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桥街道办
东至马连道粮食仓库、宣武区西护城河、西铁匠营 邻宣武区广安门外街道办、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办,南至北京山海关铁路 望新村街道办,西至三环望卢沟桥(六里桥)街道办,北至莲花池东路 望海淀区羊坊店街道办。该街道办辖区原属卢沟桥街道办,1989年独立出来。街道办驻地在太平桥39号。
辖区内原没有居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分散在卢沟桥乡南蜂窝、太平桥、东管头、菜户营、三路居、万泉寺等村。1984年后,在莲花池南侧至水口子(六里桥立交桥东北角)、太平桥、湾子之间,建起了莲花池南里、太平桥西里、太平桥、太平桥东里等住宅区,全部集中在六里桥东的广安门路两侧。1990年开始,在莲花池东,始建北京西火车客运站。
1、莲花池南里
位于六里桥立交桥东北角,东至水口子村,南至广安路望太平桥、太平桥西里,西至三环望卢沟桥(六里桥)街道办的六里桥北里,北至莲花池公园。
该居民区原是南蜂窝大队的耕地和农民住宅,为莲花池、水口子、南蜂窝3个自然村交叉地区。1980年,水电部在此征地建宿舍楼,命名为莲花池南里。
2、太平桥西里
东至太平桥路,南至北京色针织厂北墙 邻卢沟桥乡太平桥,西至三环,北至广安路望莲花池南里。
该居民区原为南蜂窝村和太平桥村的菜地及农民住宅,1979年丰台区财贸系统,1985年北京市属8家单位分别在此征地建宿舍,因地处太平桥统建区西侧,故1980年命名为太平桥西里。
3、太平桥路
北起广安路,经过马连道西路,南到丰台北路。因通过太平桥村,故名。
太平桥路北段,东侧是太平桥居住区,西侧是太平桥西里;太平桥路南段,西侧是太平桥村、东局村、赵家营村,
4、太平桥
是太平桥街道办驻地,东至北京西客站南路邻太平桥东里,南至马连道西路,西至太平桥路邻太平桥西里,北至广安路望莲花池南里。
该居民区于1985年由北京市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负责开发,1988年竣工,因其原为太平桥大队菜地,又处于太平桥统建区内部,故名太平桥。
5、北京西客站南路
北起广安路,南到马连道西路。该路原是太平桥大队菜地,1989年在建成太平桥东里后修建。
6、太平桥东里
东至国家气象局北京物资管理处西墙 邻宣武区,南至马连道西路,西至北京西客站南路 邻太平桥,北至广安路。该居民区原是太平桥大队菜田,1984年由北京市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开发,因位于太平桥东侧,故名。
二、新村街道办
东至草桥-新发地一线 邻西罗园街道办、南苑街道办,南至羊坊-葆台一线 邻大兴县,西至丰台西站 邻宛平城地区办事处,北至京广铁路-造甲街-丰台南路-看丹路 邻右安门街道办、太平桥街道办、丰台街道办。街道办驻新村四里。
新村街道办成立于1958年,初期借用桥梁厂新村家属幼儿园内的两间平房办公,故名新村街道办,后来街道办迁驻葛家村(刘家村的东边),1963年又迁驻樊家村小学。1983年新村街道办与黄土岗公社合并为黄土岗地区办事处,1985年,黄土岗地区办事处迁驻四合庄村(花乡桥西南)的黄土岗公社党校新楼。1987年,新村街道办脱离黄土岗公社(已改名为花乡乡),恢复独立,并迁驻新村四里。
丰台区原无“新村”地名。1952年,丰台桥梁厂在东至辛庄、南至丰台南路、西至永丰机械厂、北至造玉沟之间建家属宿舍区,1957年建成,定名为“新村”,意思是“新建的村庄”。1958年,街道办在新村成立,故名新村街道办。新村街道办辖区与花乡乡域一致。
新村街道办大部分居民住在统建小区,多数住宅是铁路系统和厂矿企业单位职工住房。新村最早是1952年开始建的,葛家村西里、北陈庄(看丹村)、丰西等都是1956—1960年建的,当时主要为平房住宅区。从1970年代起,陆续新建了造甲南里(1973年)、韩庄子(1979-1991年)、育芳园(1987年)等住宅楼小区。到1991年,新村已经发展为4个里,韩庄子是最大的统建区。 由于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除新村、韩庄子、丰西三处比较集中外,其他都分散各处。
