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大学(简称“南大”)曾经在东南亚华人教育中的影响很大~成立于1955年;1980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处于推广英语教学的目的,下令将以华文华语教学的南洋大学关闭。
多年来,南洋大学一直是华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同时也成为李光耀的一大“罪状”。其实,很多人只知道李光耀强令关闭南洋大学,却不知道他后来也同意恢复南洋大学的旧名,就说过“ 恢复南洋大学旧名绝对不成问题”这样的话。
具体看下时间线~
1955年,东南亚华人集资成立了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 ,它树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却命运多舛。
1980年被关闭后,在原址上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次年,南洋理工学院就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独立出来了。
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并,才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一直至今。
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简称也叫“南大”,只是此“南大”并非不少人彼“南大”,已经脱胎换骨了。 多年来老“南大”的莘莘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直至今天一直没有停止过。
背景资料:南洋大学是在新加坡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华文中学师资来源与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等问题,在1953年初,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率先倡议创设的一所华文大学,立即便得到新加坡、马来亚甚至东南亚各地华人的热烈响应,上自富商巨贾,下至贫民百姓,无不出钱出力,支持创办南洋大学。1955年,南洋大学正式成立,为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至1980年关闭。
关闭理由之语言问题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这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社会里,英语是唯一能让大家都接受的中立语,只有靠它才能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并且只有英语,才能让新加坡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并且立足于国际社会。
所以新加坡政府确立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的政策。南洋大学开办以来,一直采用华语教学,这与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的政策相抵制;二来由于教师的英文水平不高,也难以实现转变,所以该校也成为新加坡普及英语教育的最大阻力;三是一些华文中学、小学,他们原来都用华语教学,都在看着南洋大学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南洋大学不改,普及英语教学就难以贯彻下去。
李光耀说:“我决定把南大的教学用语改为英语,但是事实证明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了,讲师无法适应,难以用英语教学。局势发展到1978年已经恶劣不堪,连南大毕业的议员都吁请我,在他们母校水平跌至谷底乃至于最终垮掉之前,插手干预。
我也知道,要让南大保持原状继续下去问题会更多,许多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将因此葬送,到时候,讲华语的人也会责备政府袖手旁观,听任南大消亡。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每年好几百学生的前途白白糟蹋。
既然南洋大学无法把教学语言改为英语,我们只好把南洋大学连同师生一起并人新大校园,新大说英语的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南大师生融入这样的环境,自然会被迫使用英语。” 在关闭南洋大学后,才使新加坡普及英语教育的政策得到执行下去。
二是政治问题。
在1970年底,华文大报《南洋商报》转向疯狂亲共和亲华族语言与文化的立场,它谴责政府压制华族语言、教育和文化,把李光耀描绘成“数典忘祖的二毛子”,利用华族语言和文化课题,挑起民众的沙文主义情绪。
南大毕业生是另一股反对势力,他们也提出了华族语言和华族文化的课题 。学校的创办人陈六使,当时有亲共爱华的立场,使学校内部一些学生,受共产党的影响较大,对社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好,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频繁,在南洋大学中也有影响。马共一直想用武力“解放”新加坡,并且在新中国设立广播电台,天天广播号召新加坡人民推翻政府。
马共的存在和影响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的心腹之患,而且南洋大学有可能成为马共的“土壤”,南大是新加坡华族语言、文化和教育的象征,共产主义分子后来通过中华总商会,各宗乡会馆和学校董事会内的支持者,控制了这所作为华社会象征的大学。这是政府不能容忍的,所以当时不但关闭了大学,连创办人陈六使也被剥夺公民权,并且驱赶出新加坡。
三是文凭就业问题。
南洋大学在1955年成立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政府,学校颁发的文凭,一直没有得到当时英国殖民政府的认可,新加坡独立后,由于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也没有承认该校的文凭,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华校出身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很少,就连华族银行为了生存,也舍弃华语,改用英语。
由于南大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一些学生有纷纷转进英文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以英文教学的新加坡大学,为了挽救难以招到学生的颓势,南大只得降低入学和及格标准,也进一步降低了它的学术声誉和学生的市场价值,出现了南大毕业生在求职时,宁可出示中学毕业证书,而不出示南大的毕业证书,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李光耀说:“我为没有更早一点采取行动而难过,否则,数千名南大毕业生就不至于为英文不精所累,而在经济上屈居下风。南洋大学总共培养了12000名毕业生,他们当初要是都接受英文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更称心,对新马两地的贡献也会更大。”
强行合并后学校推广英语了教学,虽然是亡羊补牢,但是迟改总比不改好。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关闭南洋大学是必要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过境迁,当年关闭“南大”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关闭南洋大学的理由,现在都不存在了。
一是在语言问题上,新加坡普及英语已经不成问题了。目前,新加坡的办公语言教学语言,以及公共场所的语言基本上都是英文,很少看到华文,现在反而是要强化华语学习的问题,一些受过英语教育的高层人士,以讲英语为高尚,讲华语为卑贱,讲英语的人是阳春白雪,讲华语是下里巴人,一些白领正面临丧失华语能力的危机,华文的公告中,也常常出现用语不准词不达意的情况,在华语的演讲时,也出现不顺畅流利的情况。
一些人呼吁,加大华语学习和推广普及的力度,在一些公共场所,应加大华文宣传,多说华语、多写华文。南洋大学是华文化的代表,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就是最大的宣传华文的重要性。
