班级的教师需结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兴趣,进一步聚焦“班本化”主题。以中班的“昆虫”主题为例,不同班级的研究主题分别为蝌蚪、蚕宝宝、蝴蝶等。

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依据设计教学法展开活动设计并实施课程。第一步是动机,即如何引出主题。第二步是预设主题活动的目的。教师需要结合整个课程目标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初步确定活动目标。第三步是安排活动人数及整个主题活动的时间。第四步是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主要通过组织基本活动与特色活动两条路径展开。基本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与生活活动,而特色活动主要包括蛤蟆剧团、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等。第五步是准备活动所需的工具与材料。最后一步是执行参考。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比活动前后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设计。

一幼副园长徐晓青告诉记者,活动实施中的所有路径都是为了帮助幼儿通过“行为”提升经验,因此,幼儿的“做”就显得十分重要。采访中,徐晓青向记者展现了一个满是“宝贝”的地下室。红帮小巧手、甬城老作坊、三江小画廊……各式各样的工作室材料放满了整个园所96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将来,这里会全部被打造为儿童混龄工作室,孩子们将在这里充分地开展‘工作’。”徐晓青告诉记者。

目前,一幼的新行为课程体系已相当完善,呈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看起来,似乎已经无可挑剔了,但一幼人从不认为它是完美的。采访中,沈清告诉记者,评价依然是新行为课程薄弱的一环,这是新行为课程未来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新行为课程永远是进行时,因为课程结构的完善没有完成时,而且,社会在向前发展,课程内容本身也无法预设。”沈清说。只是,无论新行为课程怎样变化,“行为”始终是中心。(本报记者 赵彩侠)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10日第4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大班蚕宝宝反思,大班蚕宝宝教案反思,大班科学观察蚕宝宝教案反思,大班蚕宝宝成长记反思”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