1、丰西北里
东至骆驼庄菜地,南至段庄,西至丰台西站,北至榆树庄。该居民区1957年建成,曾名丰西宿舍,1980年定今名。主要为铁路系统职工宿舍。
2、丰西南里
东至铁路中学、铁路第十三小学,南至铁路构件厂,西至丰西站铁路,北至段庄菜地。该居民区1956年建成,因临近东老庄,曾名老庄宿舍,又名丰西站南宿舍,1980年定今名。主要为铁路系统职工宿舍。
3、韩庄西里
东至韩庄子,南至韩庄二里,西至丰葆路,北至丰台铁路俱乐部。该居民区始建于1979年,由丰台铁路建筑段为丰台铁路电务段职工在韩庄子西侧建成1号居民楼,1980年定名为韩庄西里。1984—1989年,丰台区城建综合开发公司为丰台铁路水电段、工务段、内燃机配件厂、仪表厂、百货公司、修理公司、民政局等单位建成2、3、4、5、7号楼,煤炭公司建成6号楼,喇叭厂、铁路医院建成8号楼,教育局建成9号、10号楼。
4、韩庄二里
东至韩庄三里,南至韩庄子农田,西至丰葆路,北至韩庄西里。该居民区原为韩庄子农田,1990年由丰台大桥指挥部(拆丰台大桥、建四环路穿京广铁路的隧道)承建居民楼,定名为韩庄二里。
5、韩庄三里
东至韩庄四里,南至韩庄子农田,西至韩庄二里,北至韩庄子。该居民区原为韩庄子菜地,1988年由中建三公司辟建居民楼。
6、造甲南里
东至新村一里,南至造甲村菜地,西至造甲村,北至丰台南路。该居民区1973年建成,原为通讯信号公司和北京第四肉联厂2家的家属宿舍,后来黄土坡器材厂、电话局、材料厂的职工家属也住进来。曾名电总楼,1980年定名为造甲南里。
7、新村一里
东至康庄子小道,南至05废品站,西至永丰机械厂生活区,北至丰台南路。该里1956年建成,曾名刘家村宿舍,1980年定今名。
8、新村二里
东至新村三里,南至丰台南路,西至永丰机械厂,北至造玉沟。 该居民区1957年建成,是桥梁厂宿舍。
9、新村三里
东至南大园菜地,南至新村四里,西至新村二里,北至南大园。该居民区1975年建成,是丰台桥梁厂宿舍。境内有樊家村小学。
10、新村四里
是新村街道办驻地。东至辛庄,南至丰台南路,西至新村二里,北至新村三里。该居民区1959年建成,为永丰机械厂宿舍,曾名辛庄宿舍,1980年改今名。
11、葛家村西里
东至葛家村,南至丰台东路,西至刘家村,北至桥梁厂。该居民区1957年建成,曾名桥梁厂二宿舍,因其在葛家村西侧,故1980年定今名。
12、育芳园
东至柳村路-纪家庙路,南至丰台东路,西至桥梁厂东门,北至桥梁厂。该居民区始建于1985年,是花乡乡政府开发的。原是樊家村、纪家庙、张家路口、王家胡同等村的耕地或民房,是花乡生产鲜花的基地,以其“蕴育芬芳”之意,定名育芳园。
三、花乡乡
乡政府驻四合庄。东邻南苑乡,南邻大兴县,西邻卢沟桥农场,北侧中段邻丰台镇(丰台街道办),北侧东段西段隔京广铁路线邻卢沟桥乡。今花乡乡域,在1948年之前,造甲村-大葆台一线以东属北平市郊四区,以西属宛平县一区的南部。1949年1月,北平市丰台区和郊四区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6月,郊四区南部并入丰台区。1956年1月,丰台区在今花乡乡域设立黄土岗、看丹、郭公庄、樊家村4个点;1958年,4个点合并,成立黄土岗公社,机关驻樊家村,1985年移驻四合庄。1987年,撤销黄土岗公社,设新村街道办管城镇居民,设花乡乡管理农民。
花乡之所以叫花乡,同这个乡大量种植花卉有关。花乡所辖村落大多以种植花卉为主,如:草桥、黄土岗、郭公庄、樊家村、刘家村、玉泉营等。黄土岗乡不雅,故更名为花乡乡。
1、看丹行政村
辖看丹、杨树庄、杜家场、何家园、西道口5个自然村。1958年成立黄土岗公社,下设看丹生产大队,辖看丹、马场、榆树庄3个生产中队。1974年,马场、榆树庄2个中队脱离看丹大队,独立出来分别升级为大队。1987年,看丹大队易名为看丹行政村。看丹行政村,早年因为风害,积聚成不少沙丘,因此土地多为沙性土壤。