二是在政治问题上,现在也不存在共产党的影响了。当时在国际上,由于新中国的国际共产主义影响,对东南亚的国家进行“革命输出”,东南亚国家都防共惧共反共。近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改变了对外政策,停止了“革命输出”,停止了对马共的支持。在新加坡国内,共产分子基本上被驱逐出境销声匿迹了,已经没有影响力了,现在说什么共产党想夺取新加坡的政权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恢复南洋大学在政治上也没有问题。
三是在文凭就业问题上,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名校,她以卓越的学术和科研成果,荣登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全球科技大学前25名。被誉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成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亚洲十大理工大学,还是国际上新办大学第一名。所以现在也不存在文凭的含金量问题了。
李光耀后来就说过:“雇主们都知道,目前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不管所读学府起用什么名字,他们的素质依然维持在高水平。”
第一品牌效应
商品有品牌,一个名牌商品的商标价值,可能高过其商品价值。中国目前正在振兴“老字号”,发掘老品牌的价值。学校名称也是品牌,为什么一些新办的大学要“傍名校”,因为名牌大学也有“含金量”,社会上对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南洋大学曾经是新加坡的名牌大学,创造出多个第一,其品牌价值无法估量,这个名称就是新加坡的无价之宝。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南洋理工大学恢复为南洋大学理所当然。
第一从校址校名上来说,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首先是名称上近似,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只有两个字的区别,只是之间多了“理工”两个字。从文字简单明了来说,当然是“南洋大学”的名称更好。
从学校地址上来说,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也在同一个学校地址,只不过新校区在纬壹路,主要部分还是在南洋大学的老校区,很多不了解新加坡国情的人,还以为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就是过去的南洋大学更名的。
人们不理解的是,更名应该是由繁到简,南大却是由简到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后,还可以使建校的历史向前推移26年,即由现在的1981年建校,改为1955年建校,使建学校的历史超过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成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学校。
第二是于右任题词的“金字招牌”不能丢
“南洋大学”的校名是于右任题词的,现在题词的牌楼仍然在南洋理工大学内。在南洋理工大学内仍然保留有过去的南洋大学的一座白色牌楼,上面几个大大的黑色墨宝“南洋大学1955”就是于右任的手笔。 这座牌楼在1980年南大被关闭时,上面的题词也被铲除,沦为无字牌坊。1981年,牌坊挂上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英文字样 。1986年理工学院换校门后,牌坊二度沦为无字牌坊,直到1998年政府将它列为古迹,并到2000年才修復完毕,挂回南洋大学1955的字样。于右任属于中国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在华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个“金字招牌”丢掉实在太可惜了。
目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看上了“南洋大学”这个金字招牌,一些老的南大校友,建议在印度尼西亚或者马来西亚成立“南洋大学”,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也有人提出在本地区成立“南洋大学”。不排除新加坡也有人认为,如果恢复“南洋大学”无望,是否可以考虑另起炉灶,再成立一所新的“南洋大学”。
第三是陈六使的“影响”还很大
陈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倡议和创办了南洋大学,并捐献新币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又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捐献了523英亩在裕廊路地段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可以说没有陈六使就没有南洋大学。陈六使于1972年逝世,享年76岁。1974年,陈六使铜像安置在南大校园内,供世人瞻仰,同年设立了“陈六使奖学基金”。1998年,在南洋理工大学又设立了“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请杰出学者前来讲学。1997年12月,香港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了陈六使百年诞纪念文集,以纪念他对南洋大学和本地教育的贡献。可见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与南洋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六使的塑像天天在“证明”,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洋大学。
第四是有海外唯一的华裔馆
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华裔馆,是前南洋大学行政楼,该大楼建于1953年,1999年正式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也是全球除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专注于海外华人研究的大学研究中心。在华裔馆通过其永久馆内的展品,对华人身份认同的课题进行探索。成立于 1995 年的华裔馆最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后于 2011 年重组为南洋理工大学旗下的一个自主研究机构。从成立至今,华裔馆一直都是靠私人捐款和政府拨款维持运作,证明大学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五是南洋大学是一个很有人文风味的大学
中国著名人士林语堂曾经担任过首任校长。据南大校友回忆,南洋大学是一个很有人文风味的大学。南大创校于上世纪50年代,因为历史因素,当时未能从中国大陆聘请学者,中文系老师多来自港台和海外,像凌叔华、苏雪林、刘太希等, 建校纪念碑则由佘雪曼所书。现在创办的大学,很少具有这么丰富的人文底蕴。只有恢复南洋大学的名称,才能充分发挥南洋大学的品牌效应。
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元课程选项的综合性大学,设有工、理、商、文四大学院,下设12所学院, 她的文科院校名气越来越大,如其中的孔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等都是文科类的院校,并拥有国立教育学院及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两个自主机构。
南大商学院(即南洋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荣登全球MBA百强排行榜,既是本地唯一,也是亚洲三所同时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两项国际认证的商学院之一,这些国际认证强化了商学院在经营与管理教育方面的 标志形象。
文学院属下设有新加坡首家提供艺术、设计与互动数码媒体学位课程的专业艺术学院、着重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及扬名亚洲的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
