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一生,曾对五个男子动过心,第一个是瞿秋白,并对她的文学之路产生过重大影响;丁玲还有一个至交好友,名叫王剑虹,两个人志同道合,互相鼓励,这段友谊陪她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正因为心性相同,志同道合,所以,连喜欢上的男子都是同一个人,左边友情,右边爱情,摆在了丁玲面前一个"世纪难题"。
在丁玲入读上海平民女学仅半年的时间,学校就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最终停办。丁玲和王剑虹一起离上海赴南京。
她们在南京安顿下来后,每天勤奋自学,在机缘巧合之下,两人结识了瞿秋白。这个时候,瞿秋白刚从苏联回国不久,学识深厚,见闻广博,三人一见如故。三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两个小女孩对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子都有着崇拜心理。
不过,没多久,瞿秋白就离开了南京。她走之后,丁玲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心里空落落的,其实她对瞿秋白早已动了心。
1923年夏天,丁玲和王剑虹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而瞿秋白正是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丁玲见到相思已久的人,心里分外高兴,但表面上还是表现得云淡风轻,并未表露心迹。
可丁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深爱瞿秋白的不止她一人,好友王剑虹对瞿秋白的感情不比她浅,从面前这一堆诗稿就可以看出。一个是最好的朋友,一个是钟情的男子,丁玲不知如何选择。
正当她内心纠结不已的时候,好友王剑虹突然对她说要回老家四川去了,这是丁玲始料未及的。从1918年,丁玲进入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预科开始,她和王剑虹就已是密不可分的朋友,两人一起经历那么多,互相陪伴和鼓励,丁玲早已习惯好友在身边。而且,她也不能让好友带着爱情的遗憾而离开。
王剑虹虽是一个果敢的女子,但是在感情上还是非常传统的,含蓄的。几经思量,丁玲痛下决心,决定退出三人的感情,成人之美。她带着王剑虹的诗稿去找瞿秋白,瞿秋白看后,被诗中的情感震撼,得知是王剑虹的的手笔后,他顿时心里明白,但他却看向了丁玲,丁玲从瞿秋白的眼神中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深情,她这才知道,原来,她一直都不是单相思。
时间不容丁玲多想,她当下表明态度,借口自己还年轻,暂时不想谈论爱情与婚姻;又说了好多好友王剑虹的好,真心希望他们能走到一起。瞿秋白沉默了一会,他走向丁玲,轻轻地握了一下她的手,像是无声的安慰,他顺从了她的心意。
就这样,在丁玲的撮合下,王剑虹如愿地和瞿秋白走到了一起。当两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时,丁玲显得格外孤独。
但是,丁玲想到母亲的期望,觉得没有资格伤春悲秋,毕竟,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她调整好心情,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上海大学旁听的时间里,她进步很快。
1923年冬,王剑虹嫁给了瞿秋白,便从与丁玲合住的地方搬了出去。婚后,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幸福总是短暂的,瞿秋白身体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时常咳嗽,王剑虹心急如焚,细心照料,但仍不见好转。
有次,丁玲去看望瞿秋白时,她发现好友王剑虹看她的眼神有点闪烁,死有尴尬与愧疚,好友可能知道了她与瞿秋白之间曾经的那一段情愫。丁玲不想好友过得不开心,对她心生芥蒂,所以,当她离开时,对送她到门口的王剑虹说,她要离开上海了。
丁玲的离开,出于保全好友的爱情,保全自己的友情,可是这一去,却是诀别。
丁玲离开上海到北京求学,走的当天,王剑虹一送她,给她准备了一些在路上吃的东西,她很感动,细心的她发现好友有点轻微的咳嗽,所以叮嘱她注意休息,但王剑虹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丁玲到北京后,并没有进入到北京大学学习,暂住在一个补习学校的宿舍,每日勤奋自学。丁玲的一生,都在学习的路上,不管世事如何艰难,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如意,她从不抱怨,而是一直努力向前。
她接到从上海发来的信,她打开一看,顿时石化,信的内容为:虹妹病危,盼速来沪。等到丁玲赶到上海时,王剑虹已去世。这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和伤痛。
丁玲无法接受好友去世的事实,她给瞿秋白写了一封信,表示两人的友谊随着王剑虹的离去而彻底割断。
她怪自己,当初不该阻止好友回四川老家;她怪自己,当初不该自作主张,把好友推向瞿秋白,至少她会活着。她怪瞿秋白,他得到了王剑虹至死不渝的爱情,却没能照顾好她,让她染上了肺病。
人的一生,难免会站在十字路口。燕子认为,不管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要有承担该选择的后果,不要让自己后悔。不过我们也得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什么最重要。
正如《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希望我们的人生不要错位,遗憾少一点。
阅读,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