看丹自然村,东越京津铁路线至马场,南邻杨树庄,西邻榆树庄,北邻西道口。东汉至南北朝时,漯水(今名永定河)从该村之南转向东北流再往下,大致即今凉水河河道。明代,漯水“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由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镇大高力庄村)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曰卢沟河。”正是因为永定河从该村之南长期流过,并留下了广阔的河滩,从北京城到这里可以看到城内见不到的广阔河滩,所以地名定为看滩。明代时形成聚落,村名定为看滩村。明代《宛署杂记》载:时称“看滩村”,为卢沟河(永定河)的河滩地。至清初,因音近讹写成“看丹”。《天府广记》载:“卢沟河……经太行山入宛平县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
看丹村东有药王庙,清朝时建,药王孙思邈曾来此行医治病,炼丹制药,故修庙以示纪念。看丹村东南,设有京津铁路的临时停车站,供过往军车增加补给。
杨树庄,东临京津铁路线,南越黄土岗引水渠至卢沟桥农场区,西越引水渠至东老庄,北接看丹自然村。1949年仅几户人家,房前屋后多种植杨树以避风沙,故名。
杜家场,东邻看丹自然村,南临看丹路,西接东羊圈,北邻西道口。1949年只有杜姓几户,是连场带院的小聚落点,故名。
何家园,东越京津铁路望丰台镇(街道办)居民区,西南接看丹自然村,北邻京广铁路线。该村原称何家菜园,1945年,何姓在此建房七八排、共100余间,向雇工出租;解放后土改时这些房子分给了农民及雇工。
西道口,东邻丰台镇居民区,南邻看丹自然村,西邻洪泰庄,北临京广铁路线。1895年修筑铁路,南北交通被铁路路基阻隔,只有丰台站以西修有两处路口:丰台大桥处称“道口”,丰台大桥往西0.5公里处称“西道口”。西道口当时并无村落,在军阀混战年代,逃荒者来此暂居,遂成村名。南北向有建新路通到看丹自然村,东西向有丰台西路贯通。
2、郭公庄行政村
只辖1个自然村(郭公庄自然村)。
郭公庄,东邻汾庄,西接大葆台汉墓,西北邻六圈,向北沿樊(家村)羊(坊)路至西白盆窑、四合庄。该村原为一郭姓宦官的庄园,故名郭公公庄,简称郭公庄。1950年代以前,就是大村。村周都是沙性土壤,只收一季庄稼;芍药是特产,有“丰台芍药甲天下”之誉。明清时在京城盛极一时,现在北京中山公园仍繁育有“郭公庄红”的品种。
3、新发地行政村
驻二甲地村。辖新发地、二甲地、潘家庙、陈留、牛庄子5个自然村。新辟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是北京南郊蔬菜集散地,为河北省部分县市提供销售渠道。
新发地自然村,东越花乡乡界至南苑乡新宫,南至丰台区界邻大兴县西红门,西南邻陈留村,北接二甲地村。 该村原名新坟地,住房集中在东侧海子墙故址土坡上。最早居民为看坟户,守护连片的坟地。1958年,填平坟地辟为农田,新坟地随之更名为新发地,并逐渐形成新的聚落点。村东沿古海子墙修建了京开公路(大广高速),村中有黄(土岗)陈(留)路穿过。
二甲地,东接潘家庙,南接新发地,西接牛庄子,北邻黄土岗。该村原为坟地,是二甲进士的坟地,故名。村北有丰台南路,村东有京开公路,村中有黄陈路穿过。
潘家庙,东越北京铁路环线接南苑乡李庄子,南邻北京铁路环线,西南邻二甲地,西北邻黄土岗。该村原为潘姓的居住点,村南有观音庙、村北有关帝庙,均有潘姓布施集资所修,故名潘家庙。村东有原南苑皇家苑囿海子墙遗址(镇国寺-西红门之间),海子墙曾在潘家庙开有便门,供在海子里工作的海户通行。
陈留,东北邻新发地,南越(北)京良(乡)公路望大兴县西红门,西越北京铁路环线邻汾庄,北沿黄(土岗)陈(留)路至二甲地、牛庄子。该村曾名存留,地处海子墙以西。《帝京景物略》载:“……海子西墙,有沙岗委蛇,岁岁增长,今高三四丈、长十数里矣。远色如银,近纹若波,土人曰:沙龙。”这正是潘家庙、黄土岗、二甲地、新发地、陈留一线的昔日写照,沙龙相连,土丘相接。1901年,永定河决口,这里地处高地,有几户(陈、刘2姓)没遭水淹、大水过后存留了下来,故名存留、陈刘。后因音近讹传为陈留。
牛庄子,东接二甲地,南沿黄(土岗)陈(留)路至新发地、陈留,西接白盆窑,北接黄土岗。解放前,只有几户人家,养不起大牲畜,多以牛耕地,故名牛庄子。与二甲地合为一个生产小组。村东临黄陈路,村北临丰台南路。
4、六圈行政村