南大设有两个自主机构,其中国立教育学院是新加坡唯一的师资培训专业学府,同时也以本身优越的软硬体条件,为新加坡与区域的教育界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另一自主机构——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其属下的国防与策略研究院是世界权威的恐怖主义研究机构。
目前南洋理工大学还在大力发展文科类院系,明年打算把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一分为二,分为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两个学院。现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文理已经不分伯仲, 仍然叫理工大学显然名不正言不顺,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名称--南洋大学,才名正言顺。退一步说,即使南洋理工大学还是以理工类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世界上一些理工类大学在校名上,都没有“理工”二字,如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的同济大学等等,都是理工为主的大学,但是校名上都没有“理工”,而且并没有影响学校的名气,反而一些没有“理工”名字的理工大学名气更大,因为名称更简明了。同样,南洋理工大学即使以理工类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用“南洋大学”的名称更好。
南洋大学当时不仅在新加坡的华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东南亚广大华人中,也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南洋大学的影响下,当时东南亚不少高校都加强了华语的教学,纷纷设立了中文系,对兴办高等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起了先导影响。如后来在1961年成立的新加坡义安学院也有中文系。1962年分家後的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吉隆坡)亦有中文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1992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成立,和马来西亚华社倡议设立独立大学,虽不成功,但最后即成功地开办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这些都可以说是受到创办南洋大学的影响。
南洋大学是新加坡学习华语的一面旗帜,只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对学习华语就是一种最大的鼓励,面对新加坡英语的强势和逐渐的弱化华语教育,天天说华语的重要性,十个标语口号也不如一个恢复南洋大学校名的行动,只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人们会联想到华文的重要性的。当然,恢复南洋大学的学校名称,并不等于要恢复原来的华语教学的形式,新加坡许多华语学校现在都改为英语教学了,连中国一些高校也采用英语教学,所以学校恢复名称后,仍然可以保留英语教学的形式不变。
老的南洋大学与中国的联系十分密切,改名后的南洋理工大学也继承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中国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如兴办的“市长班”,“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研究会"等等,都体现了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新关系是老一代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光耀亲手缔造的,一直十分友好,但是,近年来,由于双方对“南海仲裁问题”、“美国在亚太再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跨太平伙伴关系协议”等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此时能够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不但会加强新加坡华语教育和华文化影响,受到广大的新加坡华人的欢迎,无疑也是会受到中国的欢迎,可以加深中新两国之间的联系,南大不但可以办“市长班”,而且可以可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蓬勃的国际关系网及国际合作项目,已成了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紧密相系的重要标志。 迄今南大已经与40多个国家超过300家学府机构建立了联系网,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新加坡-斯坦福伙伴关系,新加坡-麻省理工联盟、康奈尔-南洋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学联盟,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盛顿大学及乔治亚理工学院合办的全球教育计划。
除此之外,南大与其他学府联办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足迹遍布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和欧洲等地。 南洋大学曾经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还有一万多在世界各地的南大校友,有很多美好的历史记忆等等,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更有利于学校开展国际合作。
当年关闭南洋大学,就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李光耀作为一个华人总理,却英文至上,打击华校压制华文学习,关闭南洋大学是数典忘祖等等。另外,还一些人还是以为南洋大学是李光耀关闭的,李光耀是“国父”,他做的事情不能反对,所以现在一些人不敢提恢复南洋大学的事,生怕“得罪”了李光耀。
其实,有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光耀一直奉行的是“双语政策”,既强调英文,也强调华文,英文是强国之路,华文是立国之本,新加坡的华人,必须弘扬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但是新加坡绝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关闭南洋大学不仅仅是华文学习的问题,还存在政治和就业等问题,而且,当时关闭南洋大学也不是李光耀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当时新加坡政府的共识。时过境迁,人们只看到李光耀决定关闭南洋大学的一面,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同意恢复南洋大学,认为恢复旧名不是问题,所以人们的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
关闭南洋大学后,李光耀也进行了反思,当英文成为教学语言后,华文和中华文化会不会渐渐没落,他说:“随着这些改变的逐步落实,我却开始担心我们在逐渐失去华校的一些可贵的东西。我希望能保留华校的优点:秉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向学生灌输纪律观念、自信心、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我们必须把这些美德传给新的双语学校的学生,否则,最终会导致学生丧失自己的文化。”
李光耀说过:“一些南洋大学的校友要求恢复南洋大学,这已经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课题了,要是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意愿,恢复旧名绝对不成问题。”(见《李光耀回忆录》p176)只要南洋大学的名称一恢复,那么,所有因为关闭南洋大学而对李光耀产生的种种误解,都会烟消云散了。
今天,恢复“南洋大学”的名称已经具备条件,归来吧,归来吆,“南洋大学”何时名归来?
作者介绍
田柏强,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