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中学,老师们讨论网络课程的授课方案。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通讯员 邓浩凡 摄 |
3月12日,南方+东莞在线课堂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大关。这是东莞市教育局自3月2日起正式开展全市中小学校线上教育的一个数据缩影。
此次线上教育,东莞明确纳入正常学时,除小学一二年级以外,中小学其他学段可以上新课,并且明确幼儿园严禁线上教育。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评估,近半个月来,全市同时在线学习人数最多达到124.5万。其中,小学84万、初中26.4万、高中(含中职)14.1万。百万学生在“云”上学习,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如何保障云课堂平台顺畅,如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撰文:王慧 黄婷 毛敏
强力统筹,名师网课广受好评
线上教育,教什么,用什么教,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最关键的托底保障。
东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将线上教学纳入正常学时,是教学质量的一次大考验。为保证春季新学期教育教学总体进度,东莞按照“省级托底、区域统筹、学校实施”的模式和原则,做好线上教育平台和资源的托底准备。并且明确小学各年级返校后必须零起点教学。
从全市各学段教育资源供给看,为了保障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87万学子的线上学习,东莞市教育局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共120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定制课程开发,并通过“东莞慕课平台”“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南方+”等平台及电视媒介向全市学校免费推送共享。
以小学3—6年级课程为例,共有300名教师参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10门学科课程开发,每周为每个学段学生推送近20节网络课。
初中学校线上教育统筹则突出“资源包”的作用,线上教育开始前夕不仅摸底各校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东莞市初中线上教育工作指引》,为初中学校提供线上教育指引。
与此同时,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初中各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团队共500多名教师研发线上托底课程资源包。以第一周为例,共向全市初中师生推送395节课,课程资源包超七成由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制作。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学校教学各有特点,资源包除了微课,还有课件、导学案和教学设计。”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部长范传东介绍,有了资源包托底,教师们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
优质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便捷的操作也获得学校、家长的青睐。以南方+平台为例,不少教师直接将南方+观看渠道写进了教案。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学生家长钟新悦说:“在微信上打开链接就能使用,操作简洁方便,免去不少麻烦。”
平台保障发放百万份问卷做好前期准备
“以小学阶段为例,两周合计165门线上教育课程分批上线,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总体进展顺利,网络运行总体顺畅,没有出现宕机情况。”
为了解师生的学习体验,东莞市教育局通过“东莞慧教育”微信公众号开展了学习体验的抽样调研,55.4%学生主要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其后分别是平板电脑17.1%、台式电脑14.6%、电视12.9%。
事实上,早在3月2日全面展开线上教育之前,东莞市教育局就面向全市公办、民办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各学段师生开展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情况调查,根据超120万份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提前谋划。
记者观察到,此次“停课不停学”中,东莞市教育局是全省唯一采用自有平台承载全市中小学教学内容、提供流畅教学资源的地市教育局。这个市级层面的线上教育平台保障体系分为三个方面:“东莞慕课平台”主要保障高中阶段线上教育;“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保障初中阶段线上教育,“探究学习平台”保障小学阶段(主要是3—6年级)线上教育。
其中“探究学习平台”需要承载的学习人数最多,市教育局与政数局、电信、移动、华为、腾讯等单位通力合作,迅速组成了500多名技术人员的服务团队,通过扩容、分流、分区等措施,全力确保网络顺畅运行,将“探究学习平台”的承载能力由原来的10万人提升至100万人。
“同时,我们还加大网络安全防护力度,在市教育局常态化防护的基础上,联合网信办、政数局、公安、华为等部门和单位,及时对上线的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3月2日至今,面向小学阶段的线上教育学习平台总点击量5330万次,总学习时长251033小时,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为22万人;2月17日至今,面向初中阶段的“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浏览量达到34435万次,教师备课总数达到78957次,学生线上答题量超过1200万。
此外,2月10日至今,面向高中阶段的“东莞慕课平台”共新增课程800多门,选课人数超过18万。同时,地理学科还尝试共享优质资源,面向学生单次直播的最高学习人数为1.5万。
■相关
温暖托底
全市2344名困难学子顺利参加线上学习
3月5日下午,麻涌镇古梅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小雁(化名)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用上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原本依靠老师和父母电话维系学习沟通的她,如今捧着课本、拿着手机开始全程参与。
受疫情影响,全省范围内开展线上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而贫困家庭也增添了新烦恼。为此,古梅一小自开展线上学习以来对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排查。