辖六圈、车铺、田何庄、秦李庄4个自然村。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的郭公庄大队下辖六圈生产中队(分大队)。1983年六圈中队从郭公庄大队脱离、独立出来,升级成为大队。1987年,六圈大队易名为六圈行政村。
六圈自然村,东邻郭公庄,南至大葆台汉墓,西邻田何庄,北邻车铺村。
六圈至黄土岗一线的七八里距离之间,原有一圈、二圈、三圈、四圈、五圈、六圈6个自然村。后来一圈村并入后黄土岗,二圈村、三圈村并入巴庄子,四圈村并入四合庄,五圈村、六圈仍为独立自然村。一至六圈,古为养羊地。一圈又名头圈,与古南苑仅一墙之隔。清代《日下旧闻考》载:“南苑乃渔猎场,飞者、走者、蹄者、角者,或群或友,纷纭霍绎(霍绎,就是往来倏忽的样子)……南苑中,鸟兽皆驯豢之物。”这6个村,本是南苑海子墙外驯养黄羊之地。清代皇帝到南苑狩猎,这六个羊圈(驯养黄羊的圈)就要把各类牲畜(包括黄羊)从苑墙外投放到南苑海子墙里,以供被射猎。后因住户增加,遂以“第几个羊圈”为村名,简称“某圈”。
车铺村,东接五圈,南接六圈,西倚丰(台)葆(台)路邻秦李庄,北邻东李庄。过去,有一个叫王隆的人在此开设车铺,并在此购置田产,当时称车铺家;后来,住户日多,遂成村落,即以车铺为村名。
田何庄,东越丰葆路至六圈,南至大葆台,西靠京津铁路线,北邻秦李庄。最初,有田、何2姓在此建房居住,因坐落在刘圈村西,故名西田家、西何家。后住户日多,遂定名为田何庄。
秦李庄,东邻车铺村,南邻田何庄,西靠京津铁路线,西北邻李庄子。原是一户庄园,名天佑庄,此后,秦、李2姓人口增多,遂名。
5、榆树庄行政村
辖榆树庄、骆驼庄、洪泰庄、段庄、人民村、东老庄、东羊圈、西羊圈、刘庄子9个自然村。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的看丹生产大队,下辖看丹、榆树庄、马场3个生产中队(分大队)。1973年,榆树庄中队、马场中队脱离看丹大队,各自独立为大队。1987年,榆树庄大队更名为榆树庄行政村。
榆树庄自然村,东邻人民村,南邻丰西北里,西隔丰台西站驼峰编组场望老庄子行政村之齐庄子自然村,北越黄土岗引水渠至西羊圈、洪泰庄。该村距离永定河东堤1.2公里,多沙石地,冬春风沙迷漫,为了防风,宅旁院落种植榆树,遂名榆树庄。
骆驼庄,东邻看丹,南接段庄,西邻榆树庄,北邻人民村。该村地处古卢沟桥至黄土岗的大道边,原称骆驼店。。清末民初,骆驼是主要运输力量,这里有骆驼队停歇住宿的客店,故名骆驼店、骆驼庄。现与人民村合为一体。
洪泰庄,东北邻刘庄子,南邻西羊圈、榆树庄,西越花乡乡界至卢沟桥,北倚丰台西路。1937年后,日军在丰台以西修建仓库,强占了十几个村落和土地,有的住户搬迁到这里,取名洪泰庄。该村解放前以种植白薯著名。
段庄,东去为看丹,南邻东老庄,西隔丰台西站驼峰编组场望老庄子,北接骆驼庄。段姓在今村址西侧建村,故名段庄。后来修建铁路调车场,全村大部分人迁到人民村,另一小部分人迁到原村址东部,仍名段庄。村周原为一片荒地,只长茅草。1956年,人民大学占此荒地,拟开垦为副食蔬菜基地;1957年人民大学学生、教授二三百人被划为右派,下放这里劳动,把荒地垦为果园,盖房百余间;1965年人民大学撤走。
段庄包括金钩庄。金钩庄土质多沙石,生产的白薯块形状弯弯曲曲,被称为金钩白薯,故以此取村名为金钩庄。
人民村,东接东羊圈,南连骆驼庄,西接榆树庄,北接西羊圈。已与骆驼庄合为一体。1953年,因修建村西侧的铁路调车场,东老庄、段庄、齐庄子的部分村民,搬迁来此,由国家统一规划兴建住房,定名人民村。
东老庄,东邻杨树庄,南去为永合庄,西邻老庄子,北接段庄。该村原属老庄子住户,1953年修建铁路调车场,老庄子村东一半被占,村东的这些住户搬迁至此,因位于老庄子东边,故名东老庄。
东羊圈,东邻西道口,南邻人民村,西接洪泰庄,北邻刘庄子。东羊圈、西羊圈,仅以人民村路(南接看丹路,北接刘庄子路)为界,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1949年时,东西羊圈村只有十几户人家,该村为卢沟桥-看丹-黄土岗一线的古道,曾有客店,赶羊群的牧人多在此停宿喂羊,备有羊圈,故名羊圈村。
西羊圈,东接东羊圈,南邻人民村,西接洪泰庄,北邻刘庄子。该村成村晚于东羊圈村,因东羊圈住户日渐增多,逐渐往西繁衍定居,形成西羊圈。
