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格的基础,协助孩子接纳、认识及表达情绪,会帮助孩子发展更好的人格特质。出生后不久,婴儿便有快乐、生气、惊讶、悲伤及害怕等情绪,直到两岁自我意识启蒙,开始了解自己与其他人、事、物是分开的,孩子才出现羞愧、嫉妒、内疚、自傲和理解等更复杂的情感。
要能适当的表达情绪,需先接纳正、负情绪的存在,然后认识情绪的内涵,最后才是适当的表达。如果大人在孩子生气、哭泣、害怕时,要他们不可以生气、爱哭鬼羞羞脸、胆小鬼……之后要他们适当表达情绪将会是困难的功课。
大人可从婴儿期开始做情绪教育,当婴儿哇哇大哭时,给予抱抱及温柔的抚慰,读出婴儿的情感,并做适当的回应。
如「肚子饿了喔、尿布湿了不舒服喔」、「吓到了,惜惜」,经常这样做婴儿会渐渐接纳及熟悉自己的情绪。
两到三岁的幼儿行动快过语言,生气时丢东西、打人、咬人或大哭。大人先不要指责他们的行为,将孩子抱起来像镜子般反应他们的情绪「生气了」、「好气喔」,拍拍孩子说「我知道你生气了」。然后可以示范跺脚的方式表达生气,或表达「我生气了」,鼓励幼儿说出情绪来取代丢东西或打人。
其他的情绪也是如此,如害怕时大人示范边拍胸膛边说「怕怕」,快乐时说「好开心」。大约到中班可以鼓励孩子练习简单的造句「我生气了,因为……」「我好开心,因为……」当孩子能用语言说出情绪,就会降低不适当的情绪表达。
幼儿很会阅读别人的表情,并模仿周遭人的行为,如果大人经常用「我」开头来表达情绪,在幼儿面前避免情绪化的动作及字眼,大人的以身作则对儿童的情绪表达就是做了最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