据了解,小雁的家庭是当地的低保户,家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母亲身患残疾,一家四口人都靠父亲在外打零工过日子。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受疫情影响愈发困难。“学生家长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网络电视,线上学习初期只能每天通过电话方式与学生及家长进行讲解防控知识和要求,辅导孩子学习。”班主任莫韵滢介绍说,困难学生在线学习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设备和网络条件的欠缺。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爱心运营商取得联系,为学生家庭免费安装了电信网络。3月5日当天,学校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带上牛奶、口罩等物品,由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上门走访慰问。在学生家里,老师就如何使用手机、线上学习的具体操作等进行了详细指导,现场辅导学生作业。
“这两天已有计划开展第二次回访,届时英语、数学等科任老师也将上门了解学生情况。”莫韵滢告诉记者,日后将对困难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回访,线上学习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为学校困难家庭学子送设备、送温暖,保证其线上学习正常开展,古梅一小的行动也是东莞努力保障学生线上教育的一个缩影。
根据“一人一策”的工作要求,东莞市教育局明确对不能参加线上教育的学生摸底造册,做好托底保障工作。
比如大朗镇,对辖区内启明学校、启东学校、洋洋学校、启明朗升小学等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共有61名学生因没网络、信号不好、缺少电子设备等原因无法参加线上教育。其中,有16名学生已经回到大朗,该镇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落实这群学生的学习;凤岗镇华侨中学则通过问卷、电话访问等形式对全体学生参加线上教学进行摸底调查,最终10名困难家庭学生领到了爱心助学手机;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就开展针对一线医护防疫人员在读子女的“暖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共有21位教工志愿者为学校9位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以“多对一”的结对形式建微信群进行学习辅导,及时提供全面帮助。
来自东莞市教育局的数据,自线上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市教育局协调联系运营商免费为159名学生安装宽带或有线电视网络;免费向38名学生出借(提供)网络设备、流量;为402名学生提供网络;爱心企业向东莞市教育局捐赠的1743台手机,已全部寄出给有需要学生。
截至3月6日,共有234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网络设备条件得到改善,线上学习得以顺利开展。
品牌效应
一所小学19位名师参与市级定制课程开发
戴着口罩去公园拍摄植物照片,只为录制语文课《我的植物朋友》时呈现更好的效果。这是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刘艳的经历,在东莞开启线上教育之际,她加入了小学组语文组教研团队,并负责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课例录制。
刘艳老师的经历,犹如莞城中心小学的老师群像代表。为了能让网课更丰富、有趣,老师们变着花样增加课程心意,又精益求精确保能完美呈现给学生。
五年级语文课《梅花魂》,负责老师周奇为了带动学生的兴趣,从近百个谜语中挑选适合的选用;冯惠扬老师录制的四年级语文第3课《天窗》已经通过了审核,事后却发现PPT中多了一个字,她直言“为了这一个字,我折腾了几小时终于修改好了。”
数据显示,在东莞线上教育小学定制课程开发中,莞城中心小学共有19位老师参与了语文、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共五门学科课程开发、录制,一共带来了25节课例。老师参与人数、录制课例数量为东莞小学之最。
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7节,语文学科6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8节,英语、科学学科各2节。目前,这些线上网课陆续通过各平台上线,供全市师生观看,获得了广泛好评。
名师云集,短时间出精品,这离不开该校师资培育的积累、沉淀。来自校方的数据显示,该校现有4位特级教师,4位广东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9位东莞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4位市级教学能手。
数据的背后,是学校十年来专注教师品牌打造释放的化学效应,创办于1906年的莞城中心小学,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年。围绕激发老师的内驱力,让教师成长变成一种自觉心态,莞城中心小学在2009年时初步确定了师资培育的实践方向:以教师成长为切入点,打造个人师资品牌。其中,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与探索自己的品牌。
由此,学校率先在东莞市成立了首个校内名师工作室——至正名师工作室,为老师搭建成长平台,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教师品牌—品牌教师—名师,让“品牌”与“成长”挂钩,成为教师实现自我耕耘的土壤。
经过四五年的沉淀,至2012年、2013年,莞城中心小学教师品牌建设有了初步成效,一批叫得上名头的教师品牌开始打响。如彭才华老师的“如歌课堂”、易志军老师的“陌生化”教学、周奇老师的“聊天课堂”、邹官民老师的“创造力美术”……
氛围的营造让学校教师成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十年前莞城中心小学有约120名老师,其中有60多位45岁以下老师参与品牌打造。如今,学校有170多位老师,已经形成的教师品牌达115个。
不仅如此,学校还鼓励老师们出书,更加系统地思考品牌、推广成果,教师出书也成为学校的一大传统,至去年底该校已公开出版6本书推广品牌成果。
学校特写
“两手抓”开发适合校情、教情、学情资源
一份总方案,5个附件,这是东莞第二批品牌培育对象学校——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为学生打造的线上教育方案,从优质资源推荐到年级课表,从班主任指引到科任老师的要求,细致的方案保障了该校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