刘庄子,东邻西道口,南接西羊圈,西邻洪泰庄,京广铁路线、丰台西路从村北穿过。
6、新房子
东邻高家场,南接巴庄子,西南临丰台南路,北倚马草河。新房子 沿乡道建房,多为花乡乡农业公司经营的企业单位,呈带状聚落。旧时为一片空旷荒地,后来丰台区及黄土岗公社在此修建房舍,曾设有丰台区气象站。现有种子站、花圃、猪场、鸡场。1984年归黄土岗乡(即花乡乡)农业公司直属。
7、黄土岗行政村
辖黄土岗、后黄土岗、马家楼、化皮店、巴庄子、高家场6个自然村。1958年,黄土岗公社成立,下设黄土岗大队。1987年黄土岗大队更名为黄土岗行政村。
黄土岗自然村,东靠右安路、大广高速(北京开封路),南邻丰台南路,西北、正北、东北紧接高家场、化皮店、马家楼等自然村。前黄土岗、后黄土岗以村中间东西向的乡道为界。
黄土岗,为一突出的黄沙高坡,故名。黄土岗以西、四合庄以南,古时叫河套村;黄土岗以北、郑王坟以南,古时叫老河身村。从马场到草桥的马草河,为永定河古道。黄土岗是古永定河滩头风沙聚集成的高地,是个古村。《析津志辑轶》载:“元代,南城(金中都)有黄土坡(黄土岗)村,凡铸冶佛像,供器、印篆,并及万亿库钞板,势须此处取土为沙模。”
1901年,永定河决口,草桥村一带被淹没,独黄土岗免遭水患,草桥村一带村民逃来此地,并在此定居,带来鲜花种植技术。1948年底,黄土岗一带有鲜花生产场家21处,特产茉莉、玉兰。
黄土岗有南北2个自然村组合为一体,南片称前岗子,即今黄土岗村(含头圈村);北片称后岗子,即今后黄土岗村(含木樨园村)。整体呈南北长的长方形,地势高出其他村落,海拔44米。村中有东西、南北贯穿的的乡道。
后黄土岗村,东临京开路,南连黄土岗自然村,西邻巴庄子,北接高家场、马家楼。
马家楼村,东临(北)京开(封)路(大广高速、106国道),西南接黄土岗,西望高家场,北接化皮店、赵村店。马姓住户在住房上加盖一间小房,人称马家楼。村西侧的红坟村并入马家楼村。马家楼村东有北京第二清洁车辆厂、北京清洁机械厂、北京市垃圾转运站;马家楼村东除京开路外,还有右安路。
化皮店,东南接马家楼,南接黄土岗,西接高家场,北倚马草河。今右安路,明清时为京南大道;因为永定门外、大红门路、南苑皇家苑囿内,只能皇上走,百姓不得自行进出,百姓出北京城南去,都要走右安门、经草桥、走右安路南行。为此,过往客商除在草桥留宿外,也可住赵村店、化皮店。因一名经营皮货(或化学皮革)的商人常在此留宿,故名化皮店。
巴庄子,东邻黄土岗,南邻白盆窑,西邻四合庄,北邻新房子。旧称八家庄,即赵、史、张等8大姓氏的住户在此定居。后来,二圈、三圈2个小自然村并入该村。村南的东河套村(旧时为永定河故河道),也并入该村。
高家场,东望马家楼,南接黄土岗,西邻新房子,北倚马草河。原名高场,因为每在夏秋农业收获季节,多在此高地做“场”(石磙碾压谷物脱粒,曝晒晾干谷物等);后讹传成高家场。村东原有鲜花生产基地及房屋设施,后改做骨灰堂。
8、草桥行政村
辖草桥、赵村店、镇国寺、东镇国寺、玉泉营、角儿堡、后坟7个自然村。 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的草桥生产大队,辖白盆窑、新发地、草桥3个中队(分大队)。1987年,各个中队脱离草桥大队,各自独立升级成大队;不久草桥大队易名为草桥行政村。
草桥自然村,东接角儿堡,南沿右安路至赵村店,西接玉泉营,北临南三环西路。村落沿右安路建房、呈方形聚落。 草桥,远在唐代已有桥名,明代成村。明代刘侗、于奕正 写的《帝京景物略》载:“右安门外往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到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
草桥的鲜花、蔬菜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帝京景物略》又载:“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以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 《帝京景物略》又载:“用温室方法生产的蔬菜,元旦进椿芽、黄瓜,……其法自汉已有之。”
