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那时县城里只有一家小书店——新华书店,书架上除《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马恩列斯全集”等政治书籍外,也销售一些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记得有《毛主席的好干部——门合》、《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毛主席的好青年——金训华》......由于连环画图文并茂,很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阅读,又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读物,每当书店有了新的连环画,小伙伴们都奔走相告。买回家后,看上好几遍才肯放下……
然而,这种连环画千篇一律。里面的英雄全部是浓眉大眼、钢筋铁骨,说起话来句句豪言壮语、气吞山河;坏人则是獐头鼠目、凶相毕露。看多了,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
小学五年级时,我看到一本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改编的连环画。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绘的生活场景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我萌生了强烈的不满足感,希望读到高尔基原著。然而,这在当时比“上九天揽月”还难。直到“文革”结束,县图书馆对外开放,我才借到了《童年》一书。
于是,《童年》成为我读到的第一本外国文学名著,也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部小说。
《童年》描写的是作者十岁以前的生活。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善与恶、爱与恨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刻印迹。
高尔基以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悲惨,都要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相信世间总会有美好和光明。
《童年》的艺术魅力也深深感染了我。在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中,外祖母的形象最鲜明,也最富有诗意。她慈爱、善良而且刚强,给阿廖沙贫寒、艰苦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和温暖。小说对她的外貌、语言和行动进行了全面生动的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到非常传神和亲切。
读完《童年》,我又阅读了《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们一起构成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作者在逆境中读书、求索和成长的故事,给予我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无穷的求知动力。
从很大程度上说,书籍真正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是从读高尔基的《童年》开始的。此后,我把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了一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