数据显示,在主要面向初中、小学开放的“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2月17日线上学习开启当天,平台浏览量突破2200万次,初中学生做了49.8万道题,当天沙田实验中学活跃度进入前十。自3月2日线上教学正式开启后,该校活跃度稳居前列。
“从大年初六开始,学校便组织老师们在线办公,提前为新学期做准备。”沙田实验中学校长张远广透露,准备工作包括技术的学习、运用,“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师生账号的校验,统筹教师以学科备课组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包。在他看来,线上教育不仅仅是技术考验,更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校情、教情、学情。
詹婷婷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她告诉记者有了全员的培训,该校180多名老师,基本都掌握了网上教学的技术,而各学科组也会特别安排年轻的老师作为技术指导。
“在这段时间老师们非常辛苦,学校统筹‘两手抓’,一方面准备2月17日开始的线上学习,另一方面也开始着手准备新学期的内容。”詹婷婷说,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新学期教学如何开展,但学校也把工作提前开展,并准备了两周的课程内容。
根据该校线上教育方案,每周学校为学生提供百余节线上课程。上午学生完成4节主要科目的学习,每节课20分钟,下午则是校本素养课程的专属时间,结合心理教育、科创教育特色,该校均推出了相关课程,比如针对创客的在家动手创作小发明。
有了资源的保障,跟着教育部门的节奏,沙田实验中学课程资源陆续在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以及爱学APP上上线,并得到师生积极响应,学校活跃度稳居前十。而考虑到网络拥堵,学校还借助网络云盘、QQ、钉钉群都多种方式,建议备份资源和授课群,“双保险”开启学生的线上教育。
把学生课堂搬到线上需要提前准备,更需要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效果。张远广表示,基于学校多年开展小组合作的学情,教师们同样把小组合作的模式搬到了线上,“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帮手,让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个小组、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释放学校资源对辖区内薄弱学校的引导,从2月17日线上学习以来,沙田实验中学便与其托管的朋远、腾辉两所民办学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并提供相关指导,为两校线上教与学提供保障。
■对话专家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师附中科研与教师发展处主任兼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夏涛:
课程资源统筹共享保障了学生线上学习基本需求
线上教学给老师带来了新体验,也带来更多思考。采访中,不乏老师开始临阵学习技术,也不乏老师思考总结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育。南方日报记者对话特别专家,探讨线上教学的业内思考。
广东省教育厅统筹、各地市教育部门参与、部分名校共享资源,夏涛表示此举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具有积极意义,托底保障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基本需求,兼顾了大多数。与此同时,他建议目前开学时间尚未确定,各级教育部门或可依托积累的网络平台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接下来资源开发推送中,更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合学生的内容。
由此次线上教育延伸,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运用,夏涛认为这给所有教育参与者都留下思考的空间。比如学生,没有了课堂约束如何在互联网中学会自律,“自律,将为自己赢来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
“对于老师来说,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适合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互联网教育?这是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夏涛继续表示,信息化普及也需要学校管理的变通,他表示目前不乏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学校需要辩证看问题,在信息化普及中,正确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红:
线上教育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变革、创新提供契机
因疫情带来的影响,老师们几乎全员参与到在线教育中来,这成为一个契机,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落地。首先,此次线上教育开展带来整体意识的改变,让老师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此举有助于全面、全员提升老师们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意识。
其次,为教师教学形式、理念的变革创新提供契机。隔着屏幕开展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样态,屏幕外学生们做什么老师无法掌握,这推动老师们必须想办法吸引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前提,由此而带来教学观念的改变。改变在于课堂形式,也在于老师们的合作教学,比如“翻转课堂”的真正落实,需要师生们真正转变思路,以问题、任务为驱动教学,线上教学之前的任务布置驱动学生线下开展学习,到了线上与教师见面的时候,更多是解答学生在线下学习产生的问题;合作教师则是利用线上的优势,2—3位教师同时在线组成合作教学小组,发挥每一位老师的长处,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是最优质的课,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为教师有针对性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能力带来契机。这些能力包括布置作业的能力、直播能力、微课能力、引导组织在线讨论能力、鉴别选择资源的能力等。课堂形式或许改变,老师信息技术应用会越来越普及,未来教育等理念也会不断被提及,但教育的根本规律不会变,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手段,都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始终是值得教师们思考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