草桥也是交通要道,《帝京景物略》载:“草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亭馆多天水濒圃中。”不少路亭之所以修建于此,因为明清时进出北京城的南大道,不得直接通过皇家苑囿南海子,必须绕到草桥,再沿右安门往南去。
草桥公路桥(桥梁名),位于草桥村北侧,玉泉营村东北,右安路与马草河交汇处。始建于1964年,改建于1989年。明清以前就有此桥名,沿用至今。
赵村店,东接镇国寺,西南隔京开路望马家楼,西邻后坟,北邻玉泉营。今与后坟村合一。明清时,出右安门经草桥南行,是一个主要干道,过往旅客很多,赵姓在此干道(右安路)旁开有客店,遂得名赵村店。
后坟,东接赵村店,南接马家楼,西邻京开路,北接赵村店。今与赵村店合一。该村西、西南原为一片坟地,称后坟(前坟应该在更南一些),故以此为村名。该村地处马草河拐角,历史上常因水流不畅发生水患。村东有右安路南北向穿过。
镇国寺村,是草桥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东邻东镇国寺村,南接北京清洁车辆二场,西接赵村店,北接角儿堡。今镇国寺村与东镇国寺村合一。 镇国寺,为关帝庙,阴历五月十三、六月廿四,关帝庙开庙烧香,是日下雨,称磨刀雨,传说是关羽东吴赴会的日子。镇国寺附近,明代已建成村庄,取名镇国寺村。明代的南苑海子墙设9门,就有镇国寺门。该村还有一座花神庙,奉花姑以保佑花农丰收。村南有角门路,村西有右安路。
东镇国寺,向东越过花乡乡界为南苑乡大台子村,南邻北京禽畜公司养鸭场,西邻镇国寺村,北接角儿堡。东镇国寺村原为镇国寺村的一部分,因住户增多,以角门路旱河桥为界,析置出东镇国寺。该村中间有角门路穿过,该村西接右安路。
玉泉营村,东邻草桥,南邻赵村店,西邻郑王坟,北邻南苑乡中顶村。现与草桥、角儿堡融合为一。 玉泉营村,明代已成聚落。元朝维吾尔族葛逻禄氏诗人迺贤(1309-1368年,又名正乃贤、纳新,字易之)撰《金台集》载:“金太祖武元皇帝平辽碑在南城丰宜门外。” 元朝进士宋褧(1294-1346年,字显夫,大都路宛平县人)曾与其兄宋本(1281-1334年,字诚夫)在寒食节拜祭先祖,路过宜泉桥,见完颜阿骨打碑亭处的灵璧石,宋褧jiǒng著的《燕石集》载:“一百五日,侍诚夫兄出南城,拜扫沙垡先垄。归,循宜泉桥北,少东一园,内有金太祖武元皇帝碑(平辽碑),扃守严秘,呼主人开门,读竞,憩园后小亭。亭四旁植卉木成列甚多,峙二灵璧石(作为打击乐器磐)于巽坤隅。移时将出,主人前导,复由碑前过一栅门,旁锁二猴,云畜四五年矣。”
辽金元时期,草桥、玉泉营一带还没有海子墙,也无村落,是空旷荒芜之地,泉水遍地、水路纵横,所以是王子贵族们郊游、玩鹰打猎的地方。今玉泉营村村域范围内,辽金元时期有一眼泉水叫做宜泉。在当时是不可能叫它玉泉的,京西玉泉山的泉水才叫玉泉,那个太出名、而且受过皇封。宜泉的泉水汇成河流,河上有桥可供通行,叫宜泉桥。
金灭辽时,金兵在宜泉桥附近大败辽军,一举奠定了金代的创立。为此,金代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还在此地设立一通石碑,名“金太祖武元皇帝平辽碑”,简称平辽碑,就在今玉泉营村西南。平辽碑是北京很出名的文物,解放前常会有人来此搭棚拓碑,老舍也参与过。解放后,修玉泉营村西侧的马草河桥,平辽碑垫于桥下。
宜泉一带,明代成村,故名宜泉村。或许是曾经驻扎过军营,或许是村民营居,宜泉村后来更名为宜泉营。再后来谐音讹传成玉泉营。
1970、80年代,玉泉营村还是北京文化用品公司的大仓库,包括一些造纸厂、卫生材料厂等,后来改建成了建材家居市场,而且不止一家,最著名是玉泉营环岛家具城,规模很大。玉泉营村是北京最早的家居商圈。可惜,再后来,玉泉营环岛家具城被一把大火烧没了,轰动全国。
位于玉泉营村西北的玉泉营环岛,是1987年修建的,是西南三环的交通枢纽,也是当时北京市区最大的环岛。环岛当然是不封闭的,也正是为此,建成通车早于二环路的三环,才没能成为北京第一条环路(因为不是全立交、全封闭)。直到后来,随着私家车的剧增,玉泉营环岛成了北京南部著名的堵点儿,1999年改建成立交桥,由此三环才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封闭城市环路。
