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秋实讲古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老打击乐——十点梅花

曲江是一片神奇而又古老的热土。12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在狮子岩繁衍生息。又是“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民族古老文化摇蓝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众多如“十点梅花”这样的民间艺术。

村民在表演十点梅花。

“十点梅花”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农村的民间打击乐

曲江区各镇历来均有农民打击“十点梅花”锣鼓。尤以樟市镇、马坝镇、沙溪镇、大塘镇流行较广。

“十点梅花”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农村的民间打击乐。据《曲江县志》一卷《风俗篇》记述:“康熙年间(1622年-1722年)元宵街市总处架灯棚。灯有大数围者,皆人物花鸟奇巧生动之状,春色故事彻夜喧阗”。县志记录的是民间闹元宵、唱灯子、舞花灯时之热闹情景。据老艺人研究“唱灯子”除有二胡等弦乐伴奏外,还有用“十点梅花”锣鼓伴奏。

据曲江区沙溪镇东华村委会坭洋村欧氏族谱记载,清朝道光20年庚子年间(公元1840年),欧氏十四世祖泗达便开始有舞狮锣鼓“十点梅花”。代代相传,至今已是第六代传人,现由欧兆祯(大锣)、欧观养(高腰鼓)、欧兆天(小锣)、欧兆养(大铙)传承。

“十点梅花”锣鼓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农村的惊狮锣鼓。惊狮是曲江农村特有的一种狮头。(俗称青惊狮、鸡公狮)惊狮个头较小,舞动时却精灵活泼。“十点梅花”就是专为舞惊狮作指挥伴奏用的。“十点梅花”以慢板、行板、中板、快板、紧板等奏出轻、慢、紧、快的节奏,指挥惊狮起伏多变地舞动,让惊狮聪明、敏捷、机灵、活泼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打击“十点梅花”由高腰鼓、大锣、小锣、大铙四件击乐器演奏,由五个慢板和五个快板组成。舞惊狮时,按起狮、出门、行路、引进、朝拜、入门、采青、献技(武术表演)回门等程序进行演奏,吉祥喜庆的鼓点,十分动听。

“十点”即由十个鼓点组成。又称“十番锣鼓”、“十班锣鼓”。在“十点梅花”锣鼓伴奏下还表演武术,农村俗称打功夫。项目有刀(大关刀、双刀)、操(六操、八操,分别为六人和八人对打)、拳(南拳)、棍(长棍),以及横头凳(条凳)、三齿耙等民间武术。激扬的锣鼓,更显武功的阳刚之气。

大锣。

小锣。

“十点梅花”深为广大农村群众所喜爱

“十点梅花”是由声音清脆激越的窄面的牛皮高腰鼓(又称的确鼓),声音洪亮的高边厚身的大铜锣,声音清脆的小铜锣(又叫惊锣),声音宏亮的大铙这四件打击乐器演奏。由五个慢板和五个快板组成,节奏和谐、鼓点分明。

“十点梅花”锣鼓除配合舞狮、武术表演外,亦可单独演奏。

逢年过节、清明祭祖、新居进伙、生日祝寿、结婚喜庆均有演奏。一般在农村祠堂、禾坪等地表演。过年时从年初四至年宵亦会走村过镇,敲锣打鼓舞惊狮,到同宗亲戚家拜年。“十点梅花”锣鼓与青惊狮一起被群众视为喜庆吉祥之物,表达群众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愿。深为广大农村群众所喜爱。也常用作民间闹花灯、舞春牛纸马的伴奏音乐。

在粤北采茶戏中,“十点梅花”也常用于剧中闹花灯、迎亲、酬神等特定场景中作为采茶歌舞的伴奏音乐。

“十点梅花”锣鼓也常用作民间闹花灯、舞春牛纸马的伴奏音乐。

高腰鼓。

“十点梅花”在农村历来是靠口传身教而传承

“十点梅花”锣鼓在农村历来是靠口传身教而传承。目前,会打“十点梅花”锣鼓的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民间老艺人。他们有的年事已高,希望“十点梅花”能代代相传。可惜当今年轻人学此锣鼓甚少。

解放前,曲江各镇农村大多有“十点梅花”流传。一般由村里用“征常”(即集体收入资金)购置锣鼓狮头。由师傅口传身教,学打“十点梅花”和打狮头,练武术。据沙溪镇东华坭洋村老艺人介绍,学习打“十点梅花”时,每人还要挑一担谷,以作费用。解放初期“十点梅花”仍较流行。近年由于农村青年多到外出打工,且又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愿学“十点梅花”的青年人甚少。目前,曲江会打“十点梅花”的老艺人均年事已高,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如再不传承,这一民间击乐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十点梅花”是宝贵的民间文化,是曲江流传已久的文化瑰宝,是农民自娱自乐,活跃农村文化的民间打击乐。近年,每逢冬闲、过年前,城区及沙溪、马坝、樟市等乡镇亦有老艺人,相聚一起打击“十点梅花”。一是自娱自乐,二是向群众展示这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每当锣鼓一响,自然引来一大班群众前来围观欣赏这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古老的农村打击乐。

图文:秋实

编辑:ZPHZ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教案,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视频,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图谱”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