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最早规划的高标准涉外社区,古北新区以充满人文和开放性的设计,提供了上海国际化都市现代生活的范本。这片热土三十余年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上海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蓝图
古北新区的开发最早要从改革开放之初说起。
1979年6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安排外商投资建设旅游宾馆、贸易中心基地及驻沪领馆基地,决定在近郊建设一个涉外小区。据此,市规划局提出虹桥、漕河泾西侧两个选址方案。通过对交通、环境和用地条件的比较,市政府决定在距市中心6.5公里的延安西路虹桥地区建设涉外小区。这就是现今虹桥经济开发区的雏形。
虹桥新区详细规划(基地布局)图
开发前期的虹桥新区地块
1984年5月5日,市政府批复同意《虹桥新区规划》, 1986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虹桥新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执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各项政策。同年,《虹桥新区规划》获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及上海市优秀设计奖。这是上海的第一个开发区,也是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中最早创建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第一次提出的《古北新区开发规划》是在1984年5月。当时市政府在《关于虹桥新区规划的批复》中要求“着手考虑下期扩大事宜”。于是,相应的规划也就水到渠成。
1979年航拍的古北地区,遍布农田村舍。当时古北路还未延筑至虹桥路以南。
《古北新区开发规划》为古北新区提供了选址和总体结构的基础,后经调整扩大了用地范围。
1984年11月29日,市政府批复同意古北新区开发规划的意见。经调整优化后,1986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古北新区是以海外人士、外国专家、港澳台同胞等为主要居住对象的涉外社区。
1986年12月13日《文汇报》头版刊出“本市将辟建古北涉外新区”的报道
建设
古北新区毗邻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虹桥国际机场5公里,离人民广场8公里。东起姚虹路,西至虹许路,北依虹桥路、延安西路(西段),南临古羊路(徐虹铁路支线,原为航油运输专线),与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1986年2月,《古北新区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计有Ⅰ、Ⅱ、Ⅲ三个区域,共24个街坊,占地136.6公顷。
古北新区规划街坊图
Ⅰ区在中部(古北路至伊犁路以西),用地44.89公顷,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以旅馆、办公综合楼为主;Ⅱ区在东部(伊犁路两侧至宋庆龄陵园),用地39.38公顷,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以高层公寓、多层住宅为主;Ⅲ区在西部(古北路以西至虹许路),用地52.34公顷,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以领事馆、低层独户住宅及商住综合楼为主。
新区轮廓呈船形。横贯东西的黄金城道为新区内主干道,宽24米。南北方向以古北南路为中轴,东有伊犁南路,西有水城南路与之平行,分别与东西向的黄金城道、富贵道、荣华道十字相交,构成互相联通的环道,加上区域内街坊道路,组成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1989年,新区开发建设由西向东推进。当年3月22日, 古北新区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1990年5月20日,III区一期工程钻石公寓、宝石公寓先后破土动工,明珠大楼、碧玉公寓、翡翠公寓相继开工建造。1994年底,III区一期工程全面建成交付使用。
1989年3月23日《文汇报》第二版刊出“古北新区昨日动工”的报道。
1992年前后航拍的中山西路延安西路口西望。虹桥开发区的若干高层建筑已渐成规模。极目远眺,古北地区还是大
工作人员在古北新区规划沙盘前商讨相关事宜
尚待开发的古北I、II区地块。远处是已近完工的III区地块。
施工建设中的古北路1000号——伦敦广场
落成后不久拍摄的宝石公寓内庭院
典范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短短十几年间,曾经的蛙鸣稻香,乡野村舍, 已华丽转身。古北新区作为上海第一个大型高标准国际社区,凭借其周密的规划、优越的氛围和人文环境,建成之初就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新中国50年上海最佳住宅小区”、“中国社区规划示范住宅”、“上海市文明示范标志区域”等称号实至名归。古北一期的成功,也为其后的二、三期开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基因。
1995年前后航拍的古北新区III区,完整的街区形态已显现
古北路以东的I、II区(居住分区),是古北开发的二期,2001年正式启动。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宽46~80米、长630米的黄金城道步行街为中轴,以更高的标准构建洁静的街区。合理的功能区分、优良的环境品质和人性化的室内外空间,显示宜居示范住宅的品位。
2006年航拍的古北新区
古北三期(I、II区商务分区)有上海广播大厦、古北湾大酒店等已存建筑和规划保留建筑,2005年后建设的古北国际财富中心、日本高岛屋百货、东银商务中心等高级办公、酒店、商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建筑50余万平方米,与虹桥开发区布局功能互补,1.53公顷公共绿地与13公顷虹桥中心花园隔路相望,突出花园式、生态型商务环境。
深秋落叶季的黄金城道
古北新区的许多设计中还运用了四合院与高大的过街拱楼相结合的手法, 打破了传统新村式住区设计邻里间隔绝的方式, 并利用四合院中休息庭园及广场绿化来沟通居民间的往来。
宜居
古北新区占地约1.37平方公里,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城镇,其功能配置比较完整,社区物业管理完备,居民的公共参与程度高,周围又有快速干道、轨道交通,还与公园等天然边界毗邻,所以它在“街区制”上的实现比较彻底。
相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古北的街区形态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其街区大小在3~5公顷之间。在紧凑的街区结构基础上,部分街区内部往往又有可穿越活动的步行广场,这样街区就被进一步分割为2公顷左右的组团,组团往往由几栋公寓楼围合形成,这些公寓楼的房型不拘一格,大量的口字形、门形与半圆形平面的建筑强化了景观走廊与几何上的秩序。部分住宅平面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有些差异,却体现对社区外部空间质量的尊重。
玛瑙路黄金城道步行街路口
正是这种国际化的理念,以及上佳的硬件设施,使得古北成为境外人士安家落户的首选。古北社区以中国港澳台地区同胞和日韩两国人士居多,还有来自新加坡、印度、土耳其、英国等国的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多、华侨华裔多、留学归国人员多、新社会阶层人士多、租赁比例超60%等,是古北居民区的主要特点。
古北社区丰富多彩的暑期文艺活动
古北市民中心各项服务内容指示
古北市民中心打造便利、温馨的市民之家
被称为“小小联合国”的古北新区中,有很多境外居民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上海,有些还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1996年成立的荣华居委会作为全国第一家涉外居委会,积淀了二十余年的国际社区的管理探索经验。“‘融’——荣华国际社区工作法”作为上海最早的国际社区工作法,包括服务推进法、契约管理法、民主参与法、协同共治法等内容,“核心”就是“融”之情,让生活在这里的境外人士没有内外之别,也让他们自觉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从四十年前的构想和蓝图到三十年前的第一根地桩,再到现今魔都首屈一指的高档社区,世界通过古北进一步了解开放中的上海。正如那条短短的黄金城道所寓意的财富、收获,走过三十载的古北新区,结出了中外融合发展的硕果。