角儿堡村,东越花乡乡界为北甲地,南至镇国寺,西接草桥自然村,北至花乡乡界靠京广铁路。角儿堡村,是古南苑海子墙西北的角儿堡旧址(北海子角)。明代海子墙共设9门,墙角设角堡,以防民众进苑捕猎。海子墙西北角(北海子角)这里开了一个便门,方便海户出入,即马家堡角门。村西有右安路南北向穿过,村北有南三环西路。
9、樊家村行政村
辖樊家村、葛家村、张家路口(含神堂)、房家村、南大园、辛庄5个自然村。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的樊家村大队,下辖樊家村、四合庄、纪家庙、造甲村4个中队。1987年,樊家村大队下辖4个中队各自独立出樊家村大队,并各自升级为大队;不久,樊家村大队更名为樊家村行政村。
樊家村自然村,东接神堂连接张家路口,南至辛庄,西西接南大园,西北接葛家村。樊姓居此建村,故名。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载:“樊家村之西北地亩,半种花卉,半种瓜蔬。”村内有药王庙,解放后改做粮店。村北的丰台铁路桥梁厂,是华北最大的桥梁厂;村中有丰台东路东西向穿过。
葛家村,东接房家村,南隔丰台东路邻樊家村、南大园,西邻刘家村,北倚丰台桥梁厂。葛姓建村,故名。丰台桥梁厂扩建后,村周土地大部分被征用,现与樊家村合一。村西有铁路系统兴建的职工居住区---葛家村西里。
神堂,东接张家路口,南至辛庄,西接樊家村自然村,北接房家村。今已与张家路口合一。神堂村原为申姓住宅,群众称其家为申家堂;后来村中建了一座观音庙,故又曾名观音寺;住户增多,村名遂称观音神堂,简称神堂。
张家路口,东邻郑王坟,南至马草河,西接神堂至樊家村自然村,北接纪家庙。明清时有一条出右安门西去至丰台的大道,与出广安门南去的大道在此相交,交叉路口有张姓居住,故名张家路口。清《日下旧闻考》载:“李家庙、张家路口、樊家村之西北地亩,半种花卉、半种瓜蔬。”又据《鸿雪因缘图记》载:“万泉寺西,自张家路口村至樊家村,芍药田接轸连畦,开花灿如锦绣。”解放前,该村曾有“人市”(劳工市场)。用工户在黎明前来此雇工,雇工自带工具,工资日结。
房家村,东接纪家庙,南接神堂,西接葛家村,北临丰台桥梁厂。房姓建村,故名。原村址因清末修建北(京)(辽)宁铁路被占用,同时被占用的还有窦儿屯村、北大园村;3个村的住户都南移到新址(今址),合称房家村。房家村北原有沙帽圆村,这个村里有一个清胜寺,沙帽圆是“沙门圆成”的简称,曾邀请僧人圆成、圆道、圆智、圆惠、圆才、圆果等人在清胜寺讲经。
南大园,东接樊家村,南接新村居民区,西接刘家村,北接葛家村。该村原为尹、于、张3户农民在此定居开垦的菜园,最初群众称南园子;后来因邻近有北大园村,故转而称南园子为南大园。
辛庄,东邻新房子,南邻四合庄,北邻樊家村。该村位于丰台南路与樊(家村)羊(坊)路交叉路口东北,南临马草河。1949年时,该村只有1户,在此盖房定居,后来住户日多,人称新庄、新房子庄、小新庄,地名标准后之后以谐音定名为辛庄。其实,新庄改叫辛庄,是清朝时的普遍做法,是为了避皇帝姓氏“爱新觉罗”的讳。
10、四合庄行政村
辖四合庄、南梗、五圈、康庄子4个自然村。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樊家村大队,辖四合庄。1987年,四合庄从樊家村大队脱离出来,单独成立四合庄大队;不久,四合庄大队易名为四合庄行政村。
四合庄自然村,是花乡乡政府驻地、四合庄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东邻巴庄子,南接五圈,西街南梗,北邻新村居民点。四圈自然村、马神庙自然村并入该村。马神庙村,旧时有一座马神庙,村周围是牧马草地,故名。 《宛署杂记》载:“环城百里之间,王侯、妃主、勋贵 设护坟香火等地”。清代在京郊设有皇庄,今四合庄村曾为皇妃庄田,名“胭粉地”;这些田产,由苏、唐、庞、李4姓租种,故又名四合庄。
康庄子,东邻辛庄,南邻南梗,西接孙庄子,北接新村居民点。该村解放前只有几户康姓人家,遂名。该村虽然与丰台镇仅仅相隔1.5公里,但住房结构形式确有明显不同,屋顶近似平顶,屋顶三面砌有花墙,便于晾晒谷物。村南马草河上有钢骨混凝土桥,可通行汽车。
五圈,东邻巴庄子,南邻白家窑,西邻车铺,北接四合庄。该村为清代皇家苑囿南苑的养羊场所(羊圈),该村是第5个羊圈,故名。
南梗gěng,东接四合庄,南接五圈,西邻秦李庄,北隔马草河邻康庄子。该村原为坡岗沟坎,极不平整,是无人耕种的荒地,当地人称南梗子。1920年,由于战乱,外地灾民逃此开荒种地,遂以南梗为村名。
11、造甲行政村
辖造甲村、刘家村、孟家村3个自然村。 1958年黄土岗公社下设的樊家村生产大队,下辖樊家村、造甲村、四合庄、纪家庙4个生产中队(分大队)。1987年,4个中队都脱离樊家村大队,各自独立、升级为大队;不久大队更名为行政村。
造甲自然村,东接刘家村,南邻造甲南里,东南邻新村居民区,西南邻韩庄子,西邻丰台镇居民区,北邻铁路材料厂。该村原是制造盔甲、战袍的作坊,故名。《天府广记-盔甲条》载:“凡三大营盔甲,题准俱三年一次交厂兑换。若选锋明盔甲,每年一次送修500顶副。”由此可见,盔甲厂、造甲村都是制造盔甲兵器的作坊。1928年,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北平划为特别市,宛平县署从北平城内迁到卢沟桥城(拱极城)。以造甲村村西药王庙大白果树为界,以东为北平市郊四区,以西为河北省宛平县一区。村西有铁路医院(北京丰台医院南院区),村北有铁路工厂。
刘家村,东倚桥梁厂,南邻新村居民区,西接造甲村,北接孟家村。刘姓建村,故名。清《日下旧闻考》载有刘家村。
孟家村,东接丰台桥梁厂,南接刘家村,西邻铁路仓库,北倚京广铁路线。孟家村,简称孟村,孟姓建村,故名。1948年以前村落很小,现村周三面土地,多为铁路建设征用,村北、村东建有铁路职工宿舍,曾命名为孟三宿舍、孟四宿舍,现皆以孟家村命名。
12、纪家庙行政村
辖纪家庙、账房、于家胡同、温家口、王家胡同、郑王坟6个自然村。1958年属黄土岗公社樊家村生产大队。1983年大队更名为小乡,属樊家村小乡。1987年,樊家村小乡撤销,分立为4个村公所(行政村),纪家庙是其一。
纪家庙自然村,东临柳村路,南邻张家路口,西邻房家村,北邻三环路。村内原有一座三皇庙,是纪姓集资修建,故名。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为“季家庙”。
账房,东沿三环路至玉泉营立交桥,南临三环路,西邻于家胡同,北倚京广铁路线。修建郑王坟时,坟北0.5公里处是工地民工领取钱粮的账房,后来民工在此安家落户,遂以账房为村名。
于家胡同,东邻账房,西邻温家口,南邻夏家胡同,北倚京广铁路线。原称俞家村。清代《日下旧闻考》援引《京城古迹考》:“自柳村、俞家村、乐吉桥一带有水田,桥东有园,其南有荷花池,墙外俱水田种稻,至蒋家街,为故大学士王熙别业。向时亭台极盛,今已荒芜矣。”今于家胡同包括温家口。村西是柳村路,村南是三环路。
温家口东连于家胡同(连为一个自然村),南邻纪家庙,西邻王家胡同,北倚京广铁路线。温姓建村,在未修建铁路以前,曾为交叉路口,故名。
王家胡同,东邻温家口,南邻纪家庙,西邻房家村,北倚京广铁路线。原名叫蒋家街,因为是大学士王熙别业,后来改名为王家胡同。
郑王坟,东邻玉泉营立交桥,南越马草河至化皮店,西至张家路口,北邻三环路。郑王坟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孙、简亲王雅布的墓园,有看坟人定居,人口繁衍成村后,遂以郑王坟为村名。村南原有老河身村,解放后,住户迁居郑王坟,原村消失。看丹村-巴庄子南侧河套村-老河身村-草桥一线,为浑河故道。
13、夏家胡同
东邻于家胡同,北邻温家口,西、南邻育芳园小区。夏姓建村,至今夏姓居多,故名。这一带以胡同为村名的还有王家胡同、于家胡同。
1958年属黄土岗公社樊家村生产大队。1984年,设村公所(行政村),脱离樊家村生产大队,直属农业公司。1983年建设十里花乡路长街,街头雕塑天女散花,建回廊、凉亭,1989年因扩建三环路被拆除。
村有一座花神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清道光年间重修。在庙内供奉花神13位,每个月各有一位花神司职,遇到闰年,第13位花神司职。庙前有一座戏楼。
清《鸿雪因缘图记》载:“丰台前后18村,泉甘土沃,养花最宜,故居民多以种花为业。而花中以芍药为最佳。村中有花神庙。”可知,夏家胡同是丰